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自然观、社会历史观、人本观、人类命运观以及辩证法思想等方面有着天然的文化亲和性,这种亲和性为二者的紧密结合创造了前提条件。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牢固树立正确认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顺应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需要,满足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诉求,两者的社会理想、哲学根基、价值指向、内在特性也具有高度的契合性,这使得两者相结合成为必然之势。两者相结合是以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对待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关系的历史进程为镜鉴,总结归纳而出的最新理论成果。长期以来,两者相结合隐含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之中。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以来的理论创新使得两者相结合从隐性走向突显,其所遵循的固本培元、求同存异、允执厥中、扎根实践的原则也逐渐明确。两者相结合得以从历史进程之实然走向原则遵循之应然,具有钩深致远的价值意义与境界,彰显出与时偕行的时代性与革故鼎新的超越性,具体体现在“空间-时间”耦合的维度上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开辟、在现代化范式革新的维度上促进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推进拓展、在文明形态突破的维度上滋养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成。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重大论断,完美诠释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何以需要—何以可能—如何契合”的解释学递进范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衔接,集中体现为二者在民生观、自然观、世界观、道德观、实践观等方面具有深度共通性。立足民生观探赜,人民至上思想与中华传统民为邦本文化的内在伦理主旨相契合;依据自然观辨析,和谐共生思想与中华传统天人合一文化具有伦理传承性;基于世界观审思,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中华传统协和万邦文化的伦理延展;根植道德观考量,向善向上思想是对中华传统修身正己文化的伦理阐扬;着眼实践观洞悉,躬身力行思想是对中华传统经世致用文化的伦理拓展。  相似文献   

4.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即“第二个结合”,是党带领人民奋斗百年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新发展的重要经验,是党对千百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久不衰和创造发展的自信自觉。二者的结合是一个实践推进、持续融合的过程,而“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结果是互相成就。为此,探讨二者的契合关系,对于新时代统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续创造新的成就、新的变革、新的辉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符倩 《南方论刊》2022,(4):32-35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明确要求,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还要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论述指出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然。这既是百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总结,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守正创新,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为新时代正确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之“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的关系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逻辑与价值问题,值得高度关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实现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以及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逻辑。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理论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现代化价值、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实践价值则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7.
新时代,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要正确理解把握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真理力量、文化力量、领导力量和内生力量。新时代,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需要四种力量的持续发力。  相似文献   

8.
9.
"习近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基础上,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为依托,历史、全面地分析中华传统文化,形成的一系列既有批判又有继承、既有创新,又有发展;既有变革,又有运用,反映中国历史前进步伐,体现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和文化等众多领域的发展要求,融入厚时代要求和精神的新理念和新思想。习近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时代性以及实践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0.
现代西方民族国家通过个体自由主义和普遍的公民权构建了现代西方文明的宪法爱国主义和民族国家共同体,其积极的意义在于将民族国家共同体的构建和个体的欲望与自由实现高度结合起来,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本体论的内涵上促进了作为“人的积极本质”的物质欲望的满足,相对于传统社会它是进步和革命的。但其问题在于自由主义的逻辑难以逃脱自我迷恋、彼此敌对、以邻为壑、两极分化、不平衡发展、殖民和帝国主义霸权的逻辑,这是一种本体论的恶的无限性,它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交往、交流和交融的精神内涵是相违背的。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则可创造世界历史的新文明。  相似文献   

11.
12.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原理"课教学,有利于大学生以自己熟悉的文化内容和思想方式,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有利于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就融入的内容和路径而言,一要引入传统文化中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似相通的内容;二要讲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蕴含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三要遵循内容要精,形式要活的原则,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教育学生以知促行,懂得"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  相似文献   

13.
注重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根本要求。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建党的智慧则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思想建设的经验启示。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内在契合性,由此,规定了思想建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通机制。对于党的思想建设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智慧是其精神的重要来源,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推进思想建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有助于筑牢思想建党的精神根基,使党的思想建设工作持续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融入党的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党的建设在本质上是紧密相关的,具有互容性,是相互联系的实践进程,二者互为资源支撑,互相促进、保持持续性的共生,互为因果、互相提供真理性的确证。中国共产党必须成为忠实继承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率,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融入党的建设,并使之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自觉意识与行动。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融入党的建设,要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规律,健全共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工作机制,建设党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形成有机融入和有效融入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1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变革的建构性力量,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世界性视野、进步史观、主体观等方面高度契合,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提供了思维通道。提出“两个结合”,强调“第二个结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特色,是党的理论创新的原创性贡献。作为又一次思想解放,“第二个结合”是广义的历史、文化与文明观的解放,其意义在于:建立自塑的历史、文化与文明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性、结构性、建构性元素运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塑造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进一步树立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文明自信,确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主体性;再次确立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世界地位。  相似文献   

16.
17.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对文化自信的培养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而且历经百年历久弥新。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已经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成为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与深厚的软实力。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培养文化自信的基础,对传统文化的深层次研究有助于促进文化自信,对于多维度的价值进行阐述同时结合进行创新性的发展,以此融入社会与国家,将其精华渗透在学校教育和家风传承中,系统谋划,久久为功,这样才能够筑牢思想上的根基,从而为实现中国梦以及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取之不竭的动力。  相似文献   

1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在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方面有着高度的契合性。在此基础上,二者呈现出相与有成的交互态势: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富有中国特色的历史基础,驱动和保障着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成为中国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价值遵循;另一方面,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表达,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能增效。二者的高度契合交互有效推进了“两个结合”的发展进程,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支撑。  相似文献   

19.
20.
程华薇 《天府新论》2024,(1):146-152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重要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延续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其传播路径和方式也被赋予了更多可能性。在数字时代背景下,深度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路径和方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助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