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叶渭渠 《日本学刊》2003,(2):124-138
江户时代 ,日本儒学者掀起对中国古典研究热潮 ,探讨宋学 ,促使儒学与神道学融合 ,实现学问日本化 ,同时开展独创性的文学论。以藤原惺窝、林罗山为代表 ,积极肯定宋儒学“陈善闭邪”之说 ,主张文学以劝惩和载道作为最大的目的。以伊藤仁斋、荻生徂徕为代表 ,强调文学不应附加任何伦理价值的判断 ,以人情为本 ,主张“道人情论” ,开始萌生前近代文学思想的诸因素。这一时期以这两大学派为中心 ,展开了“劝善惩恶论”和“道人情论”。  相似文献   

2.
明治40年(1907)5月,大仓书店印行了漱石的《文学论》。在《文学论》第一编第三章里,漱石使用了“非人情”一语。漱石这样给“非人情”下定义:“可称为‘非人情’者,即抽去了道德的文学,这种文学中没有道德的分子钻进去的余地。譬如,吟哦‘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其效果如何?诗意确实是堕落的,但并不能以此着重断定它是不道德的。‘我醉欲眠君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这也许是有失礼貌的,然而并非不道德。‘非人情’即从一开始就处于善恶界之外。……吟咏与人事缘分较疏远的、未混入人情的自然现象的诗,其中较多含有‘非人情’的…  相似文献   

3.
浅析人际关系网络中的消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亮 《社科纵横》2006,(10):24-25
人情消费作为消费的一种类型,在我国是一种十分普遍的消费现象。人情消费在我国的具体表现是:人情消费的支出惊人;消费名目繁多;消费频次加快;人情消费向低龄群体蔓延。人情消费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是情感的满足的需要,也是维系人们社会关系网络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熟人社会:村庄秩序机制的理想型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柏峰 《社会》2011,31(1):223-241
熟人社会中的“人情”体现为感情、关系、规范和机制等层面。在人情的作用下,熟人社会成了一张微观权力关系网,因此也被整合为对内纷争较少、对外团结一致的亲密社群。在熟人社会中,人们的行为围绕着人情关系展开,行为准则是人情规范,这种人情取向的行动规律就是“乡土逻辑”。因此,“乡土逻辑”可以用来分析当前村庄秩序的变迁。  相似文献   

5.
“礼尚往来”是我国的民间习俗和传统美德,而我国诸多贪官常借人情往来之名而行腐败交易之实.为此有必要引入“礼上往来”的概念予以辨析与矫正,在解析官员礼上往来行为走向性质的基础上,梳理和借鉴美国规制官员收送礼品行为的法律经验,完善我国对官员礼上往来行为的法律规制,竖立人情与腐败之间的法律界碑以厘清人情与腐败的界线,从而达致更为有效治理腐败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社会网络资源及其收入效应研究:基于分位回归模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顺  郭小弦 《社会》2011,31(1):94-111
本研究结果显示,社会网络中人情资源大于信息资源对入职收入的影响力,人情加信息资源对入职收入的影响,证实了社会网络资源与收入之间的正向关系。在不同制度环境与竞争条件下,社会网络资源的收入效应存在明显的差异。实证研究的结果初步验证了本文提出的相关假设。  相似文献   

7.
人情是百姓间特定的文化纽带,它以丰富的文化内涵满足着百姓的文化需要,也以文化为载体形成了功利意识得以成长的土壤.在功利意识的作用下,人情往往由形而下的民间意识升级为形而上的权利意识,成为权物、权钱、权权、权色、名利置换等利益置换形式的外在表现形态,并逐步成为官场的潜规则.公权递进入人情视野,由形而上的国家意识降级为形而下的民间私有权利意识,并逐步被私化.人情对国家公共利益的蚕食在今天依法治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渐渐形成中国当代文化体系上的硬伤,必须给予高度重视.通过文化视角,对人情与公权私化之间的联系及公权私化的表现形式、文化渊源、文化本质、文化影响等问题进行探讨,可以找到解决公权私化问题的基本方法,即设立"权力边界"、实施阳光监督的治标方法和强化素质教育,确立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治本方法.  相似文献   

8.
宋洪兵 《求是学刊》2005,32(5):107-112
就观念形态的主调而言,日本的近代化,自始至终都是一个"脱儒"的过程.日本徂徕学派对儒法"人情论"所做的近代转换工作,则可视为这一过程的中心和枢纽.徂徕学派对儒法"人情论"取长补短、融为一炉的改造,最终形成了具有近代意义的政治优位、公私分治、政教分离的思想,为日本的早期近代化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9.
何跞 《社科纵横》2014,(8):131-134
元代文人心态整体上有重利的倾向,而且伴随着人欲的张扬。这主要是基于自身存在和功利的考虑,以及欲望的增强和表现直接。利欲的张扬使文学创作整体上有走向直白的趋势。文人们从被拔高的境界雅尚回归到基本的人情利欲,有求真尚实和不矫揉作伪的因素,其内在的实质还是人情的显扬。而在这种心态笼罩下,元代文人多走向纵欲或者佛道思想,以求得宣泄或者中和,这也影响到元代文学的整体创作。  相似文献   

10.
父亲的人情     
梁勇 《东西南北》2010,(4):50-50
让我们看到那一份份"人情"背后的影子,让生活的轨迹向着正确的方向延伸。他生性顽皮,经常打架斗殴,渐渐地,他成了派出所的常客,每次在外面惹事生非之后,回家必定要受到父亲的责打。时间一长,他也习以为常了。朋友们说他够义气,欠别人的人情一定要还,知道他是个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的人。  相似文献   

11.
生活世界与审美对象意义世界的本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象学的生活世界既不是与人无涉的客观世界,也不是与客观世界相脱离的主观世界,而是主客相亲相融的意义世界;生活世界具有非课题性、奠基性、主观性和直观性的特征;生活世界是人的原初经验世界,它构成了审美对象意义世界的本源;审美对象的意义世界是对生活世界这一原初世界的具象呈现,是对人的存在意义的一种感性体验和把握.  相似文献   

12.
朱文婷  周泽红 《创新》2013,(3):28-30,48
马克思以实践辩证观的独特视角重新阐释了人与世界的关系,在对实践理论的认识上,他注重"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二者间的辩证运动;在对实践主体行为的定义上,他把寻求世界本源的活动变成了为人类服务的活动;在对实践方式的把握上,他将实践具体模式定义为人类劳动。着眼人类实践、寻求辩证发展最终成为马克思思想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3.
"现代化"是文艺复兴以来人类在科学至上主义的指导下征服自然,从自然界尽可能多地攫取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且最大限度地协调人类与自然界之间关系的一种发展过程."现代化"进程的最早启动与"殖民化"几乎同步,但这并不意味着"殖民化"是"现代化"发展的捷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举世瞩目,值得人们科学、全面地研究.应该将这段不平凡的历史纳入现代化进程之中,从宏观上对之作科学的历史定位.  相似文献   

14.
马俊峰 《阅江学刊》2014,(5):101-106
生活世界开启了人类活动的空间,同样它以自身的整体性纠正着人类前行道路的偏差,它使得人们在社会之中建构的各种权利获得了合法性和合理性支撑,同样,它促使人们认识到,对共同体的忠诚是公民履行自己的义务和责任,人类必须对生活世界或者栖息之地有归属感和认同感,对自己生活的共同体应该负有责任感,正是这种责任促使人们产生一种生态公民身份,以便人们更好地处理人对自然关系,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15.
历史观是人们从时间角度观察世界而概括世界运动本质和规律形成的对世界历史过程的总体观念,也是人们从纵向观察世界历史活动过程的思维方式。历史观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为人类史观,广义为人类史观和自然史观的总和;历史观还有唯心史观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之分,前者把历史意识化,后者旨在还原历史真相,有马克思的狭义唯物史观与广义的大唯物史观之别,关注狭义唯物史观可知人世生存之道,关注广义的大唯物史观有利于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世界观有旧哲学世界观与马克思新哲学新世界观之分,旧哲学世界观是抽象世界观,旨在解释世界;马克思新哲学新世界观是现实的人实践活动的人物一体化的现实世界观,旨在改变世界。世界观还有普遍世界观、特殊世界观、个别世界观之别,普遍寓于特殊和个别之中,特殊和个别又不能脱离普遍而存在。世界观和历史观二者都是人们对同一个对象世界的观察、思考、概括、抽象,马克思的"新世界观"和"唯物史观"的本质也是同一的,都是为了认识、把握和改变世界,实现每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 ,揭示了资本主义以后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特点和规律 ,从而给我们提供了认识当代历史的正确出发点和思维方式。从世界历史视野来探索和建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未来形态 ,既符合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 ,也是马克思科学唯物史观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17.
伏漫戈 《唐都学刊》2006,22(2):69-72
人情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重要流派,《红楼梦》代表了人情小说的最高成就,因此脂评的骂世、醒世主要围绕人情世态借题发挥。脂评发扬了前人借评点小说伤时骂世的批判精神,从多方面对人性的弱点、丑恶的社会现象,给予嘲讽和鞭挞;同时,作者又怀着救世的良苦用心,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告诫世人应该弃恶从善。  相似文献   

18.
美国一些学者和政客认为,中国崛起和“中国模式”本质上对美国构成了严重威胁,削弱了美国在世界的主导地位,而美国的全球霸权和利益决定了其对华政策和太平洋战略。中国绝不希望中美交恶,也不希望世界体系发生动荡,把握中国和世界未来前途命运的关键是如何处理非均衡的大国关系,特别是与现存超级大国的关系。把现实主义、理想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等理论与中国崛起的实践结合起来,创造性地解决中国崛起与世界秩序的关系,实现合作共赢,必将为中国与人类的和平发展和共同繁荣开辟广阔光明的前景。  相似文献   

19.
刘耳 《学术交流》2002,(5):123-127
原始民族的自然观对现代社会在面对环境危机时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提供一些启发。从 1 9世纪一位印第安酋长的信可以看出 ,美洲印第安人的自然观有不少与西方当代环境哲学的一些重要思想 ,特别是生态学关于要破除人与自然间疆界的主张和生态系统中存在着丰富的生命联系的洞见 ,以及生物中心论与生态中心论提倡的尊重生命的思想有很多契合之处  相似文献   

20.
张学广 《唐都学刊》2004,20(6):90-94
基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同于机械世界观的新世界观已在现代世界逐步形成。这种生态世界观逐步引导人类思考新的现实发展路径,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并处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核心。因此,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关键在于以生态世界观全面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