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鸟之为物,逗人喜爱,咏鸟之章,绵绵不绝。睢鸠关关,唱出男女恋情,灵鹊喳喳,叫出吉祥如意;鸾凤和鸣,表达伉俪缠绵;鹤栖松枝,象征耄耋长寿。自古以来,人类从鸟的身上找出了许多美好的比喻,至于“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诗句,则描绘出了生动明丽的色彩。  相似文献   

2.
楚墓出土虎座飞鸟初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陵楚墓里出土不少虎座飞鸟。它们均为木胎雕成,基本形态为一展翅飞鸟立于一虎座之上,在鸟背上还插一对鹿角(见封四图片),有的鸟背上朱绘羽毛纹,虎身上朱绘云纹。随县曾侯乙墓里东室主棺旁出土了一件青铜铸造的立鹤,头插鹿角,昂首伫立,展翅作轻拍状(见题头插图)。这与楚墓所出虎座飞鸟,应基本上是属同一类性质的东西。这种文物,我认为就是古代的风神,名称叫飞廉。文献上关于飞廉有不少记载:《广雅》:“风伯渭之飞廉”。《楚辞·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王逸注:“飞廉,风伯也。”根据这些记载,飞廉就是风神或称风伯。不过,文献中对于风神又有两种说法:一说应为兽;一说应为鸟。其说为兽者有,《周易》卷一:“云从龙,风  相似文献   

3.
秦文化源流新探——熊图腾与中原通古斯人假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秦文化源流的研究中,只有跳出西周以来"尊王攘夷"的正统史观,方可寻找从黄帝有熊氏到嬴秦、楚、赵的熊图腾传承线索;再据新发现的秦先公大墓出土熊形文物的分析,以及嬴与熊、能等同源汉字的符号学证据,以回应人类学家的"中原通古斯人"说及考古学家的在中原以外寻找五帝时代线索说,从而对嬴秦族的文化渊源作出综合性的解释。根据殷商玉器中的"熊鸟"造型,也可探寻熊图腾与鸟图腾结合的神话想象,进而揭示夷夏同源大背景下的中韩之间的熊祖神话的关联性。当代国学研究的方法创新优势在于,在传世文献不足以解决问题的前提下,可充分发挥出土和传世文物作为"第四重证据"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探索古代巴族信仰和崇拜何物的历史时,学者们普遍认为,古代巴族世世代代都有过对“虎”、“蛇”崇拜历史。然而,古代巴族人们除了对“虎”、“蛇”进行过崇拜以外,还有过对神“鸟”崇拜的历史,考其渊源,前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往后历经夏商周至明清各个历史时期,甚至在现在土家族居民生活习俗中仍有踪迹可寻。在此,就巴族崇“鸟”的历史进行较全面的探讨,并认为古代巴族应是一个以多种动物为崇拜的民族。  相似文献   

5.
神话,就其内容来说,它叙述的是神的故事;就其形式来说,它是“话”,是语言艺术。神的观念的形成,语言的产生,是神话出现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所以,探讨神话的起源,必须首先探讨神的观念的起源和语言的起源。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中,把从猿到人的发展分为三个大的阶段:攀树的猿群、正在形成中的人和完全形成的人。攀树的猿群,与一般动物在本质上是没有什么区别的。这个时期,不可能出  相似文献   

6.
安徽的江淮之间是我国主要丘陵地区之一。古代这个地区曾广布森林。最原始的资料要算是出土的和县猿人化石。一九八〇年在和县龙潭洞,除发掘出猿人头骨外,还伴有大量的虎、豹、熊、象、鹿等大动物,以及鳖、河貍等水生动物化石。这证明当时确有适宜于他(它)们生存的茂密的森林和丰盛的水草。据考证,远古时期,人类就在  相似文献   

7.
《金色的岁月》是遵照全国美协通知,专门为《第二届全国体育美术作品展》创作的。体育的发展始终伴随着人类的发展,从原始时代狩猎争战的需要,到现在的竞技运动会,其宗旨都是锻炼人的体魄、意志使人类永葆青春活力。在我阅读有关体育史料时,看到延安时期,战士们在  相似文献   

8.
采用问卷调查、文献资料、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宁德师专男女生体育生活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宁德师专男女生体育价值观存在差异;男生参加体育锻练人数、体育人口都明显多于女生;主要在校内与同学结伴锻炼,锻炼内容呈多元化,但存在性别差异;而制约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是兴趣、场地设施和指导的缺乏.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从猿到人指的是从古代类人猿发展到人类(最早是猿人)这个过渡时期,它处在人类原始社会之前,生活着的是“正在形成中的人这样的动物”,还不是人类。至于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最早的社会形态,生活着的是“完全形成的人”,现在已知道约有三百万年的历史,包括猿人、古人、真人和新石器时代以后的人类等。从猿到人这一时期属于人类社会历史以前的动物史。从猿到人的动物群与人类社会最早的原始群团有着根本的区别,只有后者才属于人类社会。这是因为,在原始群团中,人类用工具进行有益的劳动,即进行“能产生预期效果的劳动”,这是从猿到人的动物群所没有也不可能有的。 本文还认为,首先应该根据生活资料的生产、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其次再根据人类自身的生产、婚姻与家庭的发展与不同形式,来讨论原始社会史的分期问题。这样,可以把原始社会史分为原始群、母系氏族、父系氏族三个时期,又可再分为杂交乱婚、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家庭、家长制家庭和一夫一妻制家庭、军事民主制等六个阶段。  相似文献   

10.
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的虎熊神话来源于先人的图腾崇拜,具有原始的形态,带有浓厚的萨满文化痕迹,反映了他们对人类起源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清代小说屡述小兽驱虎、杀虎的故事。唐宋元明人笔下已写到小兽食虎,以假虎烘衬真虎之威,往往以“大兽”(虎豹熊象)为参照,突出小兽(狮子)的某种独特之处。值得关注的不是古已有之,而是母题所昭示的那缕缕引人入胜的“异国风光”。远国贡兽,被认为是外夷借此向中原示威挑战,明代则被表现为向中原王朝称服。《聊斋志异》以此突出“虎”在“小兽”面前的懦弱,是蒲松龄民族意识的曲折表现。  相似文献   

12.
桂馥是清代乾嘉时期一位博学多才且建树颇丰的学者型文人,其晚年创作的杂剧《后四声猿》取法明代徐渭《四声猿》,演绎白居易、李贺、苏轼、陆游的生活故事,细腻表达了自己天涯沦落之际内心世界的愤懑、感伤与无奈;诗意生存与人生追求、文学创作与经学研究于桂馥生命过程中的消长、互动,让《后四声猿》突破了乾嘉学术观念及其操作实践之于作家个性的某种拘束,彰显了他作为诗人的情怀与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3.
朝鲜族群众常常把象征长生、长寿的十种物象绣在枕头顶上,以为吉祥.这十种物象是太阳.山、水、石、云、松、不老草、鹤、龟、鹿,这就是“十长生图”  相似文献   

14.
包头地区位于蒙古高原南端,在脊椎动物地理区划中属古北界蒙新区西部荒漠亚区.分布鸟类有185种,隶属16目,37科.其中珍稀繁殖鸟有大鸨,蓑羽鹤等.本文初报笔者从1989年至1997年,观察、研究大鸨在该地区的生态分布、种群、迁徒等结果。  相似文献   

15.
禹王台公园     
《中文信息》2008,(3):52-52
禹王台公园位于开封东南隅,占地400余亩,原是古代梁园遗址,距令已两千五百多年,是开封市历史最久的游览胜地。当时,汉孝文帝少子刘武。被封为梁孝王,建都大梁(即开封)。梁孝上在汴梁东南古吹台一带大兴士木,建造了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梁园(也称梁苑或兔园)。又在园内建造了许多亭台楼阁、落猿岩、栖龙岫、雁池、鹤洲等.种植了松柏、梧桐、青竹等奇木佳树.  相似文献   

16.
学习神话学,首先应该熟悉记载神话资料的古典文献。但是,中国的古书,从秦始皇焚书坑儒起就遭劫难,能够流传到今天非常不易。而流传到今天的古书,又难以逃过历代统治者的审改。有幸的是,我们有他海经》这样一本既流传至今又基本保持其本来面目的神话文献,使我们能一窥中国古代原生态神话的绚丽风采。关于《山海经》,在汉代时就流传过这样的传说:汉武帝时,有人献皇帝一只怪鸟,此鸟形状像鹤,但只有一条腿,全身青色,布满火红的斑纹,鸟喙是白色的。无论喂它什么食物,它都不肯吃。后来,直到武帝请来博学的东方朔。才知道这鸟名叫…  相似文献   

17.
清华简《楚居》和传世文献提供了楚先祖的年代信息。楚先祖在性质上是传说人物而非是历史人物。季连的年代上限为虞夏之时,下限为商代晚期,具体为武丁后期至祖庚、祖甲时期,考古年代大致为殷墟二期。穴熊的年代上限为廪辛、康丁时期,考古年代为殷墟三期,下限为帝乙时期或周文王早期,考古年代为殷墟四期偏早。丽季出现于穴熊晚期,与穴熊的时代有部分重合,约当殷墟三期偏晚,商武乙、文丁时期,其下限为周文王晚期或帝辛时期,考古年代为殷墟四期偏晚。熊狂的年代应为周初武、成之交。  相似文献   

18.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应立足于“以人为本,重在创新”的指导思想,更新教育理念,完善教学方法、手段和考试制度,从教师自身做起,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创造意识,千方百计在体育教学中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努力培养学生自觉学习、刻苦锻炼的意识,使学生在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上有一个深层次的发展,从而获得终身锻炼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和国民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体育事业的战略重点。因此,研究现阶段西藏学校体育发展现状及其对策,对更好地把握西藏学校体育发展方向,更科学地控制其全过程,促进西藏教育与体育事业的更大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西藏学校体育发展现状 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全国各民族的大力支持下,西藏教育和体育事业在全面改革的浪潮中,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学校体育普遍受到重视,政府多次提出了关于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意见。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逐渐在扩大。城镇不少学校坚持了“两课一操两活动”和每天一小时锻炼制度。近年来,有扎朗县中学、西藏民院等五所学校  相似文献   

20.
河姆渡器物的审美特征有着农耕稻作文化的烙印。在形成过程中,它们经历了从实用到审美、艺用不分的过程,并且由工具的进步而逐渐精细,在创造过程中尤为重视欣赏者的感受效果。具体的造型和纹饰体现着仿生的特点,对生活场景中的动植物特别是猪狗等家畜和鸟、鱼与禾叶纹等,既有具象的写实造型,又有抽象的几何纹,在形式规律的基础上体现了想象的丰富性、构思的整体性和写意性,其线条多简洁、明快、细腻、柔和,初步形成了不同于北方艺术的南方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