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9年4月14日,中国大陆人口已达11亿。今天的人口危机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严重。农业危机、资源危机、环境危机、生态危机、就业危机、住房危机等都因人口过多而难以缓解。这些难以缓解的危机又导致了人际关系的紧张,加尉了社会风气的腐败,限制了人才的流动和成长,助长了官僚主义,阻碍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因此,人口危机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一切危机中的最  相似文献   

2.
一、陕西人口的历史演变 在中国人口发展史上,陕西人口源远流长。迄今发现的大荔人、兰田人和西安半坡村人遗址,足证陕西很早就是我们祖先定居和开发的地区之一。陕西人口有文字记载,始于西汉。据史料所载: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陕西全省约有八十二万户,三百一十四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五点三。到唐天宝(742年)年间,封建社会发展到鼎盛时期,作为封建王朝的政治中心,当时陕西境内人口已拥有四百三十九万,占全国人口比重的百分之十一点五。此后至清乾隆(1736年)时,其间约一千年,全省人口总数一直保持在三百至四百万之间,自然增长缓慢。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陕西人口突破一千万,达到一千零二十万人。与乾隆年间相比,增加了六百万人口,增长百分之一百五十。在中国封建社会里,这半个多世纪,是陕西省人口发展最快的时期,是人口增长的高峰。  相似文献   

3.
<正> 据统计,我省一九七九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千分之十八,比一九七八年仅下降千分之一点五,比一九七九年全国人口自然增长年高千分之六点三,属于一九七九年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超过千分之十五的五个省、自治区之一。解放初期,我省只有人口一百四十八万人,一九五七年超过二百万人,一九七二年超过三百万人。从一九四九年到一九七九年,我省人口净增二百二十四万四千人,即增加了一点五二倍,平均每年增加七万四千八百  相似文献   

4.
粮食/人口→均衡●刘成惠人口与经济的关系是任何国家、任何历史时期所有问题的起点,而人口与经济的关系归根到底落实在人口与食物的均衡上。一、问题的提出和均衡的含义当一百多万年以前的第一次农业革命产生了农耕文化并带来剩余农产品以后,人口与粮食的关系就摆脱了...  相似文献   

5.
历史上大陆向金门的移民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从唐宋开始,就有大陆移民到岛上开荒垦殖,放牧马匹。明清时期,移民人数达到最高峰,明末清初以后则日趋下降。本文利用历史文献以及民国档案,具体分析了大陆向金门移民的演变过程、历史特征,同时考察了明清以这民国金门的人口数字,以及后来人口日趋减少的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6.
民国人口特征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是社会文明创造的主体力量。一般说来,人类的自身繁殖与社会进步、生产力发展成正比例,并起着促进作用。然而,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时代,这种关系往往难以均衡。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每一种特殊的、历史的生产方式都有其特殊的、历史地起作用的人口规律。”在土地私有制的农业自然经济条件下,物质资料再生产的扩大,必定意味着劳动力的增加,意味着人口再生产的扩大,然而,缓慢发展的生产力又难以养活迅速增长的人口,因此,中国历史上,人口再生产带来的人口问题,成为历代重大的社会问题。延至民国时期,人口问题依然成为最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由于时间、空间条件的不同,民国人口问题与中国古代及世界各国不同,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相似文献   

7.
关于中国12亿人口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0年,我国政府曾提出在本世纪末将我国人口控制在12亿以内并将其确定为我国本世纪人口控制的目标。其后,随着人口控制实践的不断深入和我们的认识更加接近科学的真理,政府对本世纪末的人口控制目标在提法上又作了两次修改,一次改为12亿左右.一次改为13记以内。如今,备受瞩目的中国大陆12亿人口大关早已于1995年2月中旬被突破。尽管这一突破是不可更改的事实。但这~突破比我们在Ic余年前最初预测的提前了5年,又意味着什么呢?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一)12亿人口目标的提前突破是否意味着人曰危机的加深?换言之,在人口数…  相似文献   

8.
清代维吾尔族人口考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口的变化不仅与社会生产力密切相关,而且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近年来对中国人口史的研究,日益受到史学界的重视,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但是,由于资料所限,目前对于我国历代少数民族人口的研究还相当薄弱。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同现在一样,人口虽少,活动区域却非常辽阔,且多聚居在边疆各地区。所以,研究少数民族人口的历史变迁,对于我们了解各个历史时期边疆地区的开发情况,探讨各个历史时期存在的少数民族人口发展规律及其对边疆各地区历史发展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清代,是我国人口迅速增长的重要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9.
中国历史上在决定某一时期人口总量的诸因素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水平.中国从秦汉至明清的人口增长呈三个阶梯.每上一个阶梯都伴随着生产技术、耕作方式的较大改进,尤其是新的作物品种的引进.中国人口规模跃上六千万、一亿、四亿这三个台阶是与冬小麦的推广、占城稻的普及和蕃薯、玉米、土豆等作物的引进分不开的,可以说,人口规模每上一个台阶都是以物质资料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其主要的支撑.在中国历史上,物质资料的生产水平决定了或是限制着人口的增殖水平,这既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符合"总是尽生活资料允许的范围繁殖后代"的中国特色的生育文化.清代前期,人口规模从一亿上升至四亿,对当时和其后的中国社会产生了诸多影响,清代前期是中国现今人口问题的奠基时期.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前20年,我国人口发生了巨大变化,人口生育率、人口结构、人口总量、人口分布等都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形态,并将在未来数十年中成为人口常态。随着人口控制任务基本完成,人口工作的内容也在发生转变,健康中国建设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成为工作重点。为了做好下一个时期的人口工作,反思在人口预测和人口工作思路上出现的一些问题,分析原因、汲取教训是必要的。做好对人口的科学预测,在人口政策制定上、在工作方法选择上高度注意价值取向的约束,是未来人口工作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学术界对中国人口思想史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取得许多成果。但对民国时期人口思想的研究却颇少。实际上,那个时期正是我国建国前历史上讨论人口问题最热烈的时期。那时出版的和发表的关于人口问题的专著和文章中,虽然有些观点是错误的,但也提出了一些合理建议。有些合理建议在我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有的甚至接近我国当前的人口政策及其实施办法。例如,对中国近代高出生率的原因进行中肯的分析;提议把降低人口出生,提高  相似文献   

12.
今日河北人口是由千百年历史人口不断发展变化而来,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因而研究当今河北人口问题必须首先探讨历史上的人口发展变化状况;同时,河北地处北京周围,是全国最早开发的地区之一,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因而研究河北人口的历史发展变化,不但可以揭示河北人民对全国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而且对全国人口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河北人口的第一次大发展 河北属华北大平原,地处北温带,气候温和,物产丰盈。尤其远古时期,自然条件更适于人类生、存和发展,这在考古发掘中早已得到证实。猿人时期,河北北部就有了人类存在,除世界闻名的北京猿人外,西北部涿鹿县西的泥河湾也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新石器时代的仰韶、龙山、细石器和其他文化遗址,在河北境内均有大量发现。说明河北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远古祖先劳动生息的地方,并在此富饶的土地上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文化。 中国奴隶社会历经夏商周各代,今河北南部即处商周中心地带。春秋战国,是中国社会由奴隶制走向封建制的大变革时期,各诸侯国争霸称雄、相互吞并。春秋时期河北有大诸侯国燕,小国有鲜虞、代、孤竹、邢等。战国时期有燕、赵、中山等国。各国争霸战争连绵不断,必定使众多人口死于非命。 从远古至秦统一全国之前的人口资料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口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形成的压力比任何一个国家都大。当前我国在人口问题上,面临着四大难题:(1)人口基数大造成总量增长过快;(2)人口素质低难以形成人力资源优势;(3)贫困人口总量过大对经济和社会均衡发展形成制约;(4)剩余劳动人口吸纳能力不足形成巨大就业压力。因此,我国在解决人口问题时,要始终坚持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的有机统一,从而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邓小平人口观,是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在中国不同历史时期和人口背景下的运用和发展。两者的立足点、思维方法和基本内涵是一致的;但两者在对我国人口问题和计划生育政策的态度及认识上存在较大的区别。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人口观,形成中国特色的人口理论和人口政策。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人口负增长是人口再生产方式转变长期积累的结果。文章主要以2000—2020年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采用基准出生人口比例、人口净再生产率、人口内在增长率以及人口惯性等人口再生产指标分析中国人口再生产方式的历史变化,在此基础上通过孩次递进人口预测模型,对未来中国人口负增长趋势和过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在人口内在增长时期,人口增长过快,在人口内在衰减时期,人口衰减也将具有过快的特征。由于出生人口持续下降趋势不可避免,2022年中国总人口进入负增长。中国总人口负增长将处于超低或极低生育率条件下的加快人口负增长,同时也是区域很不平衡及城乡人口构成发生重大转变的负增长。  相似文献   

16.
论人口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文化”,顾名思义,就是研究属于“人口”范围内的“文化”。什么是人口文化? 我们认为反映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人口结构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便是人口文化的内涵。人口文化与人类文化不同( 人类文化即指一般的文化) ,人口文化比人类文化反映的内容要窄得多,它包含在人类文化之中,是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还必须进而搞清人口文化的外延,即应当把人口文化表述为若干类文化现象,一是人口数量文化,二是人口素质文化,三是人口结构文化,四是人口边缘文化。一定的人口文化,归根结蒂也是一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中国人口文化发展有其鲜明的历史特点。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发展社会主义人口文化的历史任务是极其艰巨的  相似文献   

17.
在今天,恐怕已经没有人否定,人口的压力是引起生态环境危机的重要原因。诸如森林锐减,沙漠扩张,物种灭绝,资源桔竭等所能列举出的一系列生态环境危机的表现,都直接的或间接的与它有关。因此,要缓解乃至消除生态危机,必须提倡节育。节育既是社会道德规范之一,又是自然道德规范之一。  相似文献   

18.
张鹏  施美程 《江淮论坛》2021,(6):20-27,82
从人口红利向人口负债转变是新发展阶段人口转型的主要特征.文章回顾总结了中国人口结构转型的历史过程与经验特征,指出人口转型使得中国总体人口形势已由人口红利时期总量过剩、劳动力年轻和充裕与抚养比下降的优势逐步转变为人口负债时期总量减少、劳动力稀缺和老化与抚养比上升的挑战,其主要挑战来自于人口总量负债、人口结构负债、人口性别负债和人力资本负债等四方面.虽然中国人口红利向人口负债方向转型不可阻挡,但未雨绸缪,通过全面开发质量红利、充分挖掘人才红利/知识红利、持续提高健康红利和挖潜提高老龄化红利等应对策略,就能有效减缓甚至抵消人口负债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冲击,实现经济转型与人口转型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9.
陈独秀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他的思想极其丰富.在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提出了颇具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的人口思想.  相似文献   

20.
中国今日保留下来的历史上的人口资料,在世界各国中首屈一指。但由于政治经济上各种因素干扰,古代册籍上的人口数字常常与实际出入很大,福建历史上的人口数字正是如此。闽越时期的福建人口。朱维斡《福建史稿》在论述闽越国人口时引用淮南王刘安的一句话:“越甲卒不下数十万”,若该数字正确,闽越族人口数字相当可观。不过朱先生也认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