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鲁迅先生在清末民初提出他的"直译"主张后,又于"五四"前后提倡改革中国白话文,并在翻译上提出"宁信而不顺"的看法,进一步完善了自己的观点,也引起了中国翻译史上的一场讨论.拟分析鲁迅先生的"欧化"翻译观的形成过程和历史背景及其在中国翻译史上所起的利、弊两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文化专有项翻译从来都不是语言层面上的简单转换,译者在文化专有项翻译活动中表现出文化建构的能动性.如<红楼梦>两个经典英译本中"红"字的翻译,霍克舍弃了"红"字所包含的文化意象,将其换成了英语国家人们所熟悉和能接受的"绿色"和"金色",而杨氏夫妇在翻译"红"字时基本采用直译来保存"红"字所包含的特有的文化意蕴,就显示出不同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3.
从"神似"一词的源头"传神写照"的辩证和阐释上来看,傅雷的"神似论"是建立在绘画艺术主观审美感受基础上的一种翻译评论,实际上是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美学要求。傅雷的翻译经验和主张反映了他的翻译实践与"传神写照"的理念不谋而合,印证了艺术需以"形"写"神",方能"形"、"神"兼备的必然规律。  相似文献   

4.
翻译测试的“结构效度”及其实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指出翻译测试是评估翻译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从翻译的思维活动来描写翻译过程,可将其分为:分析阶段、转换阶段和重构阶段.结合语言测试的"结构效度"理论,提出翻译测试所考查的三种能力为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翻译知识.将翻译能力的构成作为翻译测试的理论依据,从理论上确定翻译测试的"结构效度".探讨了在翻译测试中,通过题型设计、内容选材等方法,实现翻译测试的"结构效度".  相似文献   

5.
作为认知的载体,语言蕴含着人类的认知规律。将认知科学与译学研究相结合,对翻译过程进行研究,这为翻译研究带来了全新的学科视角。本文在回顾了不同时期各翻译流派所主张的翻译研究手段和特点之后提出了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翻译观。笔者运用图表作动态分析,以旅游文本中的"晋祠"、"圣母殿"的英译为例,揭示旅游文本翻译中认知世界对翻译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雅明《译者的任务》一文提出了一种"纯语言"的翻译观,这种翻译观看似"狰狞",因为它放逐了"读者"(接受者)与"交流",甚至放逐了"意义"。理论上它是一种"和谐"的翻译观。在纯语言这一"和谐、圆满的领域"的观照之下,原作与译作、忠实与自由这两对以往总是争吵不休、相互对立的概念也和谐地统一起来。本雅明这种"纯语言"的翻译观在更多的层面上只是一种理想的翻译观,带有本雅明式的"弥赛亚"救世精神。我们可以无限地接近却永远无法到达。  相似文献   

7.
纵观翻译史,翻译标准一直是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时至今日,翻译标准问题仍处于"百家争鸣"的局面。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中西方传统翻译标准概括而言即"四个Y"标准:"诣""易""一""依",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翻译质量评估的"三个有利于"原则,在指导翻译理论与实践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翻译不只是一种语际符号和语意层面的交际行为,更多的是两种文化间相互尊重差异、平等交流、双向互动的一个中介。纵观整个佛经翻译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其间既有作为"他者"的印度文化的胁迫式传入,又有作为"我者"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自我理解,自我完善的需求。正是在翻译中,之于"他者"的"我者"对他文化的从拒斥,接受到融入的更新认识和自我建构,促使了佛经翻译的进一步发展,成就了中国历史上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的翻译活动,实现了文化大融合。间性思维在佛经文化翻译中的逐渐彰显,佛经翻译事业也由衰及盛。  相似文献   

9.
"信"即忠实,就是译语要忠实于原语所表达的意义和意义的表达."信"包含 "达",就是忠实地通顺表达."达"是"信"的要件之一,一般情况下,不"达"之"信",实为不"信",至少是"信"度很低;不"信"则为不"达",因为背离原意的所谓"通顺"毫无意义可言."信"作为翻译的一般标准,同时又是翻译的一种理想状态.口译工作者应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摸索、探究,灵活掌握翻译尺度和技巧,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口译工作中"信"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严复的"信达雅"译论是中国100多年来最具影响力的传统翻译理论,但在西方译论快速发展的今天却受到很大程度的冲击和挑战,译界对其不同的认识虽有利于中国译论的丰富和发展,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中国翻译研究的理论和实践带来了认识上的混乱。对此,文章分析了多位学者对"信达雅"理论的研究情况,考证了"信达雅"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状况,进而结合严复的翻译思想和现代翻译理论,剖析了"信达雅"的原意和现意,指出了"信达雅"在当代翻译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1.
文化翻译不是专属于任何一个学科领域和任何一个特定范畴的话语,我们至少可以在翻译研究、民族志研究和后殖民研究中频繁看到它的影子。文化翻译一词出现在翻译研究、民族志研究和后殖民研究中,所表达的内容不尽相同,甚至相距甚远。翻译研究的文化翻译与语言翻译相对,强调翻译过程中文化意义的传达,认为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具有文化塑型的力量。民族志文化翻译基于民族志实践,将考察、表现他族文化的过程视为文本化和翻译的过程。后殖民研究的文化翻译则取翻译原本的"移动"之意,与"文化杂合"、"文化离散"同义,表现后殖民语境中的一种文化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2.
翻译标准与原则问题一直是翻译界争论的焦点.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根据斯珀伯和威尔逊(Sperber&Wilson)的"关联理论",通过对翻译过程中影响译者对原文理解与译文表达的重要因素之一--"认知语境"进行分析,探讨翻译标准的原则问题.有关翻译标准与原则之争实质上是从不同角度看待翻译标准与原则问题,是在"认知"与"表达"上的不断争论与妥协.翻译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认知程度的不同决定翻译的水准高低,表达方式的选择取决于认知的差异.从"认知"角度来说,对于同一事物的认知,存在个体差异,翻译似乎无确定的标准,然而,归根到底,译者在"认知"基础上采用何种"表达方式"不能离开"准确"和"忠实"这个根本."准确"是对译作的效果而言,是相对的,"忠实"是对译志的态度而言,是绝对的.  相似文献   

13.
"等值"是翻译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同时也是一个颇受争议的概念。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翻译等值实质上是个变量,并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和相对性。传统的规定性翻译理论往往从源语出发,事先设定等值的种种条件去指导译者的翻译实践并以此为标准去评判译文的优劣。然而,由于翻译行为要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译语的语言规范和文化语境的制约,往往不能达到所谓的完全等值。因此,应该转变观念,转换视角.从目标语出发去观察和描述译本中的实际"对应"情况(包括等值和不等值的情况),并对影响和制约等值实现的诸多因素作出解释.进而探求翻译等值的规律性.并且在翻译实践中验证这些规律。  相似文献   

14.
对于"信"和"忠实"的讨论自翻译活动存在就一直在进行,随着翻译实践的扩展以及理论思考的深入,人们对于它们的理解也发生了变化.本文回顾了翻译史上对"信"和"忠实"具有代表性的表述以及近年来出现的学人对此更为辨证的思考,并结合翻译过程中的几个能动要素,对"忠实"和"叛逆"作了进一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我国翻译理论的研究一直集中在方法论的研究上,视标准和规范为翻译的最终和唯一研究对象,致使翻译研究在很大程度上陷入了"工具论"误区,而"工具论"的研究模式又阻碍了人们正确认识翻译的客观实体性,无法真实看到翻译的本体和译者角色的本体,从而严重影响了翻译研究的健康发展。以海德格尔本体论为理论依据,对杨必《名利场》翻译进行个案研究,从翻译本体及译者角色的"还原"分析中发现并证实海德格尔本体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可应用性。  相似文献   

16.
汉语歇后语是汉语所特有的一种语体,其独特的结构形式和丰厚的文化内涵对译者构成了极大的挑战.为提高对歇后语的翻译能力,必须认真研究歇后语的翻译标准.文化"传真"作为文化翻译的基本准则,同样适用于歇后语翻译,只是翻译实践中要注意对文化"传真"度的把握.  相似文献   

17.
"翻译文学"这一概念在翻译理论和比较文学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翻译文学"在英译名上的混用却表明学界对"翻译文学"的本质还缺乏足够的了解。"翻译文学"不同于"文学翻译"在于"翻译文学"侧重于对作为既定形态的具有文学性的译作本身的研究,因此英译名translated literature更能反映出"翻译文学"的本质内涵。  相似文献   

18.
刘勰《文心雕龙》中"隐秀"所蕴含的美学价值对中国古典诗词创作和鉴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古诗翻译的审美分析也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通过分析《钗头凤》一词的审美特征,对原词中"秀"词"隐"意在译文中的实现效果进行探讨,认为在翻译的过程中需"隐秀"相宜、虚实结合方能再现原词的风格之美。  相似文献   

19.
在钱钟书所有文艺学研究中,有关翻译的论述所占篇幅极少。然而,相比同时代的知识分子,他对翻译问题的关注算是持久和深刻的。关于钱钟书的翻译思想,我们大致可以用三个关键词进行概略:"换器弹曲"、译之"化境"和"失本成译"。"换器弹曲"乃译之名,译之"化境"乃译之归,"失本成译"乃译之实。"失本成译"是钱钟书对翻译史上翻译文本总体面貌的概括性描述,亦是钱钟书整体翻译观的核心;译之"化境"则是他对翻译概念特别是文学翻译属性的理论性规定。用"归化"顺畅的目的语表达换易原文从而使译本臻至"化境"固然是文学翻译的使命和理想,然而"化境"的"丰满理想"时常遭遇"无失不成译"的"干瘪现实"。  相似文献   

20.
从“变与不变”的哲学观点看翻译的“变与不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问题可以从某个特殊的方面概括为"变与不变"的问题,而翻译也可以从"变与不变"的视角进行分析和研究。不论是从中国佛经翻译开始的"文/质",或是从西方翻译界传入的"直译/意译"归化/异化",这些翻译理论从本质上都可以归纳到"变与不变"的问题上来,因为它们都紧紧围绕着这样一个问题,即:翻译中什么需要变化,而什么不需要变化。具体的翻译实践更是将"变与不变"的观点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