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曾被称为“后殖民作家”“移民作家”“用英文写作的日本民族作家”,但他拒绝这些标签的同质性和阵营性,力图展现独特的文化视野和写作策略.石黑一雄通过创建多元的叙事空间、采用分散的记忆视点、建立国际化写作方式,突破了评论界对他的上述三种成见,从而超越为时空所局限的个人经历,构建起在多种文化冲突中凸显作家个人特质的“他异性”文化身份.石黑一雄的写作展现出由封闭到多元空间、从自我到他者融合的时代特征,为理解和解决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冲突提供了一种新颖的方案.  相似文献   

2.
赵祥凤 《学术交流》2006,(11):169-171
英国移民后殖民作家维.苏.奈保尔的《抵达之谜》于200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作为一名具有世界意识的作家,奈保尔在小说中通过表达对宗主国英国的失望源于对英国的衰败状况的失望这一主题,反映了他对世界和平问题的深深担忧。他认为英国教育的殖民意识对英国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但导致了教育的失败,更加强化了英国的霸权意识,从而导致了英国的衰败,为世界和平带来了阴影。奈保尔对英国的失望正是他的世界意识的真实表现。  相似文献   

3.
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跻身于"英国移民文学三剑客"之列,足见其文学造诣和在当代英国文学中的地位。为他赢得"布克"奖的长篇小说《长日留痕》,再现了一段英国往事,流露出浓烈的怀旧情感,表现出对历史的再审视、对绅士等传统观念的依恋,与当代英国的现实处境构成了反讽性互文关系,从而引发了人们对帝国垂暮的感叹。综而观之,黑石一雄如此情结的展现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其日裔背景在文学创作中的悄然流露,值得我们关注。  相似文献   

4.
《求是学刊》2019,(5):149-157
美国华人新移民文学对世界华人文学发展、对全球化时代中国形象传播以及对中国当代文学创作都具有积极影响。其所体现的现代跨文化意义、身份皈依感的诗性审美探索,以及基于超验性体验的中国文化传播,使其成为世界华文创作的一支劲旅。但作为一种"他者"语境的流散写作,美国华人的新移民创作也存在早期作品写作主题单一"、淘金者文学"功利心态的文学表达"、非母语"写作中"中国想象"的记忆落差与本土生活的隔膜等局限。在未来的发展中,这些新移民作家需要直面自己的创作局限,在全球化时代选择好进阶路向,迈过"两栖文化"门槛,将民族文化语境难题消弭在跨文化创作的历史进程中。  相似文献   

5.
石黑一雄的小说<当我们是孤儿>体现了作者自身的文化身份的追寻与定位,作家以主要人物不得不以一个孤儿的身份面时这个世界的悲惨命运为结局,阐述了后殖民主义人群普遍所处的漂泊不定、无根性和边缘性的生存状态,以此来表达对宗主国强加给殖民地人民的一切进行颠覆的思想.从而实现重建个人和国家历史的关系、公正地再现"他者性"、消除狭隘的民族偏见和建设美好未来的芙好理想.与此同时,小说还对西方的殖民行为进行强烈的抨击.  相似文献   

6.
蔡熙 《社科纵横》2014,(6):137-140
当代西方著名的后殖民主义理论家爱德华·萨义德的两部重要著作《东方学》和《文化与帝国主义》在后殖民语境下考察了东西方关系,他将狄更斯看作维多利亚时期的中产阶级作家,认为狄更斯参与了殖民书写,是帝国主义文化的代言人。萨义德的后殖民批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构了文化殖民主义和文化霸权,为文学和文化研究开辟了崭新的视角,但是他主张的精英主义文化依然没有挣脱欧洲中心主义的束缚。  相似文献   

7.
石黑一雄获奖在学术界引起的争议主要聚焦在对其作品价值和诺贝尔文学奖价值取向的质疑上。由于人类历史上持续不断的战争以及文学思潮的演进,文学对战争性质的探讨和战争场面的描写已经形成传统。石黑一雄则以记忆书写的叙事策略突破了这种传统,其《远山淡影》和《浮世画家》是对战后日本"个人记忆"和"国家记忆"的文学探讨,而《被掩埋的巨人》则是以"忘却"与"记忆"的逻辑悖论对冷战后表面上的和平与潜在的战争危机所做的文学反思。其作品内涵的研究结果表明,这位跨文化语境下的英国日裔作家已突破了族裔文学书写的藩篱,站在人类共有价值的高度来审视战争与和平,这不仅体现出其小说的重大时代意义,而且也回应了学术界对诺贝尔文学奖价值取向的质疑。  相似文献   

8.
论多利莫尔文化批评的"文本间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乔纳森·多利莫尔是当代英国著名的文学批评家、思想史家和社会学家,作为英国"文化唯物论"的重要开创者和积极实践者,多利莫尔在当代西方人文学术领域和左派政治领域占有重要地位.他强调文学与历史、文学与政治、文学与权力、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多重复杂关系,从而极大地拓展了文学研究的视野,这也鲜明地体现了其文学批评的"文本间性"特征,并对我们当前的文学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9.
《社科纵横》2017,(7):6-12
在多元文化环境中,艺术文化的共享特质可以穿越文化间的壁垒,使多元的文化传统在地域和族际间交流,成为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的重要基础。砖雕文化在地域、族群间漂移和传承的历史可以证明,中国的西部地区是以丝路文明的传播为线索,由多元的文明形态、文化关系构成的文化共生场域,其持续的文化变迁和突出的多元文化特质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0.
口传文学的文字化使其超越了传承民族文化和生活经验的最初意义,成为当代台湾少数民族作家建构族群主体、凝聚族群认同和拯救族群文化的重要手段.当代台湾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广泛运用族群口传文学,开拓了文学的表现空间,丰富了文学的书写内容,形成了当代台湾少数民族文学独特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时代西部乡土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学勇 《唐都学刊》2003,19(1):51-53
文化的全球视野不断激扬着对本土文化 (文学 )的深层发掘与再认识 ,同时 ,它又是本土文化 (文学 )与世界对话的必备的基础和条件。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作为中国当代文坛强劲一翼的西部乡土小说创作 ,以其坚实、厚重的实绩 ,有力地回应着全球化时代的挑战 ,也再一次印证了在全球化语境中 ,坚守文学的本土化的意义及前景。西部乡土小说不只是一种地域性的文学概念 ,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学精神的体现 ,这种文学精神有它一以贯之的延续性 ,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不同于其他文学载体的精神板块。全球化时代的到来 ,使西部乡土小说创作的精神主旨又发生…  相似文献   

12.
万玛才旦是一位运用藏汉双语进行文学创作的青年作家。多元文化浸染的创作背景,"去魅"的民族文学书写立场,使他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小说艺术。由此,在多元的全球文化背景下,他的双语写作具有民族文学和世界文学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提出当代文学创作要求作家在多元文化格局中探寻自己的艺术门径,以文学精神积极参与当代文化精神的建构  相似文献   

14.
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维.苏.奈保尔是世界文学史上非常另类的流散作家。到目前为止,他已出版了29部作品,题材各异。他的最新作品《作家周围的人》以"自我"为圆心,通过对沃尔卡特、鲍威尔、甘地、福楼拜等人的评价,探讨了特立尼达式、英国式和印度式等的观察方式,建构出一种独特的流散之圆。本文从时间关系、"自我"圆心、流散家园等方面探讨了这一现象,其视角和观点在国内尚属首次。  相似文献   

15.
钱冰 《社科纵横》2008,23(9):169-170
奈保尔穿行于"两个世界"、多种文化之间,难以获得相对稳定的文化身份,而是经受着一个个痛苦矛盾的过程,成为在思想、感情、信念和价值观上自我分裂的人.他的文化身份建构因而处于一条挣扎之途:一边建构一边摧毁、一边接受一边拒绝、一边肯定一边怀疑.了解奈保尔文化身份的多重性和矛盾性,是把握其作品和心路历程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社科纵横》2015,(8):126-130
陈丹燕的《上海的金枝玉叶》与林希的《天津卫的金枝玉叶》都运用了"城与人"相互指涉的文学构思模式,以都市豪门的命运沉浮讲述城市的历史与未来。南北两座城市共同的殖民历史以及创作者的地域文化自觉形成了两个文本共同的"东方史诗性"美学追求。但南北两个大都市以及创作者投射其中的情感价值又有本质区别,代表了近代以来殖民环境下中国都市现代性的诉求差异,一种是对西方文明的有限认同,追求文化共性和融合;一种是认别,强调文化差异和自我。  相似文献   

17.
彭放 《学习与探索》2002,(6):99-105
在黑龙江文学史上 ,“借才异代”的移民文学成为主流。这些移民作家主要是因罪发配的“流人”及其家属 ,还有以各种原因滞留或客籍的知识分子。他们的文学创作 ,支撑着黑龙江文坛的半壁江山。移民带来各地的先进文化 ,促进南北地区和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 ,使黑龙江的地域文化具有开放性和兼容性 ,而且给文学创作广泛吸收异地经验 ,提供了丰厚的精神资源。黑龙江移民文学的繁荣 ,是人才政策开明、开放结出的硕果 ,也与中国知识分子爱祖国、爱人民的赤诚之心有关。移民文学现象是黑龙江文化的一种特色。既要看到移民作家对黑龙江文化的启蒙和开发带来的效益 ,又要看到“流人文化”中潜藏着消极的“恋乡守根”和“回归故土”的流亡意识。 2 0世纪 80年代以后 ,本土作家成长起来 ,替代了移民作家 ,这是黑龙江文学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可以预见到的是 :未来的黑龙江文学将更加开放 ,更具活力 ,其乡土特色更浓。  相似文献   

18.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文化冲突与文化认同问题日益突出。当代中国文化认同危机是中西文化博弈中的阶段性反映,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正常现象。当今世界,竞争与合作是时代潮流的主旋律,从博弈论的视角来研究当代中国文化问题,建构中国文化认同,是符合人类文化发展趋势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语境与当代中国文化转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岳川 《求是学刊》2002,29(5):11-13
“全球化”不是一个全球单一化的过程 ,而是一个逐渐地尊重差异性的过程。尽管差异性面临的处境很艰难 ,但是必须尊重它。我不认为全球化时代全世界所有的语言都消失 ,只剩下英语 ;全世界的所有文化都慢慢被整合 ,只剩下西方文化 ;全世界一切的意识、一切的文明都慢慢地被同化 ,多元的历史终结了。相反 ,全球化是一个学会尊重差异性的多元化过程 ,是东方西方共同组成人类性的过程 ,也是西方中心主义习惯自己成为多元中的一元的过程。1 全球化是一个逐渐尊重差异性的过程亨廷顿提出“文明的冲突” ,人们已经耳熟能详。近年来正走红的西方思…  相似文献   

20.
知青一代有强烈的身份认同意识。在一定程度上,知青文学参与了这一身份的建构。知青作家通过伤痕/苦难叙事和理想/英雄叙事,建构起知青的基本身份特征。知青身份建构是知青作家在面临现实和文化困境时,寻求自身同一性和社会同一性的结果,与时代文化也有密切联系。知青身份认同带有遮掩性和强烈的功利性需求,无法形成真正的自我认知,在时代环境变化后最终只能走向溃散。身份认同意识对知青作家的创作具有深刻的影响:一是促进了知青作家的文化身份自觉,意识到新文学对传统和民间的疏离和偏执,开启了"寻根文学";另一方面,受社群文化的封闭性和排他性影响,创作视野不够开阔,思想高度有较大欠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