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看清了官场的黑暗,悟出了世风的秽浊,思寻那属于自己的清净之地,于是陶渊明唱出自己的心曲《归去来兮辞》。回家的喜悦融入景中,脱尘的轻松现于形迹,无论是鸟,是树,是风,是云,是路,是屋,都承载着他的情感在欢歌;归来的愉悦显于举止,乘轻舟,  相似文献   

2.
关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来"字的解释问题,历来众说纷纭,至今尚无定论.持"语气词"说者虽众,然或论据单一,疑点重重;或局限于浮泛的解析层面,却并不符合陶翁作品的内质深意,存在诸多误读.本文从陶渊明作品的用词习惯和生平经历入手,以理解陶渊明作品深层内涵为基础,对与其相关作品中"来"字的用法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考证,注重考察陶渊明作品深远的"诗意"内容,并进而探究了<归去来兮辞>"来"字的词性与意义,认为"来"字为实词,表示由彼至此、由远及近,与"去"、"往"的意义相对.  相似文献   

3.
《〈归去来兮辞〉并序》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五的第四课,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可见此文成就颇高。《归去来兮辞》的创作不仅是陶渊明结束多年徘徊的决定,也是他回归田园的宣言。《归去来兮辞》由“序”和“辞”两部分组成,序文交代了本文写作时间背景以及自己辞去彭泽令的原因,正文将生动可感的生活情境与自己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体验联系在一起,抒发了作者决定离开官场、回归田园后,所流露出的自然真实的情感。也正是这份自然真实、发自肺腑的情感让人深受感染。本文根据作者的情感脉络,从真情的内涵、真情的展现和真情的价值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归去来辞》在中国文学史上久享盛誉,且 因苏轼等文豪的拟效阐扬,这篇名作的人格范式与文学范式的意义更其光大。在《归去来辞 》的流传史上,海东文人所表现出的崇仰之情甚为浓烈,从高丽中期至李朝之末,赞评之语 与拟效之篇源源不断。从形式上看,韩国汉文学家主要通过三种途径来表达其仰慕效法之情 :一是集《归去来辞》字而成诗;二是以诗体表达读后感;三是依其韵而赓和之。他们取则 陶渊明的文学实践,透显出相应的文化意蕴和一定的审美得失,对于全面了解陶渊明在汉文 化圈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中韩文化的结缘,尤具意义。  相似文献   

5.
王海荣 《新天地》2011,(10):57-58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的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豪迈宣战书,他以诗心慧眼来透视生活,用生花妙笔来点化景物,通过无拘无束的乡间生活的再现和云淡风清、明净如洗的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示了诗人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浪漫情怀,也反映出诗人厌恶官场、远离世俗的孤傲之态。人们谈论《归去来兮辞》习惯于称道陶渊明的田园之乐和隐逸之欢,而忽视了潜藏在字里行间的人生悲凉。我在研读文本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在诗人抒写欢快喜乐的同时,总是有意无意地使用一些容易引发人们联想到他的酸心隐痛的词句,揣摩、品味这些词句的深层内涵,我觉得,《归去来兮辞》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篇吐露隐痛,舒展苦闷的心灵悲歌。下面结合文章内容对此稍作分析。  相似文献   

6.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即将回归田园时的作品,其间所述回归原因与方法时,与什译《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颇相一致,也正因为《归去来兮辞》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与佛教有相通之处,所以,它还对后世净土、禅宗两大宗派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促进了二宗思想的传播。  相似文献   

7.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侯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以上所引,为陶渊明《归去来辞》中的一段,见(清)吴楚材、吴调侯著《(原注)古文观止》一书第379页,该书由广西民族出版社1996年6月出版。  相似文献   

8.
《归田赋》与《归去来兮辞》两者同为对归隐生活的想象之词,且都用大量的篇幅描写归隐生活之趣,但由于作者的家庭生活背景和生活经历不同,他们有不同的归隐方式——归于自然中的山水与归于山水中的自然;有不同的情感基调——乐以载忧与乐以忘忧。因而两篇辞赋的归隐心态也大有不同,这不同表现为:被迫的逃避与自觉的返途。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归去来兮辞>创作地考辨》的基础上,进一步探析《归去来兮辞》标题的深刻内涵及其正文有关句式的重要意蕴,得出更趋完善的结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作于彭泽辞官之后、诗人归田之前,全赋内容纯为悬想之辞.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归去来兮辞>创作地考辨》的基础上,进一步探析《归去来兮辞》标题的深刻内涵及其正文有关句式的重要意蕴,得出更趋完善的结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作于彭泽辞官之后、诗人归田之前,全赋内容纯为悬想之辞。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集札记》是陈澧选评的唯一一部文人集,从中可见他对陶渊明的深深崇敬与独到解悟。研读《陶渊明集札记》,对了解陶渊明的接受史和陈澧本人的思想都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2.
13.
陶渊明《读山海经》13首的具体写作时间,学术界有两种意见:一是系于归隐之初;二是系于宋武帝永初三年。本文认为:13首并非一时所作,当起于归隐之初,止于武帝代晋。组诗《读山海经》可视为陶渊明归隐之后情感的浓缩,凸现出其性格的多面性。其性格及爱好与书中描写的内容有某种契合,其情感从阅读与创作中得以交融宣泄,这就是作者对《山海经》情有独钟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4.
陶渊明享年几何?至今是个谜。最早言者是沈约,他说陶公“时年六十有三”。由于陶渊明生年不详,后人又推测出52岁说、56岁说、59岁说、76岁说,等等。本文从《游斜川》诗入手,评述渊明享年五说。  相似文献   

15.
上五年级的我,已经是一个亭亭玉立的姑娘了。可是在大人们的眼里,我有时候很大,有时候又很小。我被搞得莫名其妙:我长大了吗?[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我叫诺基亚,别看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手机,瞧,无论白天还是黑夜,您都可以用我随心所欲地打电话,拍摄相片,还可以用我将短信发送给亲朋好友。我来自北京,我有许多兄弟姐妹,他们“毕业”后,分别去往全国各地坚守自己的岗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曲文上次接受记者采访是2005年7月。当时他刚工作1个月,抱怨自己为什么没有出生在一个大款或官员家庭。 在他看来,正是家庭背景不同.才导致他和一位同学在找工作上的冷暖不均。现在,他已经换了两份工作,也习惯把那份“不平”看作“正常的社会现象”,自称“早就习以为常”。  相似文献   

18.
文学作品本身具有审美和教化双重价值,二者之间相辅相成,难舍难分。《文选序》和《陶渊明集序》前者强调文学的审美价值,首次提出"能文为本";后者在肯定审美价值的基础上突出文学的教化功用。结合齐梁时代尚"丽"的文学主流,《文选序》和《陶渊明序》共同体现了萧统既重视文学的审美又重视其社会功用的成熟全面的文学观。  相似文献   

19.
1、略论林语堂的翻译观-以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英译为例陶/龚爱华、任芳//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一期2、陶渊明对家族风范的承续/李剑锋//九江学院学报一期3、陶渊明《饮酒》诗系年考辨/孔德明//九江学院学报一期4、陶渊明诗文旷达美的美育价值/王叔新//九江学院学报一期5、论陶渊明作品中的两面性/刘美玉//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一期6、从地域文化风格看陶、杜诗之不同/葛华飞//怀化学院学报一期7、从“陶渊明始家宜丰”研究看地方文献的作用/喻小毛//江西图书馆学刊一期8、论陶渊明《闲情赋》的题材取向/张宗原//上海大学学报(社…  相似文献   

20.
把《读者》和陶渊明的诗相比,是因为二者确有相似之处。《读者》在整体设计上注重情性,讲究品位,书卷气浓。淡淡的、儒雅的,和她的"隐士"形象非常吻合。从她的栏目的安排、版面的设计,一切都是那么简约自然、清新淡雅。她从内容到形式传达给读者的是和谐一致的文化信息,确有春风拂面,景色宜人之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