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社会导刊》2012,(11):52-52
“既然捡了她,她就是我孩子,不管她啥样儿,我都不会再扔下她不管。”说起12年前在河北省隆化县城捡来的残疾女婴“丑儿”,72岁的张桂芝显得有些激动。  相似文献   

2.
文武 《老年人》2006,(3):55-55
李妈妈的晚年生活令人羡慕,儿女个个成材,有房有车有地位,而且对母亲很孝顺。她自己每月还有千多元的退休金,想干啥就能干啥。儿女要为她请个保姆,但李妈妈坚决不肯,嫌家里多出一个外人碍手碍脚,只同意请钟点工每周搞一次卫生。照理,李妈妈无忧无虑,每天都会快快乐乐。然而,她不觉得快乐,反而感到很失落。她原是小学教师,36岁就守寡了。丈夫去世那年,长子11岁,女儿3岁,小儿子2岁。要强的她既忙工作,又一人拉扯着三个孩子,什么都没耽误,惟独耽误了自己。曾经多少人劝她再婚,她都一概拒绝。理由只有一个,就是不想让孩子受委屈。艰难的生活,养…  相似文献   

3.
奶奶的秋园     
奶奶7岁丧母,12岁就学会家务,操持一家人衣食。17岁出嫁,她身材不矮,人也漂亮,出嫁时虽然没坐上花轿,她也不生气。爷爷娶她时只有一片三亩大小荒废的果园和里面的一问草庵。爷爷是后娘带来的,没分得什么家业。奶奶说:“不怕,咱有力气,以后不愁挣不来。”爷爷问:“你最中意的是啥?”奶奶答:“这片园子。”  相似文献   

4.
张鸣跃 《职业》2009,(12):56-56
房灵玉生在河南孟津县横山乡,和别的穷孩子不同的是,她精灵乐观,而且遇事非常有主见,这在穷山沟里已经很难得。14岁那年暑假,她去省城姨妈家,姨妈家四世同堂,有七个孩子,比她大的,比她小的,都很娇贵,但家里却又脏又乱,请了保姆也没大用。她闲不住,不几天,家里变了个样子。就在姨妈夸她时,她有了个想法:城里人其实很笨,好像啥都不会,凭啥比乡下人过得好?乡下人最勤苦灵动的双手真的不值钱吗?  相似文献   

5.
赵杰昌 《职业》2010,(6):49-49
人的心情能不能画出来?大学生何巧凤的回答是:能!而且,不同的人,不同的心情,不同的状态下,画出来的心情还会不一样。这不,她就开了一个“异人画廊”,专门教人画“心情”——其实就是体现心情的脸谱。开心、悲伤、怪诞……想画啥就画啥。信不信由你,这样的创意现在每个月可以给她带来可观的利润。  相似文献   

6.
胖妻     
我和妻子结婚30多年,可说是平平淡淡,没有多大坎坷,也没有多少磕碰。妻子很胖,她说她小时候是胖孩子,出嫁前人们叫她胖姑娘,结婚后大家叫她胖嫂子,现在年轻人叫她胖大娘。妻子是一个性格开朗的人,三个哈哈一句话,见人还没说话就笑开了。她谈吐风趣,说得人家乐呵呵的,是单位里有名的“喜乐神儿”。人们见她老是笑容满面,都爱跟她接触,就是一两岁的小孩都愿意和她在一起玩。单位里的人说,哪里有笑声,哪里就有胖嫂子在。他们还说,只要听不到胖嫂子的笑声,她准是病了。妻子心地善良,对人真诚友好。她不仅热情、大方、开朗,…  相似文献   

7.
天使心     
7月的一天,我去长沙的金线街找朋友。金线街是条老街,全部用凿得整整齐齐的大麻石铺就。街旁的房子大致一样,门牌号码也有一家没一家的,我来来回回走了几个回合,总无法找到朋友的家。长沙有火炉之称,偏偏街上没一个人来往,我热得心烦意乱。有个小女孩一直翘着屁股趴在地上,我不知她在干啥,也懒得去打扰她。又走了个回合后,我终于停在她面前:“小朋友,你干啥呢?”        小女孩抬起头来:“我跟花花说话。”我笑了,那哪是花呀,一棵杂草长在两块大麻石中间的缝隙里。我问她:“你跟花花说啥?”“我跟花花说,你好好…  相似文献   

8.
在城市公共汽车上,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些“镜头”:一位有些绅士风度的男子一手拉扶手杠,一手拿着英文书在聚精会神地看着。边上是一位打扮入时的中年女子,肩背坤包,在眺望窗外风景,相安无事.突然,一个急刹车,将车内乘客弄得前倾后仰,那男子后仰时不慎碰到了那女子,她当时皱起眉头:“你做哈?”男子回答:“不做啥,车子刹车,惯性。”她不罢休;“啥慢性,是存心,存心恶作剧。”于是一场舌战不可避免.“好了,不跟你这种更年期女人再吵了,”男子想到了绅士风度。“啥,你才更年期呢,我不是更年期,我离40岁还有5个月……  相似文献   

9.
最大的折磨     
老婆是个不折不扣的时髦追求者,看到啥时髦就买啥,我是个工薪族,一点儿薄薪,怎么经得起她的折腾呢?可是,我想尽了各种办法。却实在拿她没辙。一天,老婆回家缠住我要买一件标价1800元的大衣,我不禁吓了一跳。  相似文献   

10.
李慧玲在她满38岁那天——1998年2月20日,才随着她事业的成功,喜气洋洋地步入洞房。为了这一天,她有过多少辛酸与苦涩,有过多少愁苦与哀怨是谁扼杀了少女怀春的心1959年,李慧玲出生在奉节县兴隆区一个农村家庭,母亲在家务农,父亲在二磺厂当工人。她初中毕业后,父亲就让她到二磺厂当了临时工。当时李慧玲已满23岁,农村的家里有好些人给她提亲说媒,父亲却一概拒绝。在母亲的安排下,她背着父亲先后与几个农村青年相了亲,但几年的工厂生活,已使她看不惯农村人。她对母亲说:“让我在工厂找朋友好吗?”母亲见此情形,也就同意了女…  相似文献   

11.
进城那天,六婶穿了件小碎花的洋布褂子.笑得合不拢嘴,趴在车窗上拼命地伸头往外看,六叔得意地仰靠在坐椅上说:“瞧你那傻样。”六婶进了城,叫个啥“农转非”,农,她懂,咱原来就是个农民嘛。“非”是个啥,她不大明白,丈夫也没给她细说,只是费了好大的劲给她弄到一个集体小厂洗酒瓶子。她不懂,但很满足,反正就是进城了呗,她是个工人了,不要再在毒日头底下下地吃苦、受累了,而且,终于和丈夫、孩子住在一起,这才叫个家嘛。这个家和乡下的家可不一样,自己在乡下一个人倒守着个大院子,院子里总跑着鸡呀、鹅呀,鸡屎总也扫不尽…  相似文献   

12.
我的外婆     
我出生那年,外婆46岁。我16岁时,外婆就死了,年仅62岁。死得很惨,震惊了所有熟悉她的人,她曾经达观爽快的性格与她的最终归宿,颇让人迷惑不解。 外婆的模样酷似高尔基《童年》里慈祥的外祖母,胖胖的,做饭或走路时有一点喘,一对大眼总是眯缝着微笑。母亲带我第一次来乡下见外婆时,她就眯缝着眼,只是冲我笑,笑得眼睛成了一条线。 以后外婆就爱把手放在我头顶上,说一些欣赏我的话。稍大一点后,每接受她热手的抚摸,我便沉浸在无限的温暖和幸福中,一个孩子最初的幸福是从他被欣赏中获得的。我喜欢外婆。 可能是伙食太素,…  相似文献   

13.
正近日,辽宁大学女硕士徐玮曼,在微博上晒出了一组特殊的"毕业照",点击量高达26万余次,让她迅速在网上走红。这组毕业照,除了她本人外,还有她老公和2岁儿子。徐玮曼才25岁,网友们在称赞她是"人生赢家"的同时,也纷纷留言询问她在读研的同时,是如何谱写结婚、怀孕、生子人生三部曲的?  相似文献   

14.
苦难的童年,读书是她的奢望1937年,7岁的孔英和大人们一起挣扎在饥饿与贫困之中。她每天拾柴、捡粪、打猪草,起早贪黑地干着活。这时候,孔英最羡慕的人,莫过于村头小破庙里读书上学的那些孩子。别人能读书,孔英却不能,每当她躲在枣树底下远远地看着那群孩子读书认字时,她的心里就直想哭,她对着高天飘飞的白云说:“啥时我也能成为一名小学生?”奶奶疼爱孔英这个小孙女,可一提到读书时,奶奶就直摇头:“你大伯、二伯的几个男娃将就着能识几个字就不错了,女娃家,读书识字有啥用?”能给孔英以希望的,只有那位身材瘦高的老师了…  相似文献   

15.
郝雨 《现代交际》2007,(5):31-31
从小学三年彼我t学过忍落吕盛,老师砚你们要好必学习长大建被租已。我不打屯子曲戏,不后武侠小砚.老师悦:选孩子汉柑1渡衬1渡协例大学还走注有性毅t,大东娜在班t玲养自李俄力。气(哎,你砚啥悦啥说哈悦哈兄?你悦啥见?大学性走你健娜样咭?你悦啥见?)公共汽牟上我要伶老大爷让  相似文献   

16.
相对很多人来说,在武汉某高校当讲师的李容算是晚婚了。遇见丈夫张凯的时候,她已经28岁了,张凯比她还大两岁。两个大龄青年不约而同地选择通过网络来寻找另一半,结果一见之下大有相逢恨晚之感,恋爱半年后,两人就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相似文献   

17.
悦悦 《当代老年》2010,(4):38-39
年初,先生和我送了一部手机给六旬的婆婆。婆婆拿着手机嘟嚷着说:“这玩意儿干啥啊?我要给你们打电话的时候,拿家里的电话直接打不就得了!年轻轻的,乱花冤枉钱!”婆婆是个会过日子的节俭人,自打我们送她手机那日起,手机就俨然成为了她手里的摆设。每个月我们往她手机里充的话费,还是没少几块。先生苦笑着说:“我这妈,可不是玩高科技的人哪!”  相似文献   

18.
前几年,在一次琴筝演奏会上,我结识了一位来自大同的姑娘。她那白皙的皮肤和优雅的举止,令人难以相信她是来自北方的女子。照我本来的想法,似乎只有江浙一带的姑娘才会那么水灵。但她确实是山西大同人。  相似文献   

19.
我们的母亲90高龄了,身体还相当健康。近些年,她经常唠叨:“我这个家呀,什么都好,可惜的就是有3个儿女不在身边,大女儿在江西,二儿子在广东,三儿子在安徽,见个面不容易。在身边的几个儿女,又各有各的事,打个电话只听得到声音,却看不到人。”每当这时,我就明白母亲是在想自己的一个个儿女了。人老了怕寂寞,我理解母亲,她是想儿孙围着转,尽享天伦之乐。去年夏天,我在广东的二哥退休后,回到湘潭老家,陪伴了母亲好长一段日子,乐得母亲笑呵呵的。今年春节,儿孙们相约,20多人聚集在老人家身边,过了一个热热闹闹的年,还照…  相似文献   

20.
悦悦 《老年世界》2010,(18):21-21
今年春节的时候,先生和我送了一部手机给六旬的婆婆。婆婆拿着手机嘟囔着说:“买这玩意儿干啥啊?我要给你们打电话,拿家里的电话直接打不就得了!”自打我们送她手机那日起,手机就俨然成为了她手里的摆设。每个月我们往她手机里充的话费,还是没少几块。先生苦笑着说:“我这妈,可不是玩高科技的人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