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在我国经济转向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内蒙古作为祖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目前,内蒙古已经发展成为国家重要的牛羊肉产品生产基地。作为支柱产业,内蒙古羊肉产业目前还存在大而不强、资源分散,标准化生产程度较低、种养结合的规模化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较少,绿色高质量发展所需要的政策性支持和保障不足,市场不规范、高质量绿色牛羊肉产品产量较低,能够真正充当市场主体的龙头企业数量不多、规模不大、带动力不强等问题,制约了牛羊肉产业的绿色高质量发展。因此,要立足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优化牛羊肉产业布局,实行最严格的制度和最严密的法治,强化标准化体系建设,构建科学的相关政策支持体系,通过国内龙头企业的带动,推动牛羊肉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发展生态畜牧业,扩大绿色牛羊肉生产基地规模,增加绿色优质牛羊肉的供给,促进牛羊肉产业走上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2.
新常态下福建实体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大有可为。通过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出发,提出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和金融体制改革是福建实体经济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方向,并从树立实业强省理念,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深入探讨了福建实体经济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选择,以期不断提高福建实体经济的发展质量和效益。  相似文献   

3.
《江西社会科学》2017,(9):67-74
本文通过对比服务业和工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应解决的问题,并从服务业与工业互动关系角度分析了统筹兼顾服务业和工业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认为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不可孤立地看待两种产业的发展,应将两种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进行考量,将服务业的"补"与工业的"去"相结合、纠正要素市场扭曲、破除阻碍服务业发展的行政垄断、加快形成服务业创新创业的制度环境、促进服务业与工业融合发展是统筹兼顾服务业和工业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4.
《东岳论丛》2016,(10):15-21
当前,我国正处在新旧动能交替的时期,如何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精准发力,将新动能和传统动能提升改造结合起来形成混合动能,对于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平稳过渡和迭代前进,至关重要。文化产业是以创新为核心的新兴业态,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其在重塑空间格局,优化经济地理布局,传承城市脉络,延续文化基因等方面的价值,使其成为新动力的重要组成。然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却十分突出,文化产业供给过剩和供给不足同城乡差距和区域鸿沟同时存在而体现出的"供需错配"问题,制约着文化产业发展。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供给约束"和"供给抑制"制约要素供给创新,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供给政策针对性不足导致产业均衡性和协同性不足。因此,文化产业本身也亟待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产业的合理化和高度化。其中,"供给侧"是改革切入点,"结构性"是改革方式,"改革"是核心命题。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解决文化产业结构性矛盾为出发点,以产业转型、要素创新、制度改革为基本思路,并通过创造有效内容供给和渠道供给,推进供给侧和需求侧协同演化,构建文化产业结构优化的政策支柱,构建三位一体的行动逻辑,塑造创新驱动的增长动力。  相似文献   

5.
一段时期内,产能过剩是制约我国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焦点问题,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培育企业新动能提供了根本方向。基于2007—2018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文章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了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并将2015年开始实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为一个准自然实验,考察供给侧结构性政策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显著提升了我国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第二,化解过剩产能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作用机制;第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效应具有较为明显的时间异质性和区域异质性。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推行力度,对于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我国经济增长已经步入新常态,科技创新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本文通过阐述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分析科技创新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义,结合四川产业发展与科技资源基础实际,对四川基于科技创新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探讨,提出“育主体、强技术、搭平台、促转化、创模式、合资源”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工业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工业经济的复杂性充分显现,其中存在的突出矛盾是结构性问题,包括产业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等方面的问题。推进工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客观处理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关系、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关系、不同地域之间的产业关系。从国内情况来看,近期工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是:围绕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着力化解过剩产能和降本增效。从全球视野来看,工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重视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浪潮,抢抓新一轮产业革命机遇,增强工业领域中长期发展动力。另外,推进工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重视发挥市场和政府的作用,尤其是政府区域重大战略和企业家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我国新旧动能转换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岳论丛》2017,(12):93-101
从供给侧维度看,新旧动能转换是具有开放性内涵的相对概念,在逻辑体系上可厘分为器物层、技术层、产业层、制度层与观念层的"五维结构"。在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我国新旧动能转换的基本面相呈现为:基于需求变动的发展动能后劲不足;基于要素供给的发展动能约束凸显;基于产业供给的发展动能亟待升级;基于制度供给的发展动能迫需改革。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推进我国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应在明确目标定位与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强化融合发展、开放发展与改革创新,加速形成有利于新旧动能转换的现代产业支撑体系、新需求体系、创新体系与现代规则体系。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有色金属工业正进入转型发展和高质量发展阶段,但仍存在矿产资源保障程度偏低、实体企业经营尚存困难、技术创新能力亟待提高、绿色低碳发展推进有差距等不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问题.有色金属工业是我国碳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双碳"目标的提出为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新机遇主要有"双碳"目标将催生出一批新需求、有利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倒逼有色金属工业转型升级;新挑战主要是对传统能源使用技术路线的颠覆、生产过程减排问题更加凸显、因用能和碳排放而产生的企业成本上升.为适应"双碳"目标新要求、推进转型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应夯实矿产资源供应基础,提高矿产资源供应和全产业链安全水平;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供需结构;多措并举,降低实体企业发展成本;创新发展,提升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推进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实现绿色发展;结合"一带一路"倡议,"走出去"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  相似文献   

10.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除供给约束,积极进行供给干预来促进经济发展.大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点是:突出顶层设计,在要素保障上构筑创新发展新优势;扭住关键节点,在主体生成上培育创新发展新动能;放大政策红利,在产业潜质上培育创新发展新动力;供需双侧发力,在高端构架上厚植精准施策端口.  相似文献   

1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应对经济新常态的战略举措,将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主导各地经济政策实践,而其有效推进离不开对当地经济发展形势与规律特征的科学认识。本文分析了茂名市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演进态势,认为结构性因素越来越成为当地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且其角色作用越来越显化。茂名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须对接现有发展思路和战略,重点从产业和要素层面发力,并加强地区间的交流互鉴。  相似文献   

12.
赵燕 《家庭科技》2021,(4):41-43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定义及其对老年教育多元发展的影响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定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提高供给质量为出发点,运用改革方法推动结构调整,及时纠正扭曲的要素配置,进一步扩大供给有效性,结合需求变化提升供给结构的灵活性、适用性,全面提高生产率,满足百姓需求,为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3.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整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命题的提出,源于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出现了整体经济服务业化、要素投入去过密化、农民收入非农业化等若干特征。为了适应这些转变,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须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核心,而这依赖于农业产品品质创新、产业结构创新、生产体系创新、经营方式创新、科技支撑创新、经营主体创新等多元化创新。农业发展的多元化创新本质上取决于不同参与者,尤其是微观经济主体和地方政府的激励相容,满足激励相容条件则要求政府-市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关系的持续调整。农业领域中这种"激励相容——多元化创新——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依次影响机制,构成了我国实施农业发展政策的基本逻辑。  相似文献   

14.
刘涛  周白雨 《齐鲁学刊》2020,(5):101-108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新旧动能转换是我国经济体系结构性调整的重要战略手段。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可从生产要素、技术创新和制度体系三个方面明确动能革新的必要性与底层意义;从要素配置效率、创新动力和制度动力等三个方面进行结构性分析,可明晰新旧动能转换的运行机制。新旧动能转换应在处理好市场主体关系的基础上,通过企业层面、产业层面、市场层面与政府层面有机协作,深化共建。  相似文献   

15.
随着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我国农业发展已进入战略转型的关键时期。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是国家粮食生产和安全保障的核心区域,在农业供给侧改革过程中,其重要地位和示范作用更加明显,同时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瓶颈也更加突出,改革任务更重、挑战更大,应从政府扶持、粮油生产、农产品流通和加工转化等方面推进改革,调优产品结构、调好生产方式、调顺产业体系。  相似文献   

16.
《理论界》2017,(7)
王厚双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现辽宁全面振兴必由之路。自贸区的建设为辽宁撬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极为难得的战略"支点"。辽宁省应当以自贸区建设为战略"支点",以快速弥补制约辽宁全面振兴的体制机制"短板"、快速弥补辽宁外向型经济发展偏低的"短板"为龙头,全方位撬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辽宁的全面振兴。宋彦麟认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推动辽宁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的必由之路,是解决中高端供给缺乏、产业结构单一、创新驱动不足等问题的根本途径。当前,辽宁商务领域面临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国内供给体系和质量不能完全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国际贸易产品结构单一,对外开放水平较低等结构性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迫切需要加快推进商务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加快商贸流通业转型升级、推进辽宁自贸试验区等重大开放平台建设、提高外贸水平、大力招商引资、促进对外经济合作等方面发力,为加快辽宁商务事业发展、推动辽宁老工业基地结构调整和新一轮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7.
《东岳论丛》2016,(10):5-14
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既源于经济领域的理论启发,也源于文化领域当前的现实问题。开展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对这一命题做出正确理解,从国家宏观改革背景、文化发展实践背景和理论创新需求背景出发,立足中国国情,厘清改革思路,明确文化领域和经济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当前文化领域的"供给侧"和"结构性"问题,依靠政府引导和市场主体的双向合力,把握好"双效统一"的改革原则,将创新驱动——特别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作为文化发展的新动能,以双向发力作为优化供给的新方向,通过主动的优胜劣汰机制,保障文化领域的有效供给。同时,将需求升级作为有效供给的新引导,加强投资引导,为公共文化服务补短板;重视满意导向,为文化消费补缺口。当前,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正在进入黄金时代,这既是发展的重大机遇期,也面临着改革深水区。在当前及至今后一段时期内,文化领域还应从转型升级谋求发展出路,在国家利好政策激励、科技创新驱动和资本市场撬动三方合力下,文化产业将保持较长时期的稳定增长,在有序开展和全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政府、市场、企业、产业更需各司其职、协同创新,共同推动文化领域的健康成长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回应当前国内经济关切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国际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创新驱动战略采用了从被动适应到主动适应、主体适应客体到客体适应主体、从机遇主义到独步"无人区"、从局部延伸到交叉颠覆、从对称性跨越到非对称性跨越等新方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驱动的方法论是全面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路标。  相似文献   

19.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多元性"和"灵活性"特点的理论分析,针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一年来的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实际,探讨进一步深入推进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工作重点及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东岳论丛》2017,(5):133-139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可通过优化产业转型公共品供给、克服外部性、破解信息不对称、降低产业转型风险的作用机制,对产业转型升级提供重要的支撑、引导与保障作用。近年来,我国产业财政政策在取得一定积极成效的同时,仍然存在着政策集成度不高、财政收支结构不协调、财政补贴规模和范围过大、结构性调控力度不足、财政绩效评价及应用滞后、政策实施效果不明晰等问题。本文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的两维层面,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财政政策促进产业升级的的效应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表明,产业结构与地方税收收入和财政支出规模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财税政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存有区域结构性差异。进一步促进产业升级,应以结构性调控的供给管理思维,构建精准调控型的产业财政支出政策,完善结构性减税导向的产业税收体系,并着力提升产业财政资金绩效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