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般说来,民族语言中的新词语,大都既是社会生活变动的产物,又是民族文化变动的标志,同时还对社会文化的演变产生一定的的影响。在中国近代尤其如此。请看:“夷务”与“洋务”自春秋战国以来,古代汉语的名词“夷”所指称的对象一直是中原华夏族以外的四方部族,如古...  相似文献   

2.
1930年4-10月,在中原大地上发生了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联合反对蒋介石的战争。这是近代中国最大的一次军阀混乱。这次大战基本结束了国民党新军阀集团纷争内斗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蒋记中央政权,揭开了蒋介石在大陆20年独裁统治的序幕,对30年代的中国政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试图对中原大战的发端和结局,尤其是中原大战对蒋介石独裁统治建立的作用和影响,作些初步探讨。一、中原大战发端:争权、争利、争地盘1927年上半年,蒋介石背叛革命,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南京政府,与武汉国民政府相对峙。在激烈的争夺继承…  相似文献   

3.
对“中国近代史”学科而言,罗家伦的地位毋庸置疑。他留欧时受好友影响从历史哲学转向“中国近代史”,初步确立近代中国历史的时限和主题,强调史料搜集是著述科学“近代中国通史”的基础,希望借此贡献中国学术。回国后更是积极宣传提倡,尝试为近代中国史料整理提供纲领性指导,并在学界产生重要影响。但是,史料搜集整理提倡与著述难于下笔的对立,也反映罗家伦在“中国近代史”缘起演变中的真实贡献,以及彼时学界对近代中国历史的复杂认识。  相似文献   

4.
本文与一年前在本刊发表的《论基督教在中韩两国传播的现代命运》一文组合为姐妹篇,主要从中国的视角切入,同时与基督教入韩史相映照,尝试用现代新史学理论,而主要是年鉴学派布罗代尔的时段理论,集中讨论19世纪60年代至1900年为何成为近代中国反基督教的“暴烈期”,以揭橥基督教入华的近代命运。在论述长时段理论时,借鉴与运用了当代西方盛行的心理史学,尤其是它的集体无意识的理论。  相似文献   

5.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秉承历史主动精神深刻认识和科学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的结果。马克思现代性思想及其对现代化模式“非同一性”的科学判断为中国式现代道路提供了理论支撑,近代中华民族在救亡图存中对现代化的不断尝试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基础,中国共产党在立党兴国百余年历程中对现代化建设的持续探索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生成的实践根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从根本上超越了资本逻辑主导的西方现代化模式,为人类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助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充分彰显了中国道路的“中国向度”和“世界向度”,引领着人类文明进步的总体性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6.
60年前,以“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全面侵华,中国人民由此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日战争。中国人民经过八年的英勇奋斗,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来反对外来侵略的彻底胜利。这一饱含中国人民耻辱与日本军国主义罪恶的事件应永远铭记中国人民心中。了解历史,才能更深刻地认识和正确地对待现实。因此,纪念“七·七”事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对人的存在的认识是西方近代哲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文章从哲学框架中探寻文学作品中女性生命的历史沿革,从众多女性的遭际命运中提出作为“存在物”之一的女性应当具有“存在”意识,知性存在是生命的自觉,也是生命体存在的意义、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8.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历史唯物主义这个伟大的认识工具不仅可以用来观察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也完全可以用来观察个人历史。一位理论工作者与新中国命运与共60年的事实充分证明:国家的命运决定个人的命运,生活的进程决定思想的进程。  相似文献   

9.
华夏的由来     
相传,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夏朝。古时候,黄河流域一带的先民自称“华夏”,或简称“华”、“夏”。“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47年):“楚失华夏”。唐孔颖达疏:“华夏为中国也”。从字义上来讲,“华”字有美丽的含义,“夏”字有盛大的意义,连起来的确是个美好的词。“华夏”所指即为中原诸侯,也是汉族前身的称谓,所以“华夏”至今仍为中国的别称。  相似文献   

10.
中体西用,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是“中西”一是“体用”是近代中国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在中西文化两极相逢的矛盾中第一段的结合形式。西学是作为中学的对立物出场的,对近代中国有极大的影响,人们怎样认识和汲取它,是一个艰辛曲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将德国近代著 名哲学家黑格尔的变化观 与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的变化观加以比较,从而透视出二者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们都注重变 化,皆主张物之无固定之实在、正反相生、无往不复;同时也阐述了二者的不同之点:“有 ”、“无”之间转化的顺序不同;在“有”“无”之间何者为主之不同;“有”“无”变化 之归宿不同;对“绝对”的认识与对“道”的认识方法不同;二者的变化观之归宿不同。  相似文献   

12.
曾国藩首倡“商战”,后发展成中国近代中叶的经济纲领,其时代内涵包括正确处理“商战”与“耕战”、“商战”与“兵战”、“商战”与“学战”三大关系,既标志着中国人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已接近到本质的层面,又标志着中国人对中国近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思路已基本弄清。  相似文献   

13.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属于实践理念的范畴,其本质是“自由人联合体”理论在当代世界现实中的具体化、现实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自由人联合体”理论具有价值指向上的一致性、理论逻辑的连续性和哲学方法论上的相似性。当代世界现实环境体现为两种制度的长期并存与社会主义的力量还不够强大,以及资本主义深层矛盾的逐渐暴露,和社会主义因素的不断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理念是认识运动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它科学地回答了“世界往何处去”的问题,彰显出中国驾驭资本逻辑的自信,回应了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面临的时代问题。
  相似文献   

14.
他律·自律·自为─—论人把握自身命运的历程张曙光人是自觉地为自身存在着的存在物;人最关心的是人自身。因而,对人自身命运的求索,便构成了中外思想史的最重要最基本课题。所谓“命”与“力”的关系问题,就是中国传统哲学所探讨的人自身命运的课题。由于中国封建社...  相似文献   

15.
“李约瑟难题”中从未提及中国古代科技自某时期就衰落下去,而是说与西方国家相比没有15世纪之前的发展势头。无论在何种意义下,“李约瑟难题”都是成立的。它由两部分组成,彼此呈并列关系,没有逻辑上的必然关系,因此,解答“李约瑟难题”非同一般命题。近代科学技术未能在中国产生,其根源在中国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生产力比较低下的具有游牧特点的少数民族占据中原并统治全国;其次是农民起义造成的改朝换代。在“后李约瑟时代”国人应追寻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积极创造条件去超越“李约瑟时代”。  相似文献   

16.
在近代墨学复兴的脉络中,鲁迅肯定了墨家的实干、牺牲精神,形容以“中国的脊梁”,已成定论。然而在《非攻》中,虚构与想象集矢于公输般等次要人物,作者以“理性人假设”为前提完成了理想三人组的情节模型。小说采取“寓抑于扬”的手法,将墨家思想的缺陷逐层予以显影。淋雨的墨翟,遂成为鲁迅为一切前驱者命运所造的象征。  相似文献   

17.
约瑟夫·雷文森的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尤其是他的《儒家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一书对五、六十年代的美国汉学界深有影响。本文在雷文森的犹太身份认同及其与中国研究的错综纠葛的背景中着重阅读和批评该书中有关儒家文化如同历史“博物馆”的比喻以及明清土大夫绘画“业余精神”的论点,揭示雷氏的“现代性”诠释框架的内在紧张与裂痕。由于那种构成雷文森学术风格的巴罗克式的诡橘修辞和莫扎特“复调”式的辩证论证,任何简单的阅读方法将导致误解雷氏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近代“新学”概念是与“西学”密切联系的,传教士首先用它指称西方近代以来的自然科学,后来将它延伸到西学的各个领域。中国学者在与传教士和西方社会打交道的过程中逐渐认识西学并接受了“新学”概念。“新学”的近代意蕴是多重的,“近代新学”的确立即是以这些意蕴为依据。“新学即西学”确立了洋务派的新学形态,“即中即西”确立了维新派的新学形态。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历程中,严复、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及杨贤江等有识之士通过学习、借鉴西方教育思想,改造、更新传统教育,提出的“三育”、“四育”、“五育”及“新五育”教育宗旨体现了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逐步深入的认识,深刻地反映了近代教育价值取向及精神层面的嬗变,有力地促进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和发展,也能够为当今的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阿列克谢耶维奇《切尔诺贝利的悲鸣》书写了苏联的近代史:从卫国战争、阿富汗战争到切尔诺贝利的“核爆”,不是被他国侵略就是侵略他国,始终处在战祸与灾难中。大江《晚年样式集》书写了日本的近代史:从“二战”侵略他国、乃至招来灭顶之灾广岛和长崎的“原爆”、福岛的“核爆”,从未逃离“核爆”的威胁与恐怖。前者考察了苏联国民从“二战”至今的历史变迁中所经历的深重苦难;后者批判了“天皇制”下日本国民从“二战”至今所经历的灾难史。二者异曲同工地书写了不同国度的国民拥有着相似的历史记忆和悲惨命运,进而警示“核爆”问题已超越其本身,它预示着未来的时代将会走向“核兵器”时代,毁灭全人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