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 0 3年1 2月1 3日~1 5日,在广西民族研究学会的协助下,中共上林县委员会和上林县人民政府组织召开了“广西上林唐碑唐城学术研讨会”。来自区内外及日本、越南等国家的8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现将学术研讨会综述如下:一、上林唐碑唐城概况上林有两块唐碑,一为“六合坚固大宅颂”(以下简称为“大宅颂”碑) ,刻于唐高宗永淳元年( 682年) ,位于今上林县澄泰乡洋渡村剥庙山山脚的一个岩洞中。碑高95厘米,宽64厘米。碑文为楷书,竖刻,共382字。另一碑为“检校廖州刺史韦敬辨智城碑”(以下简称“智城碑”) ,刻于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 697年) …  相似文献   

2.
<正>《西狭颂》基本概况《西狭颂》全称《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峡颂》,碑额有“惠安西表”四篆字,故别称《惠安西表》。因碑文下有一潭,相传潭中有黄龙飞出,得名黄龙潭,又俗称《黄龙碑》。《西狭颂》为摩崖石刻,汉代隶书。刻成于东汉灵帝建宁四年6月13日(公元171年8月21日)。位于甘肃成县西10公里处抛沙镇东营村丰泉峡(也称鱼窍峡)中段的山崖上。全碑由四部分组成:  相似文献   

3.
壮族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读《布洛陀经诗译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界翘首以待的《布洛陀经诗译注》(简称《布洛陀》,下同),在广西诸多学者悉心协力、科学整理后终于公开出版了。《布洛陀》素有壮族传统文化“百科全书”之称。当我们逐字逐句把它读完后,深感这并非过誉。《布洛陀》不仅保留了独特的古壮语、古壮字,为壮语文研究提供了非常珍贵的资料,而且记录了壮族历史变迁的方方面面,为前人探索壮族的神话故事、社会结构及其性质、伦理道德、风土人情、生产习俗、宗教活动等等,以论证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性,解开南方少数民族古史中的一些“哑谜”,开辟了内容丰富的学术园地。  相似文献   

4.
为了进一步推进、拓展、深化和提升布洛陀文化研究,由广西壮学学会与百色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11年布洛陀文化学术研讨会于2011年4月9日至11日在田阳县隆重召开。来自广西、北京、云南、贵州、广东、海南、湖南、  相似文献   

5.
三老石碑,指1942年4月在乐都县白崖子村发现的一块完整的《汉三老赵掾之碑》。通高1.1米,宽0.55米,碑额篆书,碑文23行,每行32字,末题“光和三年十一月丁未造”,隶书镌刻。光和系东汉灵帝年号,该碑文立于公元180年。碑主是赵充国裔孙赵宽,曾任金城郡“三老”,故又称“三老赵宽碑”。该碑原存省图书馆,1951年元月8日失火,被焚,目前仅留残片。传世者有该碑拓片,共694字。该碑为我省目前所知的最古  相似文献   

6.
2000年 8月 19日上午,长江上游的通天河畔:《格萨尔》说唱老艺人扎西格来抑扬顿挫颂读着一篇大气磅礴的碑文,来自长江源头的才仁卓嘎、黄河源头的贡松怒周、澜沧江源头的康珠吉等三位藏族小朋友用藏语宣读保护三江源的倡议,数千名藏族同胞载歌载舞,气势宏伟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纪念碑高高耸立……。我国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正式宣告成立。   中央电视台向全国全世界现场直播了这一盛况。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纪念碑碑体的正面,雕刻着江泽民总书记亲笔题写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区名,碑体后面是…  相似文献   

7.
有关沙陀族遗民的流向及其活动情况 ,史多乏载。笔者认为 ,沙陀族解体后 ,其族人大都散居于辽、宋、金、夏境内。流入辽朝境内的沙陀人 ,除部分被并入契丹族外 ,大多数仍居住于代北等地 ,并保有“沙陀三部落”建制。辽亡前 ,他们徙居于宋并州一带。宋朝境内的沙陀人 ,绝大多数来自于后汉、后周和北汉 ,其中有不少是沙陀世家大族。他们在宋建立和发展过程中 ,因立有汗马功劳 ,故大都拥有各种显爵。金朝境内也有沙陀族遗民。说丰州汪古部人是李氏后裔为“伪托” ,实际上只是一种猜测。流入西夏境内的沙陀人数量当也可观。“昔里钤部”先世 ,有可能是李克用叔父李友金  相似文献   

8.
在湖北省利川市毛坝乡五一村的一座风雨桥的桥头碑上,刻着这样一幅颂联:“民族民委民心民情,实事实办实在实惠”,这是当地群众对市民委的最高褒奖。利川市民委的工作也得到了党和政府以及上级民委的充分肯定———连续十三年被恩施州民委评为先进单位、省民委授予了先进集...  相似文献   

9.
作为记录汉灵帝推行“强本弱末”政策,迁徙人口至关中和巴蜀地区的见证,《景云碑》的出现让我们对于汉碑分布区域的问题需要做出新的学术努力。这两次迁徙带动了中心地区和边缘地区的文化交流,使得书法地域风格的改变轨迹得以凸现。《景云碑》书风异于巴蜀地区书风,而是更趋同于中原地区书风,其中因政治活动所导致的书法风格发生改变。而《景云碑》的出现也可以佐证西南地区的书法艺术相距于中原地区书法艺术的差距逐步缩小。从书法文化地理上“中心—边缘”探究《景云碑》书法风格的成因,并探究如何实现书法风格与文化地理之间的内在联系,对我们深入考察汉代石刻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云南省西北部金沙江西岸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东,距县城100多公里的地方有个格子村,1980年以来,在格子河与金沙江江流处发掘出石棺葬考古文化─—格子文化遗址。它同发掘于滇西北迪庆藏族自治州和丽江县境内的其他石棺葬遗址一样,对于滇、川、藏三省区接合部的占代历史,特别是先秦以来的历史研究据供了重要的考古史料,将这一地区的历史推前了4000多年。1992年,又在格子村发现了一块藏文石碑,碑身高1.58米,宽0.76米,由藏文碑文、“臣眼图”、碑饰及动物日等几部分组成。该碑是在当地村民修路时发现的,现已收藏于丽江县博物馆.格…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沙陀的族源及其早期历史中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考察。认为回纥人、粟特人以及鞑靼人只是沙陀民族共同体的组成部分 ,而不是沙陀的族源 ,沙陀的族源是西突厥别部处月部中的朱邪部落。朱邪是沙陀最早的部族名 ,永徽三年后文献中始以其居地“沙陀”名之 ,贞元年间沙陀人离开沙碛 ,史书恢复“朱邪”的名号 ,于是朱邪成为姓氏 ,沙陀成为族名。沙陀金山卒于开元二年之后 ,而不在之前。沙陀人早期居地当在金娑山之阴、蒲类之西 ,《新唐书·沙陀传》记载有误。在唐、吐蕃、大食、回纥四方角逐中 ,沙陀基本上是与唐、回纥联合 ,共同抵抗吐蕃  相似文献   

12.
北京东四清真寺被称做明代北京伊斯兰教四大官寺之一,其建寺史的重要依据是金吉堂先生发现的立于该寺的一通明碑——敕赐清真寺□□碑记。本文考察了该碑的著录情况,对碑文作了新的整理,利用文献资料对碑文所载的建寺者明代回族人物陈友的事迹进行了研究,同时对该碑的立碑时间作了考证。  相似文献   

13.
祝铭 《中国民族》2023,(4):86-87
<正>如今矗立在拉萨大昭寺门前的唐蕃会盟碑,是长庆三年(823年)唐朝和吐蕃为纪念长庆元年(821年)双方会盟成功而立的纪念碑。用汉藏两种文字镌刻的碑文,不仅是历史上汉藏友好的象征,对于唐蕃关系史乃至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发展历史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法国著名藏学家戴密微在其著作《吐蕃僧诤记》中,对此碑自清代以来被中外学界关注与硏究的学术史进行了梳理,盛誉其为“目前人们所知道的有关亚洲最重要的碑铭资料”。史载,唐蕃之间总计有不少于10次会盟。长庆会盟是唐蕃多次会盟中的最后一次、  相似文献   

14.
<正> 《密洛陀》是广西布努瑶族人民千百年来口头传唱的民间文学作品,有神话和古歌两种,歌颂的是开天辟地的创世女神、万物的母亲、人类的始祖母——密洛陀。她的故事在布努瑶人民中几乎是家喻户晓,人们把她当作创造万物的祖先而崇敬,视为自己的民族英雄。广西的巴马、东兰、田东、都安等县瑶族人民,每逢农历5月29日“达努节”,男女老少皆盛装起舞,以铜鼓击节,边跳边唱《密洛陀》古歌,盛况非凡。这里试析流传于广西布努瑶族地区的神话《密洛陀》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5.
2016年4月12日,由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百色市人民政府、广西壮学学会主办,中共田阳县委、县人民政府承办的"2016年百色市布洛陀文化学术研究座谈会"在田阳县布洛陀文化中心隆重召开.百色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黄彩毕,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所长闫国飞,广西壮学会会长、研究员覃彩銮等领导和嘉宾出席会议.会上,来自北京、河北、云南、贵州、海南、广西等省区高校和科研机构近100名专家学者共同围绕壮族麽经的内涵与价值、布洛陀文化与壮族文化、壮族文化与布依族文化的关系等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与交流,并就如何加大对布洛陀文化的研究和应用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2016年4月12日,由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百色市人民政府、广西壮学学会主办,中共田阳县委、县人民政府承办的"2016年百色市布洛陀文化学术研究座谈会"在田阳县布洛陀文化中心隆重召开.百色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黄彩毕,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所长闫国飞,广西壮学会会长、研究员覃彩銮等领导和嘉宾出席会议.会上,来自北京、河北、云南、贵州、海南、广西等省区高校和科研机构近100名专家学者共同围绕壮族麽经的内涵与价值、布洛陀文化与壮族文化、壮族文化与布依族文化的关系等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与交流,并就如何加大对布洛陀文化的研究和应用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覃琮  吴絮颖 《民族学刊》2020,11(5):84-92, 150-151
《密洛陀》是瑶族的民族史诗,主要流传在桂西北的布努瑶支系,被誉为布努瑶的“百科全书”,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社会意义。半个多世纪以来学界对《密洛陀》搜集整理以及相关研究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主要表现为先后出版了五个版本的《密洛陀》,使《密洛陀》汇入中国民族史诗的长廊,在研究上则探讨了《密洛陀》的定位、创世特点、哲学思想、文化认同、传承规律、史诗比较等众多议题,但也存在着搜集整理成果形式单一、重文本轻田野的研究倾向等问题。今后《密洛陀》的研究,需要全方位、立体式地进行搜集整理,在研究方面则要加大田野调查研究、拓宽研究领域、实现与国内外史诗研究接轨。  相似文献   

17.
《元文类》     
《元文类》原作《国朝文类》,《四库全书》本改题今名。元代苏天爵编,共七十卷。所录诗、文八百余篇,起自元初,迄于延祐,按文体分为四十三类,故名。编者旨在保存文献,全书收诏制、奏议、碑传行状多达二百三十余篇,为研究元代史事的重要资料。传世有元统二年(1334)刊本、至正二年(1342)杭州路西湖书院刊本。《四部丛刊》本据至正二年刊本影印。  相似文献   

18.
李跃平 《民族学刊》2014,5(5):92-92
为了更好地发挥土司研究在各地文化保护与传承中的作用,由遵义市政协、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和贵州省文物局主办的“播州土司历史与文化”学术研讨会于2014年5月16-18日在贵州省遵义市召开。本次学术研讨会由中共遵义市汇川区委、遵义市汇川区人民政府和遵义市汇川区政协承办,遵义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学院协办。研讨会的主题为“播州土司历史与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9.
动态与信息     
“2 0 0 4年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四川召开  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于 2 0 0 4年 7月 1 2—1 5日与四川阿坝州人民政府、国际教育基金会、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在四川的九寨沟共同举办了“2 0 0 4年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出席大会开幕式的  相似文献   

20.
在京城名刹西黄寺清净化城塔右前方、高大的饰花歇山重檐碑亭内,矗立着一座享誉中外的清代碑刻,即乾隆御制《写寿班禅圣僧并赞》碑,是乾隆皇帝特为纪念第六世班禅额尔德尼·班丹益喜(1738—1780)而建造的。该碑立于六世班禅大师圆寂之后,清净化城塔落成之时的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五月,但碑文内容却是由乾隆皇帝完成于六世班禅大师圆寂之前、病重期间的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十一月初一日。因《写寿班禅圣僧并赞》为乾隆御诗,故此碑又简称“御诗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