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迅速发展的自媒体信息传播呈现“去中心化、交互性强、传播迅速、内容良莠不齐”等特点,这对大学生国防意识的形成和传统的国防教育工作模式产生冲击与挑战。通过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国防意识形成的途径呈现多元化特点,他们对国防知识的主动关注度不够,鉴别能力有待提升;与直接获取国防知识相比,大学生更喜欢技能训练和实地参观等实践类国防教育形式。高校国防教育应进一步调整思路,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2.
高校国防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不仅具有"增强全民国防观念,提高全民国防意识"的功能,而且对高校学生国防意识的强化有着时代性的导向作用,对高校学生全面发展有着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对高校学生人格、价值观培育有着潜移默化的内化作用。构建和实施科学有效的高校国防教育,应以捍卫国家利益为价值核心,弘扬爱国精神为有效载体,凝练集体意识为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3.
高校国防文化是国防文化和大学文化的有机结合,是高校师生国防意识、国防精神和国防教育等的综合体现,对于高校的人才培养、大学文化建设以及国防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强化高校国防文化建设,要把握本质,进一步明确高校国防文化建设的定位;围绕目标,科学构建高校国防文化建设模式;创新思路,不断拓展高校国防文化建设途径。  相似文献   

4.
国防教育学的学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而对国防教育和国防教育学的科学定位是所有工作的起点。本文从国防教育及国防教育学科的定位入手,分析了国防教育学学科建设的意义,阐述了目前国防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内外部条件,进而提出探索国防教育学学科建设的策略和途径。  相似文献   

5.
学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石和关键环节,需要社会各种力量积极参与。基于军民融合的视角,成立区域性学校国防教育协会,通过整合本区域中具有良好社会责任且热心、热爱国防公益事业的社会力量参与学校国防教育;遴选教育投资公司或者素质拓展公司,积极鼓励、引导其成为国防公益企业组织参与学校国防教育;动员和组织有关社会力量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预备役部队和民兵组织编组单位参与学校国防教育;发挥高校人才优势和学科优势,将国防教育内容融入具体专业课程教育之中,形成全课程、多领域的协同育人机制;发挥新媒体的大众传播功能,推动学校国防教育创新等,这些都是社会力量参与学校国防教育的路径选择。要按照管理严格、开放有序、可控可用的原则,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国防教育。  相似文献   

6.
国防教育学:科学界定与建设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国防教育学是一门正处于初创阶段的新兴学科,本文对国防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学科地位等问题进行了科学界定.推进国防教育学科建设,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工作:提高对国防教育的重视程度;以普通高校为中心,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国防教育网络;加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明晰高校国防教育管理体系,设置专门国防教育教学机构;成立国防教育专业性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创办专门国防教育研究刊物.  相似文献   

7.
在学生军训工作中,军事理论课教学是学生树立国防意识增强国防观念的主要途径,其教学基本建设事关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和高素质人才培养,影响军训工作的长远发展和国防教育政策的贯彻落实,因此,在推进学生军训工作的进程中,大力开展军事理论课教学基本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国防知识教育和军事训练中,深感高师国防教育在全民国防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应当常抓不懈。一、国防教育与基础教育、高师教育的关系国防教育是国家旨在提高全体公民保卫祖国的意识和能力并按照国情而加以实施的一种教育活动。中国的国防是全民的国防,国防教育是全国性的教育。这是一个巨大的  相似文献   

9.
通过国防音乐教育概念的提出,从国防音乐教育实施的目的、内容、手段三方面分析论证了国防音乐教育的实践路径,从而使国防教育通过国防音乐教育这一音乐形式表现出来,达到国防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培育国防精神是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国防精神的培养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战略意识。为提升培养效果,在培养实践策略上应注重强化军事理论课程教育,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革新教学方法,实现国防教育与课外实践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1.
高校的国防教育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高等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它有助于促进人才培养,提高人才质量,克服当前高校国防教育存在的现实困难,把国防教育和人才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国防教育对高校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以促进人才培养为主线,积极构建上下合力、点面结合、知行合一的"三合"国防教育模式,着力打造"新军训"探索实践、国防人才培养、国防科技研究等"三大载体",形成"关心国防、支持国防、建设国防"的浓厚氛围,为培养"创新、创造、创业"的高素质人才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  相似文献   

12.
研究视角对国防教育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当前国防教育研究视角的一个合理选择就是"国防素养"。它指的是人通过教育形成的一种关于国家防务的能力。将国防素养作为国防教育的研究视角,有利于提升人们对国防教育研究的重视程度,有利于研究对象的明晰,有利于加强研究的逻辑性与整体性,有利于相关理论资源的引入与借鉴。以国防素养为视角,国防教育研究的内容可以分为国防素养研究、国防教育理论研究与国防教育应用研究三个板块。  相似文献   

13.
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防教育与学生的素质教育具有紧密的关系。国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教育的不断深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是教育面临的重大问题。实践证明,加强国防教育,不仅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国防知识与技能,为国防人才培养优秀的后备军,更重要的是,国防教育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低估作用,已成为增强学生素质,使其成为社会有用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国防教育观的中国特色 ,主要蕴含于思想教育、国家法律、社会发展计划和国家安全等四个“总体系”的理论架构之中。文章认为四个“总体系”从宏观上揭示了国防教育的一般规律 ,为新世纪全民国防教育工作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国防教育学是一门以国防教育特殊矛盾和基本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应然”学科。当前国防教育学学科建设正处于起步与初创阶段,学科内在建制与外在建制都仍不成熟。为推进国防教育学学科建设,使其早日发展成为一门“实然”学科,应着重把握几个关键问题:走“由外而内、以外推内”的学科建设路线,促进国防教育学科早日创立;坚持整体视野,从整体上把握国防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内涵和学科研究对象;强化学术思维,真正将国防教育作为科学来研究,遵循学科规范推进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16.
加强高校国防教育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高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针对目前高校部分教师和学生国防观念淡薄、认识模糊等现状,借鉴我国历史上各朝代不同时期国防教育、富国强兵的国防思想,以及当今加强国防教育的重要性,高校应广泛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国防教育,以增强师生们的国防观念,提高国防意识,培养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需的"四有"人才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保卫者。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国防教育特指在现代国防安全、国家安全观念的影响下,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国防意识、国防理论和国防实践的教育。西方国家的大学生国防教育所具有的法律化与制度化、规范化与正规化、社会化与开放性以及军事爱国主义等优势特征对进一步完善我国高校的国防教育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高等学校国防教育是中国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到国家兴衰存亡的大事,是大学生必不可少的基本教育。然而目前中国高等学校国防教育现状不容乐观。要将高等学校国防教育落在实处,首先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形势教育,在统一教师、家长和学生的思想认识基础上,科学组织训练和教学,并注重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巩固国防教育成果,把大学生培养成现代战争条件下的国防后备力量和高层次人才。  相似文献   

19.
实施素质教育,重要的是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引下,探求最佳的教育方案和措施。国防教育实质上是从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通过有效的教育形式和方法,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综合的素质教育。高校国防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发挥国防教育的“育人功能”,既顺应了新时期国防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培育全民国防意识,增强全民国防观念,又适应了现代教育质量观的要求,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力促进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国防教育学学科基本定义探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国防教育学的创建与发展需要对学科基本定义进行重新界定.根据建立国防教育学理论体系的要求,可以把"国防教育"重新定义为:国家为增强公民的国防意识、提高公民的国防行为能力而实施的教育,是国防建设和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定义的核心内涵包括:国防教育的主体是国家,对象是全体公民,目的是增强公民的国防意识,提高公民的国防行为能力;国防教育既是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民教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