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往的官场小说研究,就其命名而言,重"小说"(叙事),重"官"(权力、人性等),但是不重视"场"(关系网络)。因此,将《官场现形记》和《国画》这两部官场小说代表作中的主要官员的交际关系网络进行对比分析就显得尤为必要,从中亦可审视小说的审美、文化与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2.
从思想产生与历史发展来看,《周易.彖辞》中的"汤武革命"说实际上晚于《尚书》"革命"论,前者极有可能就是归纳或引用自后者。《尚书》"革命"论的基本内涵是:天子之位惟有德者居之,统治者如果"失德甚重"就会被得民心、顺"天命"者取代,其实质是一种民本道德主义。《尚书》"革命"论对中国的政治伦理、政治哲学和历史哲学等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出版史料》所收的1921年2月15日陈独秀致胡适信,其中关于"你们另外办一个报,我十分赞成"一语中的"报"字,注释为《努力周报》和流产的《努力半月刊》或《努力月报》。三十年来人们对此深信无疑。但这条注释是错误的。此"报"应为未能复活的《新中国》及流产的《读书杂志》。此条注释应该重写,以免以讹传讹。  相似文献   

4.
莫里森的三重"他者"身份,使得她的叙事在正式场合"难以言说"。在《宠儿》文本中,作家在八个"文化代码"中巧妙地植入"双重声音叙事结构",于是,黑人、白人读者通过对代码的破译,都从其中解读出自己期待的"文化信息"。在白人、黑人读者的阅读和评论中,《宠儿》里的沉默得到不断的"言说"。就这样,莫里森巧妙地在《宠儿》文本中开拓了种族"言说"的通道。  相似文献   

5.
《春秋公羊传》是中国古代儒家的重要典籍,被列为"十三经"之一。《春秋公羊传》的作者当是先秦至西汉初的公羊氏子孙及沈子等一批儒生,成书年代当由口耳相传,至汉景帝初年写成定书;流传过程乃成书后,经与《谷梁传》《左传》的地位论战,两败俱伤,渐至衰微,至清代重受重视;其特点是重在释经(以《春秋》为经),对中国历代的政治、文化产生过重大影响,堪称"六经"之首。  相似文献   

6.
陆贽的《翰苑集》,名动一时,彪炳千古。然历代论者所重都在其政治思想,对作品的文学思想却少有问津。《翰苑集》中百余篇奏议无不直接或间接传递着一代文宗陆贽的文章创作理论,即"诚言"、"写诚无隐"和"言切"。这些思想及其实践对当时及此后的中国文章写作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读《南史.陈庆之传》一文时批语较多。将毛泽东读史的思想语境,融入史书原有的历史语境和当时中国所面临的政治语境,从而在"思想"、"历史"和"政治"之"三重语境"的融合框架中解读毛泽东的思想,能使历史现象之来龙去脉变得一目了然。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一切经音义》所引《韩诗》的整理,可以揭橥其所引《韩诗》的概貌。根据我们整理,发现其直接引用《韩诗》各类文献,包括经、传等,共计约276条。其中大约有30条内容为"经文",去其重,直接引经文约为5条,与其经文相关联的约有7条,引《韩诗外传》经文约2条,而其余多为"故训"等,多与清儒辑本相异或未见辑录。通过整理、考释、探源,发现其在文献学上具有一定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9.
《列女传》是刘向晚年编写的一部著作,"采取《诗》、《书》所载贤妃贞妇,兴国显家可法则,及孽璧乱亡者,序次为《列女传》,共八篇。"他以此书当谏书,"言得失、陈法戒","以戒天子"。由于流传年代久远,关于《列女传》的卷数,众说纷纭,仅宋一代就有七卷本、八卷本、九卷本之别。现存版本大致可归纳为南宋建安余氏勤有堂本(《文选楼丛书》影刻本)、顾氏小读书堆重刊南宋建安余氏勤有堂本、明正德、嘉靖本、明万历刊本、清《四库全书》本(简称"库本")、清三家校注本。文章试以时间顺序对《列女传》的卷数及版本进行梳理,以辨其版本源流。  相似文献   

10.
东方蝃蝀的小说《双城故事》,写于1952年,《亦报》分75次连载,发表时署名"唐优"。此为1949年政权易帜后,作者在新的文学环境下应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产物。小说的文学史意义在于,为重绘1950年代初期中国文学版图,研究20世纪中期中国文学转型,提供了一个重要个案。重识《双城故事》将丰富既有的文学史叙述。  相似文献   

11.
清初的《聊斋志异》是一部广受欢迎的小说集。作者蒲松龄在创作理念上与明代后期被统治者视为"异端"的思想家、文学评论家李贽的"童心说"理论有不少契合之处,主要表现在注重真性情、重趣味、重寄托等方面。说明深受晚明启蒙思潮影响,尤其是心学理论的熏陶。  相似文献   

12.
《易水寒》选材于《史记》,改叙事体的历史为代言体的杂剧。为求达意,作者"吊古重翻易水篇",不仅重塑历史、再造英雄,还融入了作者浓烈的激情和鲜明的倾向。作品虽然改写了故事的结局,死者生之,败者成之,但事件本身的悲剧力量并没有改变。不管是虚构结尾,还是借古讽今,都是为了达到"须教四坐莫凄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辞赋的本质特征(神趣)是"设辞虚构"。萧统"沈思"说实谓此也。理由是:古人重辞赋;《文选》要预立既硬又科学的标准,最好的选择就是以辞赋为范文,从中抽绎出标准;古人视赋为诗,很多文体有辞赋化倾向,衡鉴辞赋的标准遂被普适、跃升为衡鉴所有"文"的标准;符合萧统尚新变的文艺思想;受王充"超奇"论启发;可验以《文选》诸篇。"设辞虚构"不仅与"沈思"说一致,与翰藻说、个人性、单篇性、文本性、审美性等也无?格。  相似文献   

14.
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中表达了其旅游美学思想。他在书中引用金圣叹《西厢记》中"论游"一段和屠隆的《冥寥子游》,试图在新的历史时空重释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精神,以令西方现代读者获得启示。这一诠释不仅达到作者的预期效果,而且使当今中国读者获益良多,为全球化时代向世界宣传本民族文化思想树立了一个成功典范。  相似文献   

15.
《世说新语》作为"丛残小语"式文言笔记小说,其叙事视角具有同类作品所缺的统一性,在记录后汉至东晋近三百年士人"众生相"时,始终采取相对客观的限知视角,叙事方式呈现重显示、轻讲述的特点,这大大拓展了文本的审美空间,丰富了读者的阅读感受。  相似文献   

16.
《原道》篇作为《文心雕龙》的首章,是为艺术本体论,《原道》即从根本上阐释《文心雕龙》的思想。"原道",源于道,本乎道也。犹言《文心雕龙》之源在于"道"。所以,"道"是理解《原道》的关键所在。在中国哲学史上,各家讲的"道"与"道"之间有同有异。就《原道》而言,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其思想在根本上取自《易传》,即"《易传》的思想是《文心雕龙》的精魂"。  相似文献   

17.
《旧唐书·经籍志》载记失误颇多,后世已多有校补,本文就其史部再考四则。《旧唐书·经籍志·史部》"仪注类"著录有"《皇典》五卷,丘孝仲撰。""丘孝仲"应作"丘仲孚"。《旧唐书·经籍志·史部》"仪注类"著录有:"《书笔仪》二十一卷,谢朓撰。""谢朓"应作"谢朏"。《旧唐书·经籍志·史部》"杂传类"著录有:"《海岱志》十卷,崔蔚祖撰。""崔蔚祖"应作"崔慰祖"。《旧唐书·经籍志·史部》"杂谱牒类"著录有:"《裴氏家记》四卷,裴松之撰。""裴氏家记"应作"裴氏家传"。  相似文献   

18.
日本现存《文镜秘府论》古抄本地卷《八阶》、《六志》二篇都有"文笔式"或"文笔式略同"和"笔札略同"字样,说明这二篇为《文笔式》和《笔札华梁》共有内容。《八阶》和《六志》二篇的"释曰"部分也应该典出《文笔式》,而非空海自注。《文镜秘府论》南卷《论体》、《定位》二篇是声病论者,好用"得者"、"失者",还有其他一些和《文笔式》有相似的特征和相似的内容,这二篇也应该是典出《文笔式》。  相似文献   

19.
对于孟子"王者之迹熄而《诗》亡"的理解,一般认为所指的是《诗》的创作或文本的消亡;如果将"《诗》亡"放在"《诗》亡然后《春秋》作"的语境下,通过论述《诗》与《春秋》对当时现实政治文化功能的重大影响,可以见出"《诗》亡"的内涵正是《诗》的现实功能的衰亡。  相似文献   

20.
《难经校注》是《难经》整理校释的重要著作,在校勘上用力甚勤,然亦难免有疏误之处:《一难》中"大会"不当改为"大要会";《十四难》中"适其寒温"当为衍文;《二十难》中两处"脉虽"不当改为"虽阳脉"、"虽阴脉";《三十一难》中"何禀何生"不当改为"何禀何主";《七十难》中"引持之,阴也"、"推内之,阳也"不当改为"引持之阳也"、"推内之阴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