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禾丽 《山西老年》2011,(9):50-50
金灯寺石窟位于山西平顺县城东北65公里与河南林县交界的林虑山巅,原名宝岩寺。据康熙年间的《平顺县志》记载,该寺始建于南北朝时期,到元代泰定年间改称金灯寺。它建在百丈悬崖腰际的一个天然石崖下,一年四季迷漫的山雾使寺院时隐时现,自古就有“中州之蓬莱,  相似文献   

2.
豫剧《梵王宫》又名《洛阳桥》,故事的主要发生地是梵王宫。梵王宫原型就是今天竺寺遗址内供奉那罗延神王的梵王殿。天竺寺是唐代宗宝应元年由西来的五百梵僧建立的密宗寺庙,唐宋时期几度兴废,那罗延神王信仰却一直很兴盛。元代天竺寺属于曹洞宗,元以后民间称之为梵王宫。  相似文献   

3.
长沙寺是东晋南朝时期江陵一带著名的佛寺.长沙寺由长沙太守、江陵人滕畯"舍宅为寺"而成.自昙翼起,不断利用神异故事和制造神异事件的方法来宣传佛寺,渐至成为"天下称最"寺院.长沙寺首开质库,聚敛财富,成为我国典当业的滥觞.  相似文献   

4.
关于三平寺史,清人已有“代代兴废、不可稽考”之叹。笔者曾钩沉索隐,发表《三平史考》等论著。本文根据最近整理出版的《祖堂集》和新近发现的有关三平寺的碑刻资料,对三平寺史的三个有关问题进一步深入研究。即:《祖堂集》的记载进一步证明,三平寺建于会昌年间,兴起于宣宗时;三平义中上堂时,王讽诣法席参问,二人交往密切,王讽深受义中影响。碑刻资料表明,明万历年间,社会经济制度造成三平民僧间出现矛盾,并且演化为不法僧人对乡民的欺虐。  相似文献   

5.
始建于东晋时期的苏州灵岩山寺,千百年来,不仅有大德驻锡,还有文人雅士在此流连,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自印光大师规制灵岩山寺后,专修净土、一心念佛成为灵岩道风,灵岩山寺也因此成为享誉海内外的净土道场。灵岩山寺还密切关注社会事务,如为民祈祷、赈济灾民等,都明显反映了佛教的入世情怀。  相似文献   

6.
晚唐五代敦煌三界寺藏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界寺是晚唐五代敦煌佛教教团管辖的十七寺之一,位于今敦煌莫高窟第16窟前面,即敦煌莫高窟下寺。公元900年前后,甘州回鹘攻打敦煌,三界寺及其藏经被焚,905年张善才主持修建了三界寺。五代时期,张道真在担任三界寺观音院主、法律、僧政、僧录期间,收集各寺古坏经文加以修补,重建了三界寺藏经。三界寺藏经来源有抄经、供养经、修补古坏经文,敦煌藏经中存在的经卷大量重复就是这个原因。  相似文献   

7.
从佛教社会史的角度,对宋代寺制中的甲乙与十方寺制的区别及其例外情况、"革律为禅"的特定含义,二寺制与佛教戒律精神的错位、十方寺制的起源,二制寺在宋代寺院格局中的动态关系,政府对二制寺的管理,十方制的弊端及其产生原因,十方制在宋代政教关系中的意义等问题作了考论。  相似文献   

8.
《御制重修妙应寺碑文》是乾隆皇帝为记录重修妙应寺而御制的满、汉、蒙、藏四体合璧碑文。该多语种合璧碑文,反映了乾隆时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日渐深化的现实。本文以《御制重修妙应寺碑文》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考据方法,解读碑文中的满文、汉文和蒙古文,并将其置于碑文产生的历史背景中进行深入分析和考释,力求揭示碑文背后的含义。  相似文献   

9.
唐代佛寺所在考异二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芳民先生《唐五代佛寺辑考》附录"所在待考佛寺"中列有皎然诗中的"报德寺"和《唐鍪藏寺碑》中的"鍪藏寺"。其实皎然诗题中"报德寺"所在有两处:其一为唐淮安郡枣阳县,今属湖北省襄樊市枣阳县境;其二为唐润州上元县,今属南京市白下区内。而"鍪藏寺"即为古新罗国鍪藏寺,所在即今韩国庆尚北道庆州市暗谷洞山。  相似文献   

10.
武山拉梢寺大佛是北周时期有明确题记纪年的大型摩崖浮雕大佛,它为同时代佛造像断代提供了科学的实物依据.但遗憾的是,在“发愿文”中尉迟迥的职位及任职年限与《周书》当中的记载有出入甚至抵牾,这给拉梢寺大佛的开凿年代蒙上了一层纱.以《周书》《北史》为依据,通过史料的对比,可以厘清大佛的实际开凿年代和开凿背景,并进一步确证尉迟迥的身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