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指导全面依法治国的科学理论,人民性是它的底色和独特优势。习近平法治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民性、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性、中国国情的人民性以及习近平实践经历的人民性。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由人民评判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人民立场的内涵所在。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人民立场要坚持党的领导,保持党的廉洁和清醒;要推进良法善治,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要加强队伍建设,牢记为民初心和使命。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依法治国思想是一个完整的逻辑体系。对依法治国重要意义的阐释是其逻辑起点;实现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相统一,科学立法与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相统一,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相统一,以及法治国家与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相统一是其理论支点;推进共产党依法执政、政府依法行政、干部依法用权、人民依法监督是其实践基点;坚持党的领导与树立宪法权威相结合,提高干部法治修养与加强权力监督相结合,保障群众合法利益与培养群众法治意识相结合是其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3.
在党的领导下实现法治,和在法治的前提下实现党的领导,是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提出的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江泽民同志代表党中央提出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标志着党在指导方针下完成了由“人治”到‘祛治”的历史性转变。如何贯彻党的这一战略思想,即如何在党的领导下实现法治和如何在法治的前提下实现党的领导,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一。“为人民服务”是在党的领导下实现法治的道德基础50多年前,毛泽东同志以“为人民服务”为题,作了一篇纪念张思德的悼词。为人民服务,就是“彻底地为人民的…  相似文献   

4.
在哲学上,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在这个理论体系中,本质论、主体论、实践论、方法论和价值论交相呈现、彼此支持。本质论通过阐述“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等核心命题,深刻揭示了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区别于其他类型法治的本质所在;主体论通过论述“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等核心命题,充分证成了只有人民才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主体;实践论通过阐释“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听言不如观事,观事不如观行”等基本命题,客观呈现出一个真理,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中国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是经过长期革命、建设、改革实践形成的,是中国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方法论通过论证“依宪治国和依宪执政有机统一”“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国内法治与国际法治统筹推进”等基本路径,系统阐明了依法治国的方法论体系;价值论通过论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人民美好生活”等关键命题,深入阐释了社会主义法治“中国之治”的总体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5.
江国华 《社会科学辑刊》2023,(2):39-56+2+237
主体间性即交互主体性,是主体与主体间的共在关系,兼具哲学本体论和方法论的双重意味。其核心关切在于人的生存本质以及自我与他人、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基于此,生存不是主客二分基础上主体征服、构造客体,而是自我主体与对象主体的交互活动。习近平法治思想蕴涵了浓郁的主体间性哲学。诸如“党的领导”“新十六字方针”“人民中心”等均属于主体间性哲学的经典运用。其中,“党的领导”即“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深刻揭示了领导主体和职能主体之间性;依法治国“十六字方针”即“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不断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深刻揭示了不同职能主体之间性;“人民中心”即“要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各领域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职能主体与人民主体之间性。  相似文献   

6.
《东岳论丛》2016,(2):165-17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就"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和观点。"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是提高执法司法公信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首要之义,是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需要,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平安中国、法治中国的根本要求,是政法机关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使命的致胜法宝。要以扭住职业良知、信仰法治、坚守法治、制度约束、执法司法公开、积极培育优良的执法司法环境等环节为重点,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正确处理党的政策与国家法律的关系、民主与专政的关系、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关系,提高政法干警的执法司法素养、完善执法司法制度体系、加强执法司法管理监督、改进执法司法方式,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不断提高执法司法公信力。  相似文献   

7.
“公正与效率”是法院执法工作永恒的主题。近几年来,屯溪区人民法院,以建设高素质的法官队伍为公正司法的根本保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司法实践,强化大局意识,宗旨意识,服务意识,大胆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在审判工作,司法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8.
国家现代化转型的关键在于推进制度治理。制度治理蕴含着“规则之治”的法治精神,国家治理现代化首先是国家治理法治化。国家治理法治化的载体是一国法治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我国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所在。要牢牢坚守“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这条根本红线,确保不偏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的终极目标;要始终把握住“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基本特征,将各项举措有机联系起来,确保不偏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工作的价值方向。  相似文献   

9.
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内容。“关键少数”是国家公权力的代表者和实施者,是对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贯彻落实起关键影响的群体。就其功能定位而言,“关键少数”是党的领导下一支高效的法治建设队伍,是始终秉持为人民服务的法治建设队伍,是充分发挥模范作用的法治建设队伍。可以通过以下路径来有效实现“关键少数”的角色功能:提高“关键少数”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意识;完善制度加强对“关键少数”权力的监督;充分发挥“关键少数”的模范带头作用。  相似文献   

10.
董必武的法制思想非常丰富,涵盖立法、司法、守法、法学研究、培养法律人才等诸多方面,而人民司法思想则不仅是其法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其集中体现和本质表述。董必武的一系列政治法律论述,折射出了“人民司法保障人民权利”、“人民司法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司法思想,并已形成一个逻辑的理论体系;其中人民主权论是人民司法思想的理论基石,形式正义论是人民司法思想的理论核心,法律权威论是人民司法思想的理论目标。在当代中国以“公正与效率”为主题的司法改革进程中,研究董必武的人民司法思想,对于推进司法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米良 《学术探索》2023,(9):25-31
2020年11月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习近平法治思想”,明确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中的指导地位。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一个完整、全面、系统的体系,包括国内法治及涉外法治两个部分,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分割。国内法治的思想具有基础性价值,而涉外法治的思想则涉及到我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同等重要。在各国命运休戚与共的当今世界,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球命运共同体的高度,为全球发展、全球安全、全球治理提出了中国主张。这些主张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的认同,是国际法理论与实践在新时代的最新发展,为国际法的发展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2.
喻少如 《社会科学》2022,(4):166-179
在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我国司法行政职能正经历从“司法的行政”到“全面法治事务管理”的时代转向,新的司法行政职能定位设定了司法行政工作服务于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全局的新基点,呈现出广泛性、法律性与统一性的特点。司法行政职能的这种新定位不仅与西方司法行政权力配置模式和理念有所不同,也与我国传统认识中“司法行政乃附随于司法职权之行政”的定位大相径庭。根据2018年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精神,我国司法行政职能调整严格遵循党的领导的政治逻辑、效能提升的治理逻辑和一体建设的法治逻辑。囿于司法行政工作的“繁杂性”与“不确定性”,司法行政改革中的“一个统筹”尚未充分实现,司法行政机关的服务作用尚需进一步阐释,“四权关系”也要进一步厘清,这是制约我国司法行政职能转变和优化的主要因素。基于功能主义的国家权力配置原理,应当从完善司法行政统筹职能、优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和健全司法行政职权动态配置模式等方面进一步推进我国司法行政的改革进程。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全面依法治国伟大实践中形成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集大成,为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法治思想从法治与党、法治与人民、法治与治理、法治与活力、法治与改革、法治与德治等六个方面做出了原创性贡献,提出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揭穿“党大还是法大”这个伪命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发展理念,突出法治的人民性;把全面依法治国作为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突出法治的全面性;以法治效能为导向,坚持秩序与活力的有机统一;协调改革与法治的关系,强调凡属重大改革要于法有据;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法治思想凸显出鲜明的时代性、人民性、实践性等特征。“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融入习近平法治思想,是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三进”的重要举措,有助于大学生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精髓要义,进而入脑入心;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法学知识水平,培养德法兼修的法治人才;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实践,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为了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三进”工作,要充分发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注重在法学实践教学中融入习近平法治思想;创新“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载体,整合课程教学资源,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5.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梳理习近平共同富裕观的原创性理论贡献对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至关重要。习近平共同富裕观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对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共同富裕伟大实践的系统归纳和理论凝结,是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的深刻理论把握,是对三个“重大时代课题”在共同富裕领域的深邃理论回答。习近平共同富裕观在“发展与分配辩证关系”“公有制保障共同富裕”“共同富裕阶段性与必然性相统一”“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裕相统一”这四个方面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作出了原创性理论贡献,是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中国化时代化的集中体现,为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实践指引。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其理论体系缔造源于实践经验的总结、理性观念的凝练和理论认知的升华。科学理解这一思想,要坚持历史、理论和实践三维逻辑的有机统一。从生成机理来看,习近平法治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法学思想的内核精要,汲取了中华法治文化的智慧养料,是对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践理路的深刻总结与创新发展。从科学内涵来看,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一个系统完备的理论体系,深刻回答了“什么是全面依法治国”“如何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等重大问题,为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了根本政治方向、基本战略目标及重要保障力量。从实践导向来看,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要坚持问题导向,准确回答全面依法治国现实课题;要坚持方法导向,运用哲学思维解决法治建设实际问题;要坚持目标导向,精准聚焦全面依法治国目标要旨;要坚持效果导向,确保全面依法治国取得实际成效。  相似文献   

17.
一、依法治国与司法公正的辩证关系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这一观点是邓小平同志民主与法制思想的重大发展,是我国治国方式的进一步完善,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依法治国,建立法治国家,必须树立起法律的权威、司法的权威。司法公正是建立司法权威、取信于民的必备条件,是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法院是代表国家和人民统一行使审判权的,也是人民保障权利、实现权利,防止国家和人民权利被不法侵害的最后一道屏障。能否做到司法公正,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能…  相似文献   

18.
余少祥 《学术界》2022,(7):84-91
习近平依法推进社会建设重要论述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和完整的科学体系,体现在以立法促进社会建设、以执法推进社会建设、以司法保障社会建设等方面。其中包含一系列科学论断,如党的领导、立法、改革与社会建设的关系,民主科学立法与社会建设的关系,善用法治方式开展工作、依法转变政府职能、依法用权与社会建设的关系,加强司法为民司法公正、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与社会建设的关系等,为新时代加强法治、民生和社会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根本遵循。  相似文献   

19.
从国家治理上看,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就是党领导人民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而开展法治实践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领导人民开展法治实践可以分为五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时期的法制实践;新中国成立后依法治国的初步展开与挫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新强调法制并实现了从法制到法治的发展;党的十五大后从法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的提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形成,党对法治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法治中国建设全面展开.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法治实践的历史,可以得出四方面重要启示:走法治道路是党的性质、宗旨和执政理念所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是党领导人民走法治道路的必然选择,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特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制度载体.这四方面是一个互相联系、逐层递进的关系,是以党的性质、宗旨为主体要素,以人民当家作主为核心理念,结合中国国情特点而形成的有机整体,是我们必须一体贯彻、坚定不移、始终坚持的.  相似文献   

20.
在实现“有机统一”中发展民主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六大报告指出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要求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必须紧紧地抓住和解决好这一“最根本”的问题。  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必须坚持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1.人大 :实现“有机统一”的制度平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最根本的 ,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