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生态伦理学是20世纪中叶出现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摒弃了传统伦理学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哲学基础,开创了西方伦理学的深刻变革。然而生态伦理学要得以确立,还必须寻找到自身的哲学依据。为此,一些西方学者把视野转向东方,对古代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观表示出浓厚兴趣,我国的一些学者也把天人合一观作为生态伦理学的前瞻而推崇备至。 相似文献
3.
我国少数民族有多种宗教信仰.诚然,其宗教信仰中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和局限性,但少数民族宗教信仰中那些保护生态环境的各种意识、行为、传统习俗和措施,表达了人类必须充分尊重自然、适应自然,约束和节制一切破坏自然环境的现代环境伦理思想,少数民族宗教信仰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宗教意识对生态环境保护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5.
1949年5月至1954年夏,李先念在主持湖北省党政军全面工作期间,十分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在抗旱救灾、兴修水利和防汛抗洪以及保护自然环境的实践中,探索出一整套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经验。李先念的生态环境保护思想及其实践为之后该省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对于我国当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当今世界环保技术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污染防治、资源回收、节约能源等方面。环保技术的应用和效果取决于生态伦理的发展及其实践。(1)应当改变"人类中心主义"传统观念;(2)改变过度消费观念;(3)正确处理好代内利益公平和冲突问题;(4)正确处理好代际利益与代际伦理问题。 相似文献
7.
8.
陈子玉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18-20
论述了我国西部发展绿色食品生产的自然资源优势和环境优势 ,阐明了绿色食品生产对改善生态环境的积极作用 ,并提出了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 ,促进绿色产业发展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9.
何小春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6):567-569
探讨了儒、道"天人合一"观在生态伦理问题上态度之异同:基于天地生人、万物一体这一共同的根本观念,在人合自然的实践路径上,道家以自然为基点,讲求遵道而行、顺应自然;儒家则主张发挥人的作用力改造自然、人化自然。儒、道还从伦理规范层面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德要求,为当代社会解决生态危机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0.
刘玉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0(2):55-57
贾谊是汉初重要的伦理学家,他的生态伦理思想也颇具特色,以天人合一为其生态伦理的哲学基础,以仁民爱物作为其思想核心,并提出职之有时、用之有节的行为方针,力图达到大仁之化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1.
“生态人”价值观新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承宗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9(5):25-28
“生态人”价值观是一个新概念。“生态人”的价值观作为一种新的价值观体现为自然生态价值观和社会生态价值观两个方面。“生态人”价值观与生态价值观比较,并不是只多加了一个“人”字的问题,它具有生态价值观所无可比拟的新意。其新意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传统价值观革命性的否定;二是对解决生态问题的创新性意义;三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的深化性认识。 相似文献
12.
荀子的生态环保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蒲沿洲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3):96-101
荀子的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环保观念和意识,充满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之思。反映在《荀子》一书中的有关认识自然、关爱万物、兼利天下、与时俱进以及天人合一的思想言论,是先秦时期人们朴素的生态环境思想和智慧的结晶,是我国传统生态意识的源头和体现。我们应该分析、阐释和借鉴这些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从传统生态意识到现代生态意识的转换和超越,重塑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经济人”与"生态人"的统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与自然的关系原本是依赖关系与实践关系,"经济人"却将其看作利用与被利用、投入与产出的经济关系;囿于此,"经济人"的行为就必然造成生态危机.反思"经济人"行为,走出生态危机的出路是"经济人"与"生态人"的有机统一,即坚持"三个统一"坚持人的发展与自然发展的统一,坚持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化价值目标相统一,坚持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相统一. 相似文献
14.
论孟子的生态环境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蒲沿洲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2):85-89
孟子的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环境观念和意识 ,充满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之思。反映在《孟子》一书中的有关爱护物产、保护环境及其协调天人关系的思想言论 ,是先秦时期的人们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关注和对美好生态环境向往的反映 ,也体现出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朴素的生态环境思想和智慧。 相似文献
15.
陈丽丽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4):60-66
生态自我的自我实现是奈斯深层生态智慧核心,但同时存在着生态学作为基础的科学性自我的缺陷。儒家的天人之学讲“天人合一”、“尽心知性”和“民胞物与”,是整体性自我潜在的境界。生态自我的“心”是天地的“心”,“性”是万物的“性”,“天地以生物为心”,而人“得夫天地生物之心以为心”,这样能够消除“大我”的界限,实现“民胞物与”,真正超越自我的生态和谐世界。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认识和建立科学生态环境的伦理观的必要性分析 ,突出阐述了科学的生态观、价值观和消费观的涵义 ,力求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新思维。 相似文献
17.
北京从金代海陵王营建中都,历金、元、明、清、民国,至今已建都近千年。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多,北京及其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不断被破坏,各种生态灾害愈演愈烈。自然灾害的加剧反过来又激化了社会矛盾,影响了历史的进程。本文对历史文献记载的生态灾害进行了回顾,就其原因及应对措施作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8.
赵薇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4):55-58
近代工业文明在促进生产力解放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建设生态文明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其哲学依据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西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中国古代自然观。因此,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实现生产力与生态环境的协调,促进生态与科技相融相通,以求化解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危机。 相似文献
19.
生态伦理的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慧子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4(5):79-83
人类把道德关怀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之间 ,这反映了人类伦理发展中的一种深刻的变化。生态伦理是作为一种新的伦理范式而出现的 ,它不是已有的伦理学理论在自然中的一种推广和应用 ,而是作为类存在的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 ,因此 ,它不能被理解为是以自然为中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那种坚持认为必须把生态伦理置于人与人的伦理关系框架下进行考察才有意义的观点 ,事实上取消了生态伦理存在的一切可能性。这种观点本质上是一种人类中心主义思维方式的结果 ,它把道德看成是一种与时间无关的封闭的体系 ,否认了道德能够进化的一切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延边州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也带来了资源的过度开采和严重的环境污染,现在处于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矛盾凸显的历史时期。延边州生态环境建设应做到:养护好森林是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的基础,发展生态经济是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支撑,完善体制和运行机制是生态环境建设的根本保证。开展生态环境创建活动是实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依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