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冯博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2(4):67-72
2010年,美国政府在深刻反思次贷危机的原因后,颁布了《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在这部法案中,关于设立金融消费者保护局的规定格外引人注目.法案赋予了金融消费者保护局在机构设置、资金保障、人员任免和问责制度等方面的强大独立性,预示着金融消费者保护与审慎监管“双峰”监管模式将成为继统合监管与分散监管、功能监管与机构监管等不同模式之后的监管新体制.我国的分业监管模式使金融消费者保护存在很多制度上的空白和实践中的盲点,应在借鉴美国金融消费者保护法律制度的基础上,尽快设置独立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确保金融消费的公平性和透明性. 相似文献
2.
金融危机后英国金融消费者保护机制的演变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沛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150-155,158
英国是在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最具代表性的国家。早在2000年颁布的《金融服务与市场法》中,英国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障体系就已确立。监管当局充分认识到消费者权益保障与维持金融市场的国际竞争地位的整体利益息息相关,要求FSA(Financial Service Authority)负责保障消费者,推行消费者教育,加深公众对金融体系的认识,以及确保消费者获得适当保障。后金融危机时代,英国金融系统在遭受重创后,监管当局在保持原有监管模式下加大金融服务局的监管权力,完善监管机制,加强消费者赔偿制度的建设,巩固风险防范措施等等,这些改革措施均以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为落脚点,试图对现有金融监管体系进行重建。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机制可以充分借鉴英国的经验,比如完善监管结构框架,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的相关立法,构建纠纷处理机制,提高信息披露水平,培养行业组织的媒介作用,等。 相似文献
3.
段媚媚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9(4):84-88
在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中,缺乏银行保护客户的金融隐私权的相应规定,这更使得刚刚出现的网络银行这一新型银行保护客户的金融隐私权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借鉴美国GLB法中的规定和美国网络银行的实践,我国应在确立银行对客户的金融隐私权进行保护的立法基础上,再专门针对网络银行这一新型银行制定相应的保护客户金融隐私权的法规或规章。 相似文献
4.
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促使人们开始更多的关注金融消费者的保护问题。金融审慎监管分为宏观和微观两部分,微观审慎监管的终极目标是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我国为更好地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应当借鉴国外相关经验,界定金融消费者的含义,明确金融消费者的基本权利,完善金融消费者保护相关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5.
马其家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美国对金融监管体系进行了彻底改革,最核心的变化是将金融消费者保护作为加强金融监管的出发点,并专门设立了金融消费者保护局。本文对美国金融消费者保护局设立的背景、具体职能进行了分析,并在借鉴美国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目前金融消费者保护监管的现状,对如何构建我国统一的金融投资者保护机构进行了探讨,以便为我国政府构建相关监管机构时提供决策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6.
罗传钰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10-114
随着金融市场的高速发展,金融产品日趋专业化和复杂化,在给消费者带来巨额回报的同时,也产生了极大的风险,消费者往往因为金融机构的不当销售行为或复杂的金融产品蒙受经济损失。冷静期作为一种保护规则,可以有效防止金融机构的不当销售行为,避免金融消费者的非理性行为,在各国金融消费者保护中都得到了运用。通过资料的搜集和比较,对冷静期权利的性质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就冷静期的具体适用问题,如适用范围、适用期间的计算等,加以进一步的论述,试图借此为冷静期在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中的适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黎金荣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33(2):46-52
在后危机时代背景下,金融消费者保护这一议题多次被各国政府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我国金融消费者保护一直被忽视,法律法规不完善已经无法适应金融市场发展的需要。对中美两国金融消费者保护制度进行比较研究,可以进一步认知当前我国在此方面的不足,并在借鉴美国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本土资源,设计出一个全方位、高效率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法律制度框架体系,在后危机时代金融市场中更好地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权益,从而推动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健发展。 相似文献
8.
为了有效防止金融危机再次发生,奥巴马政府推出金融改革计划,其中以《个人消费者金融保护署法案》争议最为激烈,关于专门设立该机构是否合适?该机构与已有监管机构关系如何协调?是否会造成过度监管?其监管理念如何?以及该机构对未来金融创新是否会产生负面影响等等,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尽管美国金融市场及其金融监管法律体系与我国存在很大不同,其金融法律制度相对健全,金融市场异常发达,但却难以抵挡金融危机爆发,其前车之鉴,可对我国健康发展金融业、改善金融消费者保护及完善金融监管体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9.
10.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世界银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际消费者联盟等国际组织都开始拟定关于金融消费者保护的示范规则,美、英等国及欧盟、中国台湾地区已经启动并实施了大范围的金融消费者保护监管与立法改革。展望未来,金融消费者保护的重要性、独立性、统一性、系统性、规范性和国际性不断增强,已成为全球金融监管改革的三大重点领域之一,有从传统审慎监管机构中逐渐分离趋势,并可望成为评估一国金融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1.
我国网络银行的风险及其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志文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9(2):49-50
随着网络银行的发展,其风险问题日益突出.网络银行的风险既有网络技术形成的新风险,又有经营银行业务所固有的风险.应该采取一些措施防范和控制网络银行风险. 相似文献
12.
冉妮莉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1):62-65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日益普及,青少年越来越多地融入网络,同时,其隐私权被侵害的危险也越来越大。为了有效地保护社会经验不足、维权意识淡薄的广大青少年,法律界应加强对青少年隐私权保护的研究。从青少年网络隐私权主体、客体、内容等方面进行法理分析。 相似文献
13.
中国城市低保家庭的资产状况及其社会政策意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程胜利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37-42
中国城市低保家庭存在家庭资产少、收不抵支和住房条件不平衡等问题,为保障城市贫困家庭的基本生活,应适当提高低保标准,并建立起包括教育、医疗、住房等救助的综合社会救助体系。 相似文献
14.
现行的银行监管组织体系可以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即:美国型、英国型和日本型,他们分别采用多元化管理体系、一元化管理体系、二元化管理体系。世界各国银行监管组织的特点和运作规律为我国的“分离式”管理体系的优化和改革提供重要的参考路径。 相似文献
15.
目前制约中国网络银行发展的不利因素主要有 :缺乏有关网络银行的法律法规 ;全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 ;没有建立全国统一的认证中心 (CA) ;风险防范和控制机制尚不完善 ;思想观念落后。针对上述不利因素及我国的实际情况应从以下七个方面加以重视和发展 :(1)建立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 ;(2 )设立社会资信咨询机构 ;(3)建立统一的认证中心 ;(4)加强风险管理体系和控制机制建设 ;(5 )更新观念 ;(6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7)做好网络银行发展方向的准确定位和技术人才储备。 相似文献
16.
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对战略管理的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益相关者理论将对企业的战略管理产生深远的影响。企业应重新定位组织与环境的关系,并将利益相关者关系看作是竞争优势的新来源,从而变革战略理念和战略行动。 相似文献
17.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银行作为一种新兴的银行服务,其创建和发展是大势所趋。自1996年网络银行在我国创建以来,网络银行发展迅猛。如何识别和防范网络银行的风险,是保证国家金融运行,保障金融业持续发展和国家经济安全的一大新课题。认为网络银行存在着诸如技术安全风险,金融业务风险等风险。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防范风险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因特网上著作权保护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施高翔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8(3):24-30
因特网这种全新的传播媒体的出现,与传统的著作权保护体系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矛盾,著作权人与公众之间原有的平衡被打破了。对于因特网引发的有关著作权保护的新问题,可借鉴因特网较为普及的发达国家和国际著作权保护组织等的研究成果及实践经验,遵循“利益平衡”这一基本准则,修改现行著作权制度中不适合网络环境的条款,重新确定一个著作权人与公众利益间的平衡点,以保护著作权人的利益。 相似文献
19.
我国网络隐私权保护立法评价及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正以前所未有的影响力冲击着人类文明,人们在离不开比特的同时,还必须面对虚拟实在的诸多矛盾与冲突。英语国家有人把网络传播中的问题概括成七个P,其中排在首位的即Privacy(隐私),网络隐私权的重要性可见一斑。网络的最大特点在于其无限开放性和自由性,但网络交流的新特征和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也产生了极具威胁性的个人隐私保护的隐忧,因此,如何以法律的手段来规范网络、保护隐私权是当前我国面临的一个紧迫课题。 相似文献
20.
双性化人格理论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心理学研究表明 ,双性化人格是一种最佳的心理健康模式。学校教育应培养学生双性化人格。目前 ,在学校教育中 ,从教材、教师、课余活动等方面都存在不利于学生双性化人格形成的因素 ,应尽快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双性化人格发展的学校教育环境 ,并从教材、教师、课堂活动等几方面加以改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