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欣赏中的审美感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学欣赏,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认识活动,是通过对欣赏对象的感受、体验与想象,透过感性形象来认识社会生活。它以把握形象为起点,而又自始至终离不开形象[1]。在这一过程中,读者陶醉于艺术境界之中,驰骋自己的想象,不知不觉地与艺术形象形神交会,潜移默化地受到作家的诱发,去认识他所反映的生活,对艺术形象进行感受、体验、想象和思索,从而获得美感享受。那么,人们在欣赏文学作品中可以得到哪些审美感受呢?其一,欣赏文学作品,是人们的精神需要。尽人皆知,人有求知欲和进取精神,这是人类长期从事改造生存环境所形成的惯性。作为生活在社会中的…  相似文献   

2.
美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不倦追求的精神享受,美能使人意识到自己的智慧和创造才能,并能使人获得精神方面的愉悦和满足。优秀的文学作品,以语言或文字为媒介,创造出一种想象的,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情景、情节、形象,再现出作家的审美意识。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无论它的创造过程还是它的欣赏过程,都会使作者或读者有相应的情绪反应,诱发联想和想象活动,从而把人带到一种特定  相似文献   

3.
人类文明生活离不开美。美是人们在生活中欣赏、追求和创造的重要内容。科学实验表明,美不仅仅是提高人的素质和社会道德风尚的组成部分,也是科学技术、生产力水平和人类生存状态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乎的不断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在不断丰富,人们对美的渴望与追求,同样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且带有普遍性、实用性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在我国现代文明生活中,热爱美、观赏美、追求美、创造美,已经形成一股新的强劲的潮流。这股潮流在青少年的学习生活中,同样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以美启真,以美导善,即…  相似文献   

4.
文学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是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对艺术形象的感受、理解、联想和想象,以及在感情上交流的一种精神活动。并不是所有能阅读文学作品的人都能欣赏文学作品,真正能够进入欣赏境界的人是具有一定审美能力的人,而想象与联想就是诸种审美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欣赏者想象力、联想力的高低,决定了文学欣赏层次的高低。  相似文献   

5.
意境说是关于艺术形象的重要理论,它既是从文学艺术创造的角度来说的,又是从文学艺术欣赏的角度来说的。创造与欣赏互为依存,又互相制约。欣赏活动不仅是对创造活动的还原,它还包含了欣赏者的再创造活动。艺术作品的创造者与欣赏者的生活经历、思想感情对于创造活动和欣赏活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论述的重点是意境说在文学作品的创造和欣赏活动中的美学意义,并从"创造者———作品———欣赏者"三位一体的角度,阐述了美的价值最终要在欣赏中实现。  相似文献   

6.
文学是一门提高人文修养和锤炼人文素质的科目.文学作品与审美教育和人格美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文学作品和人格美这一命题丰富和完善了审美教育的内容,扩大了审美教育的内涵.同时审美教育也提升了对文学作品欣赏的价值,拓宽了文学作品欣赏的领域.  相似文献   

7.
文学作品的翻译必须要达到传神的效果.翻译作品失去情感性,就失去了文学的内在美和情感美,就不能打动人,吸引人.文学作品翻译的情感性是文学作品翻译成败的关键问题,文学作品的情感性是作家通过创作阶段的动情,即作家对生活、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感悟的体现.译者通过对作品的阅读、欣赏过程用自己的生活感受和经验体会以及领悟作家的思想感情,迭到入情,在此基础上进入二度创作即翻译一再创作,这样使作者与翻译者之间的情感能交流,趋于统一.  相似文献   

8.
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真、善、美三者的巧妙结合 ,真为善奠基 ,善为真导向 ,美是真与善的表现形式。所谓真就是承认客观实际 ,重视客观实际 ,揭示客观本质 ,尊重客观规律。在文学作品中就是用美和善去表现客观世界及其规律。而科学的精神就是求真 ,是解决人们对客观世界及规律的认识问题 ,越是符合客观世界及其规律 ,就越真。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之所以流传千古 ,其根本原因不仅仅在于它们具有善的导向和美的形式 ,更重要的是它们用善和美去表现了真实的世界、真实的情感 ,去揭示了自然的真实、社会的真实 ,突出了人们对真情、真理追求的信念…  相似文献   

9.
隐喻是人类思维和感知的重要方式,它无处不在。死亡是人类的基本认知体验之一。从认知的角度解读济慈诗歌中的死亡隐喻,可以看出,文学作品中的隐喻其实来自于人们生活中的基本体验。  相似文献   

10.
美育与文学作品教学关系十分密切,后者全为古今中外名篇佳作,美感成份非常丰富,几乎涉及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等所有领域。有的描绘自然风光,抒发热爱山河、热爱祖国的情怀;有的表现社会生活,刻画人物形象,赞颂积极向上、追求真理的精神;有的鞭挞假恶丑,赞扬真善美,净化读者灵魂,完全称得上熔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于一炉。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深入奇妙的语言文字中,使之感知、领略、欣赏、认识和分析各神各样的“美”的东西,以陶冶其性情,提高其知识水平,直至使之创造美。  相似文献   

11.
教学是一种艺术。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么是不可思议的”。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1、指导学生欣赏作品中的景物美。所谓欣赏就是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作为审美对象的日月星辰、高山巨};I、花草虫鱼、树木鸟兽等大自然中的景物,一旦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就不再是纯客观的事物,而是溶进了作者特有的感情色彩,是一种人化了的“自然景物”。这些景物,往往同作者的审美情趣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意志融为一体,从而焕发出令人陶醉的美感。例如苏武的(赤壁赋)一文,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描…  相似文献   

12.
行为美论纲     
行为美是以行为善为前提的,但行为美又区别于行为善;行为美具有明确的社会目的性和功能性,这与善有联系;行为美是人的一种文化性反应,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种成果;行为美是个人行为,但却具有社会意义,是社会行为美;行为美还表现为直接的善,具有直接的功利性;行为善转化为行为美需具有典型性、超常性和直觉性,具有美的特征;人们对行为美的欣赏具有滞后性。非常生活中的行为美体现为英雄行为,职业生活中的行为美体现为专家行为,日常生活中的行为美体现为君子行为。  相似文献   

13.
吟游诗人观可谓是惠特曼之诗歌创作之根基及精髓,这一观念对文学作品的构思与写作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性及现实指导意义。吟游诗人观之具体体现涵盖着隐喻化概念,两者息息相关,交融相承,构成了文学作品创作之完美篇章。本文将对其吟游诗人观之基本概念、对文学作品创作的重要性、与隐喻化概念的关系等进行简要的阐述及探讨,旨在点明惠特曼是自由、民主、大自然以及普通生活的热爱者及其歌手,让读者了解其文学作品所具有的丰富思想、文化、时代内涵,达到让读者拓展自己内在的文化心理空间以及提高对生活及文学作品美之欣赏之目的。  相似文献   

14.
古代江南文人的竹审美与园竹景观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时代、不同人群对美的感受不一样,构建景观的能力和方式也不同。古代尤其是宋元时期在江南地区生活的文人士大夫依赖当地的水、竹生态,通过对庭竹、盆竹的欣赏和培育,以及竹画等方式,积极地创作出以竹为审美对象的园林生境,这个传统成为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重要物质和精神来源。  相似文献   

15.
人按美的规律构造自己,按美的规律构造世界,同时又不断地发现美,创造美,书写美丽的人间。美学的价值是无与伦比的,因此,美育作为一种教育已成为必然,也成为一种可能。美育教育可以引导人们欣赏自然,欣赏科学,欣赏文学,欣赏生活,从而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科学,成为道德化的人。  相似文献   

16.
文学欣赏是文学作品在读者方面引起的一种思维活动.由于文学作品具有唤起读者愉悦的审美机制,具有形象的间接性和意象性,具有概括社会生活的广阔性与表现内心世界的丰富性等特点,所以欣赏文学作品必须进行再创造;又由于文学欣赏的再创造必须是自觉自愿的,必须具备一定的艺术思维能力才能完成,所以它同时受到欣赏者自身素质的制约.理清关系,把握规律,充分发挥文学欣赏再创造的作用,才能保证文学作品应有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一个人之所以对一部文学作品爱不释手,甚至百读不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文学具有美悦作用。文学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和感受的物态化表现,文学作品一旦从作家手里脱胎出来,进入社会系统之后,必然会影响、作用于人类社会,甚至推动着社会的变革和改造。文学是人的精神创造的产品,总是带有某种目的和意义,具备着某种价值。人类之所以需要它,正是因为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诗文中,对女性容貌美的描写方法多样、生动。而想象是其中重要的手法之一。想象使人们可以根据他人提供的形象化描述—包括语言或以其他物质手段所作的描述—在自己意识中构成新的形象。在欣赏优秀的艺术品时,也需要调动欣赏者的创造性想象,使之能对原有形象的意蕴作新的开掘和补充。欣赏文学作品所塑造的形象,也需要审美主体展开想象的翅膀,再创造一个美的形象。  相似文献   

19.
美不仅在自然界明显地表现出来,而且越来越执著有力地进入了人的生活。每个人都接触美,需要美。审美就是欣赏人的智慧勇敢,灵巧和创造力,就是肯定自己的能力所在。通过审美可以使人们自觉地将社会的道德原则,行为规范转化为个人的内心信念。因此,审美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一项  相似文献   

20.
中国艺术审美特点是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积累出来的,它是中国文化浓缩的结晶,体现中华民族在生活实践中对美的追求的最高境界,这种美的特点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们生活、生产、创造所不可缺少的因素,生活中缺少了美的内涵,人们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将会没有目标,可以说中国艺术审美是中华历史长河中的中轴线,千百年来中华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