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冷战肇始,杜鲁门政府就积极寻求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来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和渗透,心理战成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20世纪50年代初期,杜鲁门政府将苏、中视为遏制的主要目标,同时对新中国周边国家展开争夺以构建对社会主义阵营的包围圈,泰国成为美国争夺东南亚的主要目标。为此,杜鲁门政府制定了心理战略和美国对泰国的政策目标,试图通过军事和经济援助、心理干预等手段将泰国纳入以美国为首的反共产主义阵营。艾森豪威尔上台后,继承了杜鲁门政府的心理战略和对泰国的政策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针对泰国的PSB D-23心理战计划。通过实施PSB D-23心理战计划,艾森豪威尔政府巩固了泰国的亲美政府,削弱了泰国国内的共产主义影响,构建了以泰国为核心的东南亚集体防御体系,最终将泰国纳入了西方阵营。考察冷战初期美国对泰国的心理战行动,可以管窥美国的心理战略、对泰国的政策目标和实施手段,揭示美国运用心理战实现其政策目标的历史事实,从而推动国际冷战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二战后至50年代美国的东南亚政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战后至50年代,美国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政府为了实现美国在全球的战略利益需要,将东南亚逐步 纳入了美国国家安全和对外战略的计划中,并制订了一系列有关东南亚的方针政策。尤其艾森豪威尔时期的东 南亚政策,更是奠定了美国60年代越南战争的基础,沿着艾森豪威尔的越南政策,其后任者将美国的"义务"承 担下去,结果导致了美国在越南战场越陷越深。  相似文献   

3.
美国对南斯拉夫军事援助政策的缘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美国对南斯拉夫的军事援助政策,始自于杜鲁门政府时期.1948年苏南冲突的发生,为美国冷战开始后确立的分化瓦解苏东集团的政策提供了契机.在东西方贸易管制体制下,杜鲁门政府制定了对南斯拉夫的NSC18/4和NSC18/6号文件,这两个文件及其进程报告的形成与实施标志着杜鲁门政府对南斯拉夫军事援助政策的形成.这一政策的实质是服务于美国的全球冷战战略利益的,其目标是利用南斯拉夫来分化瓦解苏东集团.  相似文献   

4.
二战结束后,杜鲁门政府时期美国开始了战后大规模的对外援助.经济援助中最重要的是欧洲复兴计划,它对战后欧洲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是美国进一步控制西欧对抗苏联的重要步骤.另一方面,随着冷战的进一步加剧,美国政府认识到仅仅依靠经济援助不足以抵制苏联的威胁,因而又将援助重点转向了军事援助,希望在军事实力上与苏联抗衡.由于援助重点的转移,双方的对抗也进一步升级.  相似文献   

5.
美国对日本的心理战略计划项目初探(1951-1960)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美国实施对日军事占领时起,美国对日政策中就包含有利用心理战术引导日本亲西方化的成分.随着冷战形势深化,杜鲁门政府的全球心理战略逐渐成型,并于1953年确立了第一个"对日心理战略计划项目".根据此项计划,美国在日本实施了种种隐蔽的、以抵消共产主义影响为目的的心理宣传计划,充分暴露出美国政府为实现目的不惜使用文化渗透、心理干预等阴暗手段的政策实质.  相似文献   

6.
杜鲁门政府时期,美国逐步形成了全球冷战战略,在全球冷战战略的统领下, 美国政府还进行了冷战心理宣传攻势.杜鲁门总统公开进行的宣传攻势"真理运动"(Camp aign of Truth)和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中央情报局进行的隐蔽宣传行动形成了一场总体的心理宣传战.其中,美国之音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了能够突破苏联对美国之音的广播干扰 , 美国国务院组成了由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等名校22名专家教授在内的研究项目组,代号为"特洛伊计划".通过对这个"最高机密"计划的研究,可揭示出美国在冷战初期进行的种种心理宣传手段,进而全面认识美国的全球冷战宣传战略.  相似文献   

7.
艾森豪威尔政府的东西方贸易管制政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东西方贸易管制政策是美国冷战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美国缓和了对苏联、东欧各国的贸易管制,但继续奉行对共产党中国的全面贸易禁运政策。通过考辨该政策的形成过程,可以发现:艾森豪威尔政府主要决策者的“中国观”是执行该政策的思想根源。这一政策使美国与西方盟国关系恶化,并阻碍了中国现代化进程,更使美国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  相似文献   

8.
NSC5405、NSC5612/1、NSC5809和NSC6012号文件是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美国对东南亚政策的指导纲领。艾森豪威尔政府对东南亚政策的目标核心是"将东南亚地区作为防止共产主义势力扩展的重要防御阵地"。这个时期美国对东南亚政策的主要手段是向其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扶植和培养当地的反共势力,避免与共产党国家发生正面军事冲突。  相似文献   

9.
50年代末60年代初,西欧独立性增强,对美国的主导地位形成挑战。肯尼迪和约翰逊两届政府提出并实施了对西欧新的政策:建立伙伴关系的大西洋共同体。目的是将发展起来的西欧规制到美国主导的大西洋框架内。政策体现了美国门户开放的扩张方式和美国冷战战略的需要,并反映了美欧经济关系由依附趋向平等的走向。  相似文献   

10.
在伊朗民族主义支持下,摩萨台政府对英伊石油公司实行国有化,由是导致了英伊的石油之争,为美国势力渗透到伊朗及中东提供了机会。为了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扩张,美国政府试图通过各种手段解决英伊石油争端,杜鲁门政府对摩萨台政府采取有限或中立政策,而艾森豪威尔政府则推翻了摩萨台政府。尽管两届美国政府对摩萨台政府的政策有着显著不同,但事实上存在着很大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11.
美国的全球遏制战略在朝鲜战争中遭受了巨大的挫折.继杜鲁门后走马上任的艾森豪威尔政府吸取了前任的教训,对美国的遏制战略做出了重大调整,调整后的战略被称为"新面貌"战略."新面貌"战略以"用尽可能最小的代价取得对共产主义尽可能最大的威慑"为目的,其手段包括核威慑、联盟政策、心理战、秘密行动、与对手谈判等."新面貌"战略自身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和弱点,因而未能实现其预期的遏制目标.  相似文献   

12.
印度支那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二战后美国对印度支那问题尤为重视,并把它纳入了其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计划.杜鲁门时期是美国对印度支那政策的酝酿时期,到1954年,美国对印度支那政策经艾森豪威尔的精心策划已完全成熟.然而,艾森豪威尔政府过于夸大了共产主义的威胁,因此其对印度支那的政策并不切实际.美国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此后美国一步步走上战争的边缘,不断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沼而不能自拔.  相似文献   

13.
二战结束后,泰国国内政局不稳,统治者为了自身利益,急于向美国寻求援助.但战后初期泰国只处于美国对外战略的边缘地位,因此美国拒绝了泰国的援助请求.随着东南亚共产主义势力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朝鲜战争的爆发,美国出于冷战的需要,提升了泰国在东南亚所处的战略地位,确立了对泰国的援助政策.美国对泰国的援助大大加深了美国在东南亚的卷入程度,为艾森豪威尔政府调整美国的冷战战略做了铺垫.  相似文献   

14.
美国为维护自身国家利益,主要采取粮食"和平计划"战略、粮食垄断化战略、粮食能源化战略、粮食金融化战略、粮食转基因化战略等手段来攫取大量经济利益、遏制战略对手。在此背景下,中国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来应对美国全球粮食安全战略,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5.
一、朝鲜战争的影响,1950—1952 早在1949年初,美国已看到国民党政府垮台是不可避危的。面临五亿中国人民将接受共产党政府领导的现实,杜鲁门政府开始探讨将来同共产党政府建立正常关系的可能性。1949年3月,杜鲁门政府决定停止对蒋介石增加军事和经济援助。当美国国会外交委员会讨论对国民党政府增加十五亿美元的紧急援助时,国务卿艾奇逊提出强烈反对。他指出,增加对蒋介石军援不会产生任何改变中国内战局势的可能性;国民党政府的垮台完全是其腐败无能所致。杜鲁门和艾奇逊在权衡得失后认为美国迟早要和中国共产党政府打交道。从冷战角度看,  相似文献   

16.
美国对前苏联遏制政策是在凯南的遏制思想的基础上,在战后美苏对抗和东西方“冷战”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它服务于战后美国制定和执行对苏联战略的思想或政策主张,从而影响了从杜鲁门到布什美国历届政府的对苏战略  相似文献   

17.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为了全面控制西欧,同苏联进行对抗,建立世界霸权地位,以北大西洋区域国家加强“合作”为名,在西欧积极推行了北大西洋战略。这一战略赖以存在的前提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对于美国来讲,北约组织不仅是它同苏联争夺世界霸权的主要工具,而且也是它控制、拉拢西欧,维护在西欧“领导地位”的主要纽带。因此,战后美国北大西洋战略的制定和实施都是紧紧围绕着使西欧和美国结为一体,在服从美国利益的前提下同苏联进行争夺而全面展开。战后以来,尽管美国的战略态势、战略处境和战略地位不同时期有所差异,但是美国控制西欧,同苏联争霸的对外战略始终是没有改变的,只不过在手段、方法上有所转换而已。  相似文献   

18.
中东在历史上以其丰富的石油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素来招致强国对这一地区的争夺,而在美苏"冷站"的大背景之下,这种趋势则愈演愈烈,自杜鲁门主义抛出之后,美国历届政府都将中东战略作为其称霸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艾森豪威尔主义是美国20世纪50年代艾森豪威尔政府针对中东所提出的,其目的在于填补英法遗留下的"权力真空",遏制苏联向中东地区渗透.出兵约旦、叙利亚和黎巴嫩都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艾森豪威尔主义.但是,最终随着伊拉克七月革命的胜利,阿拉伯国家强烈的抵制.艾森豪威尔主义遭到失败,使得苏联在中东势力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9.
论英美特殊关系时期的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战后 ,英美在“反共”的共同目标下结成了“特殊关系” ,但英国梦想充当西欧“领头羊”和保持庞大殖民帝国的企图同美国战后的全球称霸战略计划充满矛盾和冲突。其主要表现在争夺对西欧的控制、对待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和对社会主义阵营的态度等问题上 ,其实质都是最大限度地维护本国利益  相似文献   

20.
美国支持西欧一体化的动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战以后,美国一直热衷于支持西欧一体化的进程。究其动机,主要有三个方面。在政治上,美国希望西欧通过联合来维持稳定,并希望通过对西欧一体化的参与,让西欧在联合过程中采纳美国的模式。在经济上,美国希望通过联合来推动西欧的经济发展,重建西欧,使美国得以摆脱对西欧的沉重负担。在安全利益上,美国希望通过西欧一体化来加强对苏联和德国的双重遏制,阻止苏联的扩张,控制德国的发展方向,维护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