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百年前的中法战争,由于腐朽无能的清政府实行投降妥协政策,结果铸成了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的历史大错。这是世界战争史上罕见之事。在中法战争中,中国除了镇南关(今友谊关)——谅山等战役不败外,我们认为台湾保卫战也是基本不败的。台湾保卫战在中法战争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此战的胜利,对整个中法战争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2.
中法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在胜利的条件下与外国签订丧权辱国条约的战争。从战争整个过程来看,双方打打停停、停停打打,战争中有和谈、和谈中有战争。从战争的结局来看,中国在取得战争连战连捷、节节胜利的情况下停战,与法国签订条约,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之所以是这样的一种场面和结局,纠其原因是由中法双方的战略指导思想决定的。尤其是中国清廷方面的战略指导思想,耐人寻味,很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3.
中法战争中"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固然清朝的对外妥协政策是重要原因,但军事实力的虚弱、周边环境的恶化和列强的压力也使清政府不得不在未败的条件下接受屈辱的条约.这绝不是为清政府开脱历史罪责,而是力求客观地评价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4.
在世界近代史上,随着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西方列强加紧进行殖民主义侵略扩张活动.法国殖民主义者侵占了越南,并以越南为基地进一步侵略中国,挑起中法战争.由于清政府采取妥协退让的方针政策,结果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马江海战是中法战争中的重要事件,福建水师惨遭失败.新版《辞海》以为:当法国军舰侵入马尾后,福建船政大臣何如璋秉承李鸿章主和旨意,对法舰既不阻止,又不戒备,致使福建水师遭受袭击,损失惨重(参见“何如璋”条及“马尾之役”条).以上说法不符合  相似文献   

5.
1884年中法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正义的援越抗法的民族自卫战争,是“吾国第一次与外人宣战”,也是中国海防史上的第一次近代化战争。它发生在洋务运动期间,与洋务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试就二者的关系,谈几点看法。中法战争前前后后二年,经历了大小十数次战役。史学界多认为中法战争以中国不败而败而结束。事实如何呢?  相似文献   

6.
日本与中法战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八八三年十二月,法国侵略军大举进犯中越边境,中法战争爆发。西方列强出于对中国的掠夺和侵略,都不希望清朝获胜。因为“中国的任何胜利,一般说来都会对欧洲人产生严重的后果”。但由于各自在中国所处地位的优劣和政治、经济利益的不同,它们对中法战争所持的立场、态度也不尽一样。德法是世仇,而英法在埃及问题上矛盾重重,所以英德两国“眼看法国从事一场代价高昂的战争,内心并不难过”。沙俄因  相似文献   

7.
中法战争后期,中国军队曾经一度取得了较大的军事胜利,然而清政府却没能指挥军队坚持抗战,而是抱着“乘胜即收”的妥协方针,接受了法国的屈辱的议和条件,造成重大外交失败。对此,史学界一般看法认为,这是清政府的腐败和它奉行“投降卖国”方针的恶果。那么为什么清政府会在中国军队打了胜仗后急于求和?这样做出于怎样的考虑?本文拟对中法战争后期清政府“乘胜即收”的原因试作分析。  相似文献   

8.
在中法战争后期,中国军队尽管在战场上取得了"镇南关大捷",但清朝廷却决定"乘胜议和"。这样的结果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其中清廷财政弱不能支的状况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法战争是晚清史上一次重要的战争,尽管最后是不败而败,但通过这场战争让我们认识到中国人民为维护国家尊严所做出的种种努力。左宗棠在中法战争结束后,向清政府上奏发表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言论,其影响非常深远。其中关于《中法新约》的认识,关于海防建设的设想,关于台湾建省的看法一直影响到现在。  相似文献   

10.
清朝用于作战的军队主要是“八旗”和“绿营”,在建立中国空前一统而又广大的疆域和镇压民众以巩固清朝统治的过程中,起到过相当重要的作用。然而,自鸦片战争开始,“八旗”、“绿营”在对外国侵略军作战中连连溃败,在国内对付农民起义军也是败多胜少,于是有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先后在本籍举办“团练”作为镇压太平军和捻军的主力,并发展  相似文献   

11.
美国独立战争是一场弱胜强败的战争。“在美洲的英国人村落”打败了大不列颠帝国,其结局颇出人意外。华盛顿在战争结束之初甚至预言:“如果历史学家费尽心血把我们在这场以少胜多的战争中所取得的优势载入史册,并力图说明这种优势是在灾难重重的情况下获得的,那么,很可能,我们的子孙后代会说他们的著作是杜撰的、虚构的。”历史不能杜撰与虚构,应该揭示出独立战争进程与弱胜强败结局之间的必然联系,说明战争进程怎样按照交战双方力量对比地位转化的逻辑步骤逐步朝它的结局发展。本文拟就此作一初步尝试以就教于读者。  相似文献   

12.
美国独立战争是一场弱胜强败的战争。“在美洲的英国人村落”打败了大不列颠帝国,其结局颇出人意外。华盛顿在战争结束之初甚至预言:“如果历史学家费尽心血把我们在这场以少胜多的战争中所取得的优势载入史册,并力图说明这种优势是在灾难重重的情况下获得的,那么,很可能,我们的子孙后代会说他们的著作是杜撰的、虚构的。”历史不能杜撰与虚构,应该揭示出独立战争进程与弱胜强败结局之间的必然联系,说明战争进程怎样按照交战双方力量对比地位转化的逻辑步骤逐步朝它的结局发展。本文拟就此作一初步尝试以就教于读者。  相似文献   

13.
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主要原因是以李鸿章为代表的一伙极力奉行投降主义,一意主和。当时也有一批人是主战的,如曾纪泽、左宗棠等为什么他们的意见没被慈禧太后采纳?分析这个原因,可以更好地总结近代中国对外战争,一再失败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14.
明清战争,自一六二二年后金兵占广宁又撤回辽河以东,到一六四四年清兵入关为其辽西对峙时期。在此期间,双方激烈地进行军事较斗的同时,也曾多次进行议和。对这个时期双方议和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对明清战争的性质、双方在对峙时期的战略及战争胜负原因的探讨。(一)辽西对峙时期,明清之间多次议和。每次议和的原因各有不同,但主要是因为:一、这个时期,明清双方在军事上势均力敌,都需要一个缓冲时间来重新调整军事部署,以便造成一个有利于自己,不利于对方的形势,打破僵持,击败对方。明清战争爆发后,明朝一败于抚顺,二败于萨尔浒,三败于辽沈,四败于广宁。后经孙承宗四年  相似文献   

15.
《孙子兵法》虽是求胜之学,但也极为重视对"败道"的反思。不败是胜的前提,败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知胜道可取胜,识"败道"则能防败。现代领导者应借鉴《孙子兵法》"败道"论,学会"识败",善修"自保"之"道",善保"全胜"之"法",努力探索求胜防败的规律,从而使自己的工作符合科学和理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北宋自太宗朝起,统治者就对阵法高度重视并不断加以建设,以期取得对外作战的胜利。北宋末年,当政者抱残守缺,以防范武将为己任,最终酿成靖康之祸。南宋初年,宋高宗企图通过继承和沿用北宋诸帝授阵图的传统,实现“将从中御”的祖宗家法。然而在消极防御国防战略和“将从中御”的祖宗家法的影响下,阵法创制流于形式,预授阵图成为统治者控制武将的重要手段,在战场上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在激烈的战争环境下,南宋武将很大程度上摆脱了控制,并自创适合与金军作战的阵法,取得了战场上的胜利。宋金议和后,“将从中御”的祖宗家法再次发挥作用,南宋初名将云集的局面不复出现。  相似文献   

17.
在宋金关系史上,金太祖阿骨打一朝始终同宋保持着和平联盟的关系。金太宗吴乞买时期对末发动了战争,一直战火连绵。其间虽然也有个别人想同宋议和,但由于主战的粘罕一派掌权,真正的议和未曾实行,只是作为战争的辅助手段,搞过一些议和活动,不过是在新的形势下采取的“以和议佐攻战”政策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巳。只是到了金熙宗统治时期才改变了原来的对宋政策,与宋真正议和息兵,两国一时出现了和平相处的局面。为什么金熙宗时改变了对宋政策?其作用如何?这是本文试图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我国历代封建王朝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有矛盾冲突的一面,也有融洽协调的一面,几千年中或表现为战争,或表现为和平。一旦发生了战争,就封建王朝而言,败了固然损失惨重,就是胜了仍然是劳民伤财,所费不赀。面对这种情况,少数君王利令智昏,穷兵黩武,当然不会有所顾忌,执意为所欲为,而那些雄才大略,开边拓土,对中国大一统局面作过贡献的君王,却不能不在权衡轻重之后,尽量避免战争,采取和平手段解决问题。不少君王对北方  相似文献   

19.
1904——1905年日俄战争以日胜俄败而告终,这一重大国际事件在中国引起了强烈反响。清王朝统治集团内部、资产阶级改良派以及资产阶级革命派都从各自的立场出发,分析日胜俄败之由,企图从中探寻到中国摆脱外来侵略、奴役的强国之路。一日俄战争爆发以后,尽管清廷朝谕宣告“局外中立”,但是清王朝统治阶级内部一些  相似文献   

20.
中法战争是19世纪80年代西方第二大强国法国为了侵吞整个越南,进一步侵略中国而挑起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而且是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对中、法、越三国以及远东地区乃至当时整个世界格局,都产生过重大影响。但在近代史研究中,中法战争是一个薄弱的环节。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恢复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学风,近代史研究呈现出勃勃生机,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的研究方兴未艾,步步深入,而中法战争史的研究则显得比较平静,一些学者虽然对中法战争中的个别事件或人物提出了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