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杨妃故里行     
陈锦绵 《今日南国》2006,(23):39-41
又到暑假了,我与妻云游讲学归来,回到故乡。农历六月初一是杨贵妃(杨玉环)的诞辰。千百年来,玉环故里的乡亲都在这一天前往杨贵妃庙焚香拜祭,以古老的仪式和简朴的习俗纪念她。是日,我携妻儿坐上文友们的桑塔纳前往参加庆典。  相似文献   

2.
孔子故里行     
南方的秀丽,北方的雄浑,我已领略一些,独独兼容秀色山水、高山大海、人文景观于一体的齐鲁大地却总是与它失之交臂,令我遗憾不已。 机会终于来了,尽管这趟差事行程紧,时间短,但能实现少年时代的憧憬,谒“圣人”之乡,登五岳之首,观大海之波涛,确让我兴奋了一阵子。 踏上曲阜的土地,不由虔诚起来。封建时代至高无上的圣人;“五四”运动中的“孔家店”;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孔老二”,我崇拜过,批判过,迷惘过,总想亲自拜谒这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  相似文献   

3.
汽车在盘山道上吃力地上行,远处的雪山在湛蓝的碧空映衬下,愈加显得银光闪闪,英姿诱人。坡下是湍急的河流,咆哮之声,甚嚣尘上。这一行车队的面包车上,“相约格萨尔故里”的大红字格外醒目。 著名英雄史诗《格萨尔》是世界上最长的一部史诗,而且是在藏族和蒙古族地区群众中广为流传的活形态的史诗。去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决议,将《格萨尔》千年纪念活动列入2002—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参与项目。 6月中旬,由全国《格萨尔》工作办公室和甘孜州人民政府联  相似文献   

4.
蒲松龄论     
伟大而又渺小,清高而又庸俗;一只五颜六色的大染缸,一个复杂的矛盾统一体:这便是我们所认识的蒲松龄。蒲松龄生当社会酝酿巨变的前夜。他的思想性格的复杂性,正是那个现实世界土壤的产物,也是那个充满矛盾的社会机体的反映,他阅世深切,思想敏锐,对待人生有着挚着的爱和热烈的追求。然而碰在现实的壁上,又必然产生愤懑、苦闷和徬徨。他有朦胧的反封建的启蒙思想,有叹世道沦丧的愤慨,难以与世浮沉,甚至对当世有鄙弃的“邪念”,表现了他积极进取的一面。但同时,他又深深地受着礼教的桎梏,不能也无  相似文献   

5.
朱崇君 《华人时刊》2009,(12):89-89
11月13日上午,南京市召开全市侨务宣传工作会议,传达全省侨务宣传工作会议精神,总结、部署工作,研讨加大《华人时刊》用刊订刊力度事宜。省侨办副主任丁荣出席会议并讲话。  相似文献   

6.
从“聊斋”到“磊轩”“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斋名。蒲松龄长孙立德在《聊斋志异》的跋语中说:“先大父讳松龄,字留仙,号柳泉。聊斋,其斋名也。”后来又转而成为蒲松龄的别号。但何时起以及何以命名为聊斋,在蒲氏的诗文中却未见著录。从康熙已未(1679)撰《聊斋自志》的年代推算,那么至少在蒲松龄四十岁以前,就已把他的书斋命名为聊斋。后来也曾有人释斋  相似文献   

7.
蒲松龄出身书香门第,自幼聪慧,学识渊博,是当时闻名乡里的“小神童”。19岁的时候就考得全县第一名,中了秀才,可谓是人见人夸、才气飞扬。蒲松龄的家乡有个姓石的老乡绅,非常不服蒲松龄的才学,暗自发誓要和他比出个高低。这天在大街上,石乡绅和蒲松龄相遇了。他叫住蒲松龄,盛气凌人地问:“听说你年纪轻轻就学富五车,你敢不敢和我比试比试?”  相似文献   

8.
从十七世纪下半叶到十八世纪上半叶,山东淄川的蒲松龄(1640——1715)和安徽全椒的吴敬梓(1701——1754),在他们各自具有特色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和长篇章回小说《儒林外史》中,不约而同地对科举制度作过尖锐的揭露和猛烈的冲击.一南一北,后先辉映.科举制度兴起于隋唐,它是统治阶级用来选拔和造就本阶级需要的人才所建立的一套策略和方法.唐代开国后不久,当唐太宗看到新进士从宫殿的正门缀行而出,感到自己这套方法行之有效,就毫不掩饰地说过:“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如果说,这种制度在其初期,对于打破门阀士族的垄断,给予中、小地主阶层的知识分子以一定的进身  相似文献   

9.
吴越 《社区》2011,(23):39-40
如果回到300年前的康熙年间,如果你恰好行走在山东济南大明湖畔.你或许会偶遇这样一个人:有时他在湖畔租一平房,春米做饭.就着湖水吃早饭;有时他投宿湖畔阁楼,深夜读书,写鬼写妖,听清风拂过水面……他就是蒲松龄。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对《王氏家传世系族谱》的检索,考定了蒲松龄郢中社友王鹿瞻及其相关史料。蒲松龄与王鹿瞻从郢中时相识,结下了深厚的友情,而王妻虐父家庭变故导致二人关系最终破裂。这一变故既是蒲松龄创作《马介甫》的主要诱因,也是蒲松龄创作的心理和现实双重郁积倾泻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1.
蒲松龄与民俗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丰富多彩的、独特的民俗遗产,反映出它历史发展的足迹;每个作家也必然地在自己的著作中,程度不同地溶注进本民族广泛的民俗现象。而反映民俗现象的本质,也常常是检验一个作家和人民关系的微妙的尺度。在蒲松龄浩繁的著作——包括《聊斋志异》、聊斋俚曲及全都诗文杂著中,广泛地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对<王氏家传世系族谱>的检索,考定了蒲松龄郢中社友王鹿瞻及其相关史料.蒲松龄与王鹿瞻从郢中时相识,结下了深厚的友情,而王妻虐父家庭变故导致二人关系最终破裂.这一变故既是蒲松龄创作<马介甫>的主要诱因,也是蒲松龄创作的心理和现实双重郁积倾泻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3.
蒲松龄的辞赋作品共有25篇;其内容有铺写名胜古迹,抒写身世之感,刺世讽世劝世,单纯咏物,描写灾荒,描写日常生活情态六类,部分作品足以与赋史上最有名的篇章比肩;其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题材、主题的开拓与创新,风格的多样性,具有明显的情节性、故事性因素,体式、语言的灵活运用四个方面;蒲松龄足以占据二流赋家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蒲松龄写马     
万志远 《社区》2014,(23):9-9
《聊斋》故事,用马的地方颇多。古代,马就如今天的奥迪、奔驰,既是代步工具,更是身份的象征。我无法统计蒲氏在《聊斋》故事里共使用了多少匹名马良驹。而给我印象深刻的有三匹马。一是《考城隍》里的白颠马;二是能记得前世“三生”的刘孝廉,第一世身化为马;三是蒲氏精心刻画的《画马》。  相似文献   

15.
蒲松龄的族属问题众说纷纭,主要有这样几种: 说蒲松龄的远祖蒲鲁浑是色目人(阿拉伯人)且是伊斯兰教徒。罗香林著的《蒲寿庾研究》持这一观点。他认为蒲松龄可能是宋末提举泉州市舶司的蒲寿庾(阿拉伯人)的后裔。日本学术界也有此说。有人认为,蒲松龄的远祖蒲居仁在福建任过都转运使,而任这种职的,在元代都是回族;另外又据福建另一部《蒲氏族谱》中写有“世秉清真教,天下蒲皆一脉”,因此认为蒲松龄为回族。  相似文献   

16.
赵子龙故里     
川沙 《今日南国》2006,(5):38-38
秋天,秋风无边,白杨簌簌,梧桐萧萧。是晴天,但滹沱河畔沙雾远沉,石家庄北郊的平原辽阔苍茫。这里是正定县,古自汉代后,曾长期为郡、府治所,到清代中叶,官署、寺院、道观及楼台、亭榭遍布城区,人称“九楼四塔八大寺”,康熙、乾隆、嘉庆等皇帝都曾前来游览。蜀国名将赵云(字子龙)也出生于此,他“身高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文学史上几位杰出的古典小说作家中,《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的生平身世比较清楚。有他儿子蒲箬等在他去世不久写的《祭父文》和一篇相当详尽的《柳泉公行述》(下称《行述》),其后又有同邑张元所修《柳泉蒲先生墓表》(下称《墓表》)和益都王洪谋所撰《柳泉居士行略》(下称《行略》),近代更有路大荒先生作的《蒲柳泉先生年谱》(下称《年谱》),加上学术界近年的开发和探讨,为我们了解和研究这位三百年前的小说巨匠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极大的便利。但这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蒲氏的情况仍有一些不甚明了,《祭父文》、《行述》、《行略》和《年谱》都有这样那样的差误,相沿至今,迄未厘正;个别差误虽被指出,却又产生了新的差误。本文在分期评述蒲氏生平身世的同时,间或根据有关材料作些寻索和考辨,以就教于研究蒲氏的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8.
《老友》2007,(1)
蒲松龄屡试不中之后,决计发奋著述,他特地写了一联座右铭: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相似文献   

19.
乾隆时期,在《聊斋志异》风行百余年后,《四库全书》总纂纪昀不仅抛出了自己的文言小说《阅微草堂笔记》五种,而且从小说理论上批评《聊斋》者流的创作,遭到了蒲松龄追随者针锋相对的回击,形成中国文言小说流派争鸣。争鸣集中在文言小说创作的方法理论、文言小说的风格理论及文言小说的社会功能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祥虎 《山西老年》2011,(12):34-34
有一年,清朝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在一个有钱人家教孩子读书。东家很小气,每天只有萝卜一个菜,蒲松龄很不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