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强调要"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要想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思想,就必须依赖于网络伦理健康发展的文化支撑,这种支撑应该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内在精神基础和内在动力。"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号召对于网络伦理领域而言是机遇也是挑战。毋庸讳言,现时代的网络伦理现状是不容乐观的,甚至呈现出了各种新的困境与危机。要坚守"网络底线",摆脱网络伦理文化危机,一个最重要的长远使命就是要重建网络主体的"信念伦理"。重建网络主体"信念伦理"的有效路径主要有:重新认识和挖掘传统道德信仰资源的当代价值,唤醒和重塑网络主体的道德理想信仰;提升网络主体的道德自律能力,以笃定其道德信仰;培育网络主体的道德情感,以激励其道德信仰的持久性。如果这些方面可以同时有效地展开,那么在重建"信念伦理"的进程中坚守"网络底线",则必然会成为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视域下,摆脱网络伦理文化危机,重构当代网络伦理价值体系所最值得期待的美好愿景。  相似文献   

2.
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为完善国际网络空间治理体系建设向世界贡献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思想来源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具体实践,具有以安全为基石、发展为内容、法治为保障、价值为纽带的结构特征.在习近平总书记网络空间治理的战略擘画中,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蕴涵了物质层面、治理层面、价值层面等多维度的关系系统,遵循“网络+政治”“网络+经济”“网络+文化”统筹发展的治理逻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零和博弈、赢者通吃的国际关系旧观念的全面超越,为世界人民构建更加公平正义的互联网治理新秩序框定了共同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陈希 《山东社会科学》2022,(12):163-169
随着网络空间的不断发展,国际社会一直在寻求一条既不阻碍技术进步,又能维护国际网络空间用户基本权利的道路。围绕个人隐私、平等接入、信息审查、技术犯罪等问题产生的国际分歧,其本质是不同主体对技术和网络信息接入控制权的争夺。网络空间用户基本权利保护规则应坚守人类尊严的价值底线。我国主张国际网络空间用户基本权利保护应以实现人类共同利益为宗旨,坚持网络主权原则,主张非政府主体应承担保护网络用户基本权利的责任。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论是对网络空间主权上的虚无主义错误思潮的有力回击,将有效维护基于网络空间用户基本权利的国际法秩序,同时指明了国际网络空间用户基本权利保护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4.
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是承载中华民族历史记忆、记录中华文明发展脉络、综合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动载体,具有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内在价值共同性和文化行动共建性。从节日起源、发展变迁和表现形式等方面阐释中华传统节日文化蕴含的共同价值,从加强组织动员、营造公共空间和增强共享体验等方面实现传统节日庆典的共建共享,对于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按滕尼斯的理解,共同体不仅意味着一群人共同生活,而且意味着这群人在共同生活中形成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精神共同体是共同体的类型之一,道德共同体也是一种精神共同体。中国传统的农耕社会类似于滕尼斯所言的共同体,毛泽东时代的共同体则是"国家主义"的共同体。重构新的社会共同体,尤其是道德共同体,是当前我国社会现实提出的客观要求。当代我国社会道德共同体的特征是:道德人格的平等性、道德信仰的共同性、道德文化的继承性、道德价值的共识性、道德情感的依恋性、道德与幸福的统一性。建构道德共同体的策略主要应包括:建构利益认同机制,夯实道德共同体的利益基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以权力阶层的"道德领导力"增强共同体的凝聚力;发挥民间组织的道德整合作用,提升共同体成员的责任感和道德自治能力;建立各种形式的"学习共同体"以提高共同体成员的"文明性能力"。  相似文献   

6.
网络空间的二元交叠及其对现实社会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空间是对物质世界的抽象,网络空间是纯粹的信息王国,网络空间实质上是一种虚拟的存在。网络空间具有虚拟化、数字化、流动化及弹性化等特点,还具有虚拟与真实、身体与心灵等二元交叠的特征。网络空间与现实物理空间相互信赖、相互影响。网络空间模拟现实物质世界,现实物质世界受网络空间影响。网络空间对现实社会的深刻影响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空间对现实社会的影响还将进一步加深。  相似文献   

7.
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深刻阐述了主体合力、客体合力和主客体共同合力作用于社会历史发展,其理论精髓迄今仍具有很强的时代指引价值。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进一步增进中华民族共同性,助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共同体。从关系存在论的视角看,共同性是多维复合型共同体之间关系互嵌、耦合关联的共振触角和灵魂所在。以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为理论分析范式,聚焦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从历史、实践和现实三维逻辑,深入探赜中华民族从自在到自觉、从自觉到自信、从自信到自立,最终凝聚起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合力。  相似文献   

8.
“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对“网络空间”安全治理规则提出的“中国方案”,在制度上可从国际和国内两个层面予以构建。国际层面,在确立以平等尊重为基础的国家网络主权适用法理的前提下,采取以合作共赢为目的的实施方略,进一步建立并巩固与各国的合作关系,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营造出良好的国际大环境。国内层面,在党政结合的国家主导型统筹框架下构建政、产、学、研四管齐下的统筹体制,以确保获得强大“网络空间”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门洪华  丁迪 《社会科学》2023,(6):107-121
网络空间战略稳定是全球战略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网络与现实空间结合的不断深入,网络空间不稳定因素对战略稳定带来的风险和挑战不断显现,网络时代如何维护战略稳定成为国际安全重大议题。因此,应立足于全球战略稳定视角来探讨网络空间对现实空间和平与安全的影响,避免陷入单纯网络安全分析。网络空间战略稳定分析框架应突破传统核战略稳定思路,针对不同类型安全问题采取不同稳定模式。在网络空间中,既可利用共同脆弱性实现制衡,也可凭借安全韧性实现共存,这两种特性构成脆弱制衡与韧性共存两种战略稳定理想模式。在大国竞争背景下,中国应结合当前网络空间战略稳定的有利与不利因素分析,在不同层面灵活采取脆弱制衡与韧性共存两种模式,推动网络空间战略稳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陈艾 《江汉论坛》2023,(12):127-133
当前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尚处于初创阶段,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成长会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成长中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基本要素是主体、规则和行动。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成长表现为治理主体增加并强化联结;多元治理主体协商出公共规则并共同遵守;多元治理主体整合资源,开展集体行动,公平分配收益。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核心是公共性拓展,表现为多元治理主体由目标、规则、行动而强化联结。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成长方式,是在日常实践中逐步地“共同体化”。  相似文献   

11.
新论新语     
<正>习近平:网络空间是人类共同的活动空间,网络空间前途命运应由世界各国共同掌握2015年12月16日,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时提出,网络空间是人类共同的活动空间,网络空间前途命运应由世界各国共同掌握。各国应该加强沟通、扩大共识、深化合作,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并对此提出5点主张。  相似文献   

12.
"网络狂欢"已成为互联网时代社会成员的"第二生活",网络狂欢现象也显现为网络社会生活的重要景观。在以网络事件、网络流行语等为核心凝聚纽带的网络狂欢中,人们聚到一起,享受狂欢活动带来的群体同在感与共同感,形成网络狂欢共同体。包括狂欢共同体在内的诸多网络共同体的出现反映了互联网时代社会成员的共同体需求,反映了个人与共同体密不可分的相互依存关系,是在传统共同体逐渐消解的形势下日益原子化个体寻求的网络团结,是风险社会视域中个体群体归属感在网络空间中的显现。同时,这些网络共同体的出现,也反映了互联网时代中共同体对社会秩序的重要支撑和维系。  相似文献   

13.
中华民族生态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基点,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构建中华民族生态共同体,要素和动力是全国56个民族,核心和主线是增进共同性。其在“国家-民族”关系上,体现为各民族共同维护统一完整的国家观念、共同铸牢中华民族生态共同体意识、共同拓展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度;在人与自然关系上,体现为不可分割、紧密互利、和谐共生、生态文明;在“治理-发展”关系上,体现为共同保护、共同治理、绿色发展、协调发展。中华民族生态共同体的概念构建和实践深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对推进民族地区发展繁荣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数字技术支持下,我国社会公益事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城乡之间在公共服务融合提升、社会成员全面发展、共同文化生产和交流等方面出现了大量数字公益场景。这些场景在城乡之间建立联动并促进城乡主体走向联合的过程中,成为城乡之间新的对流平台,推动城乡主体按照共同体逻辑进行双向整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乡有机团结,催发了集体意识,弥合了城乡差距,推动着城乡协同发展、融合共进。数字公益场景已经成为构建城乡共同体的新场域。  相似文献   

15.
从中国传统社会中血缘共同体的“家天下”,到建国以后地缘共同体国家认同地域化的转变,再到精神共同体“乌托邦”的国家期许,我国的国家认同经历了国家利益主导型、国家主导下有限社会利益共存型和完全社会利益型三个阶段。与之相对应,中国的社会状态呈现出超稳定、地缘拉锯对抗和社会失重三种特征。共同体利益对国家认同的嵌入演绎出社会稳定的内在逻辑。中国社会转型期伴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虚拟共同体利益的多元化使得国家认同在网络空间中不断地巩固、分解和重构,这也必然导致社会稳定走向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相似文献   

16.
在全球化语境下,民族国家不得不关注文化领域的非常规性、非制度性因素对民族共同体建构和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影响。文化符号能创造出一种以共同性为基础的公共文化空间,使不同族群既能按照自身心理上的接受程度进行自由对话,又能在尊重差异性的基础上强化共同性来实现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分析文化符号的特性和中华文化符号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的作用,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符号路径,能在新时代民族工作实践中防止出现强化差异的分离主义倾向和避免成为分离主义“无意识的共谋”,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全体国民的“无意识共识”。  相似文献   

17.
“网络自由”“网络霸权”“网络军备竞赛”等凸显全球网络空间治理危机,“多利益攸关方”和“尊重网络空间主权”两大模式在博弈中走向共识,“网络空间主权说”从学说走向国际认可。网络空间主权是国家主权在网络空间的自然延伸,是主权国家在网络空间的最高权力,包括管辖权、独立权、自卫权和平等权。网络空间主权的行使对象是领网,领网作为国家数字新疆域,成为国家领土的有机组成。信息基础设施是领网的物理存在,网络空间是领网的具体内容,以传统领土疆界划定领网边界。维护网络空间主权的“中国方案”包括“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论、“尊重网络主权”原则和构建互联网治理体系。落实“中国方案”的国内法建构包括在宪法中明确宣示“尊重网络主权”,制定《网络空间主权法》,国际适用路径包括将“中国方案”纳入联合国共识性报告,正式确认网络空间适用《联合国宪章》,建立维护网络空间主权的国际规则体系。  相似文献   

18.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网络空间与社会空间共同构成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场域.如何在网络空间中有效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当前的紧要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正确处理虚拟与现实、事实与价值、自由与规范这三对最为核心的关系:“虚拟与现实关系”要求重视虚拟实践的重要地位、发扬其积极因素、规避其消极因素;“事实与价值关系”的启示在于网络空间是事实与价值并存的空间,应用主旋律和正能量去占据;“自由与规范关系”的要义在于既要注重网络空间的自由性,更要重视其规范性.正确处理这些关系有助于把握网络空间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特点、机制与规律,有助于澄清一些错误认识,有助于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时代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微时代”是集微信息、微社区以及微媒体等多种媒介形态为一体的新传播时代,它不仅蕴含信息传播方式,而且蕴含着人们的交往方式、生活方式。作为新传播方式的实践主体之一,大学生在微平台中的人际关系逐渐异化,其交往已丧失了传统交往的伦理蕴涵,这不仅使现实生活领域日益遭受挑战,而且不利于大学生美德的养成与完善。鉴于此,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规避大学生交往价值功利化、加强微平台中隐性德育的渗透、加强网络精神共同体的构建等方式,或许是大学生超越网络交往异化,形成网络共同体认同感和归属感,最终构建和谐伦理共同体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0.
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价值逻辑"三个维度,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进行哲学维度的探讨并结合时代背景予以考察,能够深刻阐释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在当代的现实意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继承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精髓,是通向"真正的共同体"的重要环节,充分体现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对于当代社会发展的时代价值,为当代世界共同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