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河南西南部的南阳在汉代文化灿烂,独具特色:思想文化活跃,兼容并包;科学和艺 术先进;民风淳朴,赴仁蹈义,勇于进取;人才辈出,著述丰厚;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究其形成原因主要是:南阳气候温和,物产丰富,交通发达;社会政治地位优越,历任郡守励精图治,有良好 的社会环境;农业、手工业、商业发达,社会经济繁荣;传统文化渊远流长,源泉丰富,荟萃四方。  相似文献   

2.
从文化生态视角看祁太秧歌的生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祁太秧歌从清代形成以来,就以独特的剧种特色成为晋中地区具有标志意义的民间文化现象。从文化生态的角度探讨祁太秧歌的生成,分析祁太秧歌特色的形成与地域文化的内在关联,可以看出:晋中地区生态环境决定了当地农商结合的生产结构及文化特征,农业社会形成的社火传统为祁太秧歌表演形态的演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决定了其表演内容的狂欢性特征;农商结合的生产方式造就了商人和游商小贩等特殊的社会群体,人们对不同群体生活的社会记忆和道德评价成为秧歌剧目的内容特色;开放通达的地理优势带来频繁的人员流动和异文化的交融渗透,祁太秧歌多渠道吸收外来民间艺术的精华,形成曲调丰富不拘一格的表演特色;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强大的娱乐市场需求,促使秧歌组织形成并持续发展,使秧歌传统得以传承。  相似文献   

3.
河南地处中原,是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但进入现代以来,传统中原文化却面临如缺乏地域文化个性,与现代河南经济发展脱节,传统文化如何进入现代等许多问题,要打造有具有河南特色的现代中原文化,首先,要还原现代中原文化的实质所在,其次,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保护,形成有效的文化网络;再次,要注重提升、交流与融汇,突出自身特色,塑造现代中原文化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4.
<正>河南作为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其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其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而又独特的地位。中原文化在中华文明中发挥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创造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文化成果,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独特而又不可替代的作用。河南文化在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始终起着承前启后和指导中华文明向现代过渡的重要作用。本文从多元一体格局概述入手,对河南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丰富文化出彩形成的贡献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广义上,东方社会的文化形成了东方特型,即在经济与文化上,地域内普遍落后有集体劳作传统;在政治与社会中,多采取中央集权管理易自上而下动员。在国际环境的影响下,在东西方文明的相互补充下,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两大文化主体的努力下,中国最终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以来,其逐渐丰富内涵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在不同区域文化中具体化,产生了"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等发展路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社会主义建设、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其不仅丰富了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传统,也具有国际意义。  相似文献   

6.
新疆哈萨克族传统体育项目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特色的民族文化形成了特色传统体育文化,具有草原文化、马背文化、宗教文化、图腾文化和英雄崇拜文化等特征,这些特征构成了新疆哈萨克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7.
传统农业文化源于传统农业与农耕,是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研究我国传统农业文化的基本概念及其当代的丰富内涵出发,提出传统农业文化在推动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与组织振兴的现实作用,联系实际提出了从传统农业文化普及化、产业化、品牌化与信息化等方面拓展其精神育人功能与经济发展价值,让更多的人了解与发展传统农业文化,让传统农业文化服务于乡村振兴,助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和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8.
以开封等八个传统文化特色鲜明的地区为调查研究的切入点,在大量田野调查基础上,通过分析其文化特色、地域文化的影响力及目前发展中存在的不足,探讨了河南特色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歇后语是一种固定短语。客家歇后语数量多,内容丰富,大部分客家歇后语是与本地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有自己鲜明的地域特色,从而具有丰富的客家传统文化的内涵。具体表现在客家歇后语有农业特色;体现客家方言特点;反映客家的饮食文化;映射客家风俗文化;看出客家人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10.
关于振兴豫菜文化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豫菜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在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沉淀后,形成了五味调和,质味适中等独有的特色,在中国烹任史上曾几度辉煌。然而时下我们不难发现,在河南餐饮业中川菜、粤菜馆满目皆是,豫菜馆却芳踪难觅。豫菜文化被尘封,中国八大菜系中豫菜已不在其列。有识之士应关注豫菜文化的命运。振兴豫菜文化,将大有益于振兴河南经济。  相似文献   

11.
编辑思想是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出版业综合发展的产物。政治制度影响书籍选题,并作为决定内容是否适合出版的标准而产生作用;丰富的文献典籍著述是社会文化发展的结晶,形成了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出版文化,文化大发展催生并影响着编辑思想的发展与成熟。古代科技实用性特征促进了学科发展,也带来了丰富的科技书籍文献,在记载科学技术成果、传播科学技术成就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伴随图书出版数量、种类的不断增加,编辑经验日益丰富,认识不断提高,由初期浅意识逐渐形成鲜明的编辑思想。  相似文献   

12.
传统谋略中的“势”与广告策划刘慧晏中国历史悠久,古人在长期的社会生活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生存经验。历代的思想家们不断地对这些生存经验进行总结升华,剔发其中奇正变化,诡谲多端的谋略方法,便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传统谋略理论。如果用一句通俗的话来概括,...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反复强调要“突出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并将传统节日列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传统节日是中华传统节日中最具广泛性与代表性的节日,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但是由于受到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社会发展对节日文化功能的消解、城市化以及西方节日文化的冲击等因素的影响,重要传统节日文化的继承创新在时代发展中陷入了困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既是探讨新时代重要传统节日文化继承创新价值的标准,更是探索其路径选择的方法指南。因此,新时代重要传统节日文化继承创新要强化重要传统节日的载体功能、重塑文化功能、统筹城乡节日文化资源以及弘扬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4.
中原民间艺术的地域表征与社会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间艺术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意涵和地域文化特征。中原地区作为我国悠久历史文明和民间艺术的发祥地,其独具的地域特色表现在其悠久历史与农业文明的渊源、原创性的地域特征中。中原民间艺术造型中的文化意涵、中原民间艺术中的民俗意蕴以及中原传统民间技艺中传达的情感展示则表现了中原民间艺术的社会和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自然条件、文化传统、历史因素等方面对凉山地区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进行了研究,对在凉山地区实施农业生物多样性农家保护的可行性和必要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手机作为传播媒介,迅速影响到现代社会和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逐步取代了书信、电话、电子邮件等,成为人们亲情祝福和朋友拜年的主要方式。手机短信以其强大的传播功能,强化了人们传统节日的时空意识和节庆仪式,丰富了传统节日的娱乐活动,拓展了节庆祝福和信息传递的表达形式。节庆中的手机祝福和拜年短信对民族文化传统的喜爱与继承,表明了新媒体并不是解构传统文化的,而是在其发展过程中与传统文化双向互动,从而形成了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传播文化。  相似文献   

17.
“异化”策略主张译文应以源语文化为归宿,提倡“存异”而非“求同”,在译文中体现源语文化特色,从而丰富译语表达.壮族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条件,形成了意象丰富的壮族文化负载词,体现了鲜明的壮族文化的本土性、宗教性和民俗性.采用“异化”策略对壮族文化负载词进行英译,有助于弘扬壮族传统文化,促进民族交流,丰富世界文化.  相似文献   

18.
秦汉时期,由于国家的统一,传统农业经济和科技得以迅速发展。加之交通网络的形成和秦汉王朝对岭南地区的移民和开发,中原王朝农业科技文化对外交流逐渐兴盛。这一时期作为古老农业大国的中国和印度在作物品种、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以及工艺制品等农业科技文化领域有着广泛的交流。两国之间的这种交流是两个对等主体的不同文化类型的相互渗透,是一种双向的互动,在两国间产生了积极的回应,丰富了各自的农业文化体系;同时,也奠定了历史时期两国之间频繁交流的基本内容和模式。  相似文献   

19.
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享有“旱码头”、“天下第一村”、“丝绸之乡”等美誉。周村古商城是我国AAAA 级旅游景区,是中国江北保存最完好的历史古街遗迹,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及旅游商业价值。对它的保护和利用,发展周边产业,形成了周村区特色区域经济,也可以突显周村区城市发展的特色。  相似文献   

20.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建设中国特色道德文化。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形成以儒家、道家、法家、墨家不断延续的丰富的中国传统道德文化。面临特殊的国际背景,社会的转型时期,道德丧失的事件屡见不鲜,如何弘扬中国传统道德文化,重塑中国化道德建设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