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伟大建党精神蕴含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实质与秉性宗旨,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需要永远传承下去。伟大建党精神是思政课铸魂育人的优质资源,思政课是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关键课程,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与思政课具有内在统一性。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对于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与拥护,提升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和责任担当,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根据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要求,为了把伟大建党精神更好地融入高校思政课之中,要融汇课堂教学内容,拓展课堂教学方法,延伸实践活动空间,加大教师培训力度,进而发挥伟大建党精神的精神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2.
伟大建党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优良作风和伟大品格,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源头。伟大建党精神蕴含着丰富的育人价值,与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课程目标、价值导向相契合。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原则。同时,要提高思政课的师资能力,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养,丰富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供给;创新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充分发挥传统课堂主阵地作用,重视实践课堂作用,打造独具特色的网络课堂;建立健全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3.
伟大建党精神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始终如一的初心使命、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高校通过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能够使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青年学生的使命担当以及培育青年学生的斗争精神和为民情怀。因此,高校要积极探索建立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相协同的课程育人体系,完善课程教学和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实践育人体系,健全课堂教育和网络教育相配合的网络育人体系等路径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这不仅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也是坚定中国文化自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4.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之源,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勇毅前行的强大动力,也是新时代高校铸魂育人的宝贵资源。青年强,则国家强。高校肩负着培养新时代好青年的光荣责任和使命,要主动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发挥其育人动能,要把握伟大建党精神四个维度的科学内涵,厘清伟大建党精神与培养新时代好青年的内在契合,着力构建课堂引领、实践淬炼、文化熏陶、网络渗透四位一体的实践路径,为新时代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注入强劲动能。  相似文献   

5.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而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两者都具备塑造人精神世界的重要价值。研究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既能明晰二者的内在关联,又能为思政课教师讲好伟大建党精神提供参考。对此,本文紧扣融入,探究两者融入的重要性和可行性,进而提出深度融合的举措,即找寻两者融合的契合点,拓宽伟大建党精神在教学中的知识面,构建“学校主导”“教师主教”“学生主学”的践行方式。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源头的伟大建党精神,有着深刻的意蕴内涵。其中,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核心;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根本;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本色;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旨归。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有利于充分发挥其价值赓续和价值引领功能。因此,高校应打造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构建真信笃行的融入新体系;利用网络新媒体开辟新阵地,构建融入新模式;打造良好育人环境,构建融入新格局。  相似文献   

7.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了以“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为内容的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其所蕴含的内涵丰富、意蕴深远。目前全国高校为了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已逐渐开始推动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但目前仍存在着诸多不足与阻力,影响融入效果。因此本文立足对于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路径的探索,让伟大建党精神充分发挥出教育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伟大建党精神是解读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史实践的重要密钥,是梳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根源的重要遵循。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源头,伟大建党精神对当代中国的国家治理和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引领作用,对于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于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其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凝聚爱党爱国、为民服务的精神力量作用显著。本文主张通过发挥思政课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创新课程思政建设、完善育人机制,利用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占领网络舆论阵地等形式加强大学生价值引领,确保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培育更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青年。  相似文献   

9.
党的二十大将伟大建党精神列入大会主题,最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也将其载入总纲。伟大建党精神多次被写入党的纲领性文献,彰显了伟大建党精神的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首次概括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及其“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的历史地位为起点,伟大建党精神成为学界持续关注且持续深耕的重要议题。学界主要从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基础、科学内涵、当代价值、弘扬路径及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关系等视角,对伟大建党精神展开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从整体上看,相关研究仍处于初期阶段,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研究视角较为局限,研究方法较为单一、微观视角要素分析较少等,需要学界从回归理论、面向实践、拓宽视野等方面深化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是党领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努力的抗争史、奋斗史和发展史,在这个过程中孕育和凝聚了伟大建党精神,它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理论、不同时期的革命建设实践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价值目标、性质宗旨和政治品格。在新的征程上,要从深化理论学习研究,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打下理论基础;推进红色资源的保护和运用工作,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丰富物质基础;做好舆论宣传引导工作,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营造良好氛围;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创造实践环境等方面大力弘扬历久弥新的伟大建党精神。  相似文献   

11.
伟大历史主动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会推动思政课教学提质增效。它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是以党的伟大精神谱系武装时代新人的必然选择,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课堂的必然选择。要将彰显伟大历史主动精神的光辉成就、体现伟大历史主动精神的党的文献、反映伟大历史主动精神的生动故事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思政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将伟大历史主动精神与高校思政课教材体系形成融合,与大单元教学专题内容形成融合,与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形成融合,以引领时代新人从伟大历史主动精神中汲取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2.
伟大建党精神是立党兴党强党的巨大精神动力,深入理解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必须从理论、历史、实践和价值逻辑着手,深挖四重逻辑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具体而言:从理论逻辑来看,伟大建党精神铸就“两个结合”的思想典范;从历史逻辑来看,伟大建党精神昭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实践逻辑来看,伟大建党精神彰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伟力;从价值逻辑来看,伟大建党精神演绎党的初心使命。  相似文献   

13.
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是我们党可贵的精神财富,同时也具有立德树人的时代价值。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要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用“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用“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坚定大学生人民情怀与责任担当,用“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坚定大学生坚韧品质,用“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坚定大学生党性立场。深刻阐释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涵、际遇与原则,探赜伟大建党精神的源头作用、揭示党永葆生机活力的精神密码、深挖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将高校建设成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坚强阵地。着力从多重维度探索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理路,对实现融入的主要载体进行综合拓展、对实现融入的校园文化进行系统构筑、对实现融入的方式方法等进行不懈创新,从而引导大学生将奋斗融入伟大事业、将青春融入伟大梦想,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并概括了伟大建党精神,即"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伟大建党精神孕育于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伟大斗争,源自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的伟大实践,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追求、初心使命、政治品格,是对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源头的最新概括和提炼,是中国共产党立党、兴党、强党的精神原点和思想基点。伟大建党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表现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求真精神、"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践行精神、"不畏牺牲、勇于斗争"的斗争精神、"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无私精神。伟大建党精神具有先进性、实践性、革命性、政治性等鲜明特征。伟大建党精神对真理的追求与理想的坚守,表现持续的先进性;伟大建党精神在实践中产生并在实践中发展,体现鲜明的实践性;伟大建党精神在斗争中诞生、在斗争中发展、在斗争中壮大,彰显彻底的革命性;伟大建党精神旗帜鲜明讲政治,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体现突出的政治性。伟大建党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是新时代育人的精神武器、强党的精神之源、强国的精神动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发展阶段,伟大建党精神铸就了中国共产党人理论与理想之真、初心与使命之善、品格与德性之美,是新时代育人的精神武器;伟大建党精神让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永不变质、永不变色、永不变味,是强党的精神之源;伟大建党精神为救国、兴国、富国提供精神支撑,是强国的精神动力。新时代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应以"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为立足点,从认知上坚定理想信念;以"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为连接点,从情感上促进爱党爱民;以"不畏牺牲、勇于斗争"为着力点,从意志上锤炼风骨品质;以"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为落脚点,从行动上强化使命担当;知、情、意、行协同发力,真正实现伟大建党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相似文献   

15.
红岩精神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课教学资源,其内涵主要包括崇高思想境界、坚定理想信念、巨大人格力量、浩然革命正气.将红岩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信念、夯实文化自信根基、赓续伟大民族精神.在新时代大力传承和弘扬红岩精神,需要将红岩精神融入思政课理论主课堂、网络新课堂、实践大课堂,不断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提升教育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正>党的二十大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理论观点,这些重要精神需要全面、系统、深入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教学中。在研究生思政课中,要体现出与本科生思政课不同的融入方式,特别是要体现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思想高度与理论深度。在理工类高校中进行研究生思政课教学,  相似文献   

17.
东北抗联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伟大抗战精神的具体体现,其思想内涵、价值意蕴、时代价值都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教材。扎根地方文化,扩展实践活动,将东北抗联精神有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切实发挥东北抗联精神的教育引领作用,对于提升高校课程思政实践育人效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高校需要全面挖掘思政元素,多维度拓展思政育人途径,充分调动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切实提升课程思政实践育人的实效和水平。  相似文献   

18.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源,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精神的高度凝练,蕴含“认知”“使命”“担当”“情怀”四重维度的内涵,具有铸魂、赋能、立根的时代育人价值。新时代谱写绚丽篇章,应将伟大建党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深度有机融合,以伟大建党精神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创新,培育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19.
伟大建党精神是重要的红色教学资源,能够促进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党史课有利于青年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有利于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有利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通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创新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营造良好文化氛围等途径,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党史课,发挥伟大建党精神在党史课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实施“三北”工程的长期实践过程中铸就了“三北精神”,展现了一代代“三北”工程建设者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的精神品质,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将“三北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不仅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要求,也是增强高校思政课育人功效的现实需要和培养新时代高校好青年的有效之举。文章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思政课教师引领作用、深化思政课教学理论研究、拓宽思政课教学实践渠道这四个方面展开探究,探讨“三北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