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家庭是中国农村社会的基本组织,在回应现代化压力的过程中,农民以具有绵延性和伸缩性的家庭为单位完成发展性任务。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家庭围绕着家庭总体目标的变化发生了剧烈转型,以三代直系家庭为单位,开拓出"一家三制"的弹性家庭结构,年轻男性在城市务工,年轻女性在县城陪读,年老父母在农村务农。城市是生产中心,县城是发展中心,而乡村是保障中心,三者是有机互联,形成了具有整体目标导向的"发展型家庭秩序"。在城乡关系的硬约束下,农村家庭成员被分散于城乡各处,但彼此又保持着密切联系,在多空间中保持着完整的家庭结构与功能。在回应现代性压力和家庭发展压力时,农民家庭呈现出较强的能动性与自主性,共同服务于农民家庭的整体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2.
田孟 《兰州学刊》2023,(2):122-132
基于对全国多地的田野调研,李永萍的《老年人危机与家庭秩序:家庭转型中的资源、政治与伦理》一书以现代性进村作为背景,考察了农村家庭变迁与农村老年人危机之间的复杂关系,反映了家庭社会学研究在突破既有研究视角上的新动向和新气象。该书首先明确了农村老年人危机议题的理论诉求和学科归属,对当前主流的经济视角即老年人贫困问题、社会视角即老年人留守问题和价值视角即农村伦理性危机三大视角进行了批判,通过在个人与社会的二元框架之中引入家庭这一中间因素,为家庭社会学的介入提供了依据。接着,在唯实论家庭观的指导下,该书创造性地提出要将家庭社会学研究关注的核心议题从目前的家庭转型转移到家庭发展上去,研究家庭转型过程,考察转型家庭的性质和形态。家庭发展的目标推动着扩大化家庭再生产模式取代简单家庭再生产模式,成为转型家庭的基本特征,并在家庭资源的配置、家庭权力的运作和家庭价值的实现三个方面的巨变中体现出来。最后,该书揭示了农村老年人危机的出现与农村家庭发展及其所引发的巨变之间的密切关联,从而也呈现了农村老年人危机本身的复杂性,即在功能性家庭之中,老年人如何安身立命?  相似文献   

3.
耿传明  秦彬 《东岳论丛》2012,33(6):34-38
家庭本位的传统德性伦理文化与个人本位的“现代性”社会秩序格格不入,但前者能在现代社会存在必有其合法性依据,它经历了被压抑、文化突围到跨语境接受的过程,显示了德性伦理的个人选择性和民众文化心理的稳定性特点.“现代性”的理性主叉法则不足以完全取代传统的德性伦理,因此促进传统德性伦理的现代转型、重建就成为现代性文化建设中的题中应有之意.京剧《四郎探母》现代接受之路为我们提供了文化转型的很好范式.  相似文献   

4.
李永萍 《社会科学》2022,(1):94-107
在家庭现代化过程中,不同区域农民的家庭发展能力具有显著差异。家庭发展能力是家庭策略的产物,家庭、村庄和市场三者共同定义了农民家庭策略的基本结构。"半工半耕"的强度、代际合力的强度以及家庭目标的调控共同塑造了农民家庭策略的实践形态,导致农民家庭发展能力的分化。根据家庭发展能力的强弱,可以将农民家庭划分为生活型家庭、维持型家庭和发展型家庭三种理想形态。基于此,农村家庭政策需着眼于农民家庭形态差异,采取富有针对性的"分类治理"策略,这是激活家庭发展能力、回应农民家庭生活需要、实现家庭政策有效落地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5.
"慈孝"伦理特别是"孝"的伦理是中国传统家庭代际伦理的独特表现形式,它具有非常复杂的双重历史效应,其消极方面主要表现为:父子(代际)关系极端不平等;移孝作忠;老年本位和过去本位;局限于家庭领域即私域,而对社会公共领域少有涉及。其积极效应主要表现为:孝是文化代际传承的重要机制;体现了纵向的代际思维方式;具有社会稳定功能和睦家功能。  相似文献   

6.
"家庭出柜"不仅是同性恋者个人的"私事",也是重要的"家事"。家庭出柜的影响因素包括出柜主体的个体特征、前期铺垫、时机选择、宗教因素以及父母的文化认知和家庭期待等。家庭出柜迫使同性恋者陷于同性欲望与家庭伦理的冲突之中。一方面,由于受传统伦理本位的、以"孝"为核心的礼制之约束,家族主义取向下的同性恋子女认为自己不孝,愧对父母与家庭;另一方面,从儒家关系主义的角度来看,相互依存的、关系性的自我观是导致同性恋者与其父母之间产生代际文化冲突的另一根源。孝道、关系伦理、家族主义、文化偏见等这些要素共同导致家庭出柜成为两代人之间的两难困境。  相似文献   

7.
家庭是一个社会的细胞,又是一个道德的实体。不同家庭构建着不同的家庭道德实体。传统型的家庭形成了整体性、权威性、继承性的家庭道德。现代型的家庭产生了多元性、本位性、功利性、冲突性的家庭道德。正确地认识家庭结构与家庭道德,对于新形势下确立新的家庭形式和形成新的家庭道德起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现代性是理解当前农村代际关系演变的重要变量。通过对华北农村的田野调查发现:遭遇现代性的农民家庭面临着新一轮经济危机,表现为家庭再生产成本的提高和家庭发展目标的增添;为了应对经济危机并顺利推进家庭再生产,以家庭为基本单位、以代际合力为主要形式的人力动员模式成为农民家庭的优先选择;虽然代际合力有助于推进农民家庭再生产,但其建立于两代人“自我开发”的基础之上,传统的家庭和村社伦理为这种“自我开发”提供支撑。代际合力的提出不仅把家庭研究纳入到“微观—宏观”互动的视野中,而且在理论上突破了传统的“代际交换模式”,为理解当前农民家庭再生产和现代化转型提供了重要的概念工具。  相似文献   

9.
五千年中华文明积淀下来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在处理当代家庭问题中有重要价值,但伴随现代家庭结构的转变、家庭矛盾的凸显,我们需要结合新的时代特征对传统家庭伦理道德进行现代性的思考,这种思考主要基于一种将带有关怀特征的传统家庭伦理与正义伦理融合的家庭伦理构建新视角,为解决新的历史时期出现的家庭问题提供路径。  相似文献   

10.
李泉然 《社会科学》2024,(2):161-170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家庭拥有重要的福利功能。但随着社会流动的加速,农民工的家庭福利功能却呈现出了萎缩化、转移化和市场化的衰退趋势,需要国家社会政策的积极干预。通过引入一个社会政策介入家庭福利的理论框架,发现当前我国农民工社会政策的干预行动总体上属于隐性家庭主义福利模式。农民工家庭政策的重构应秉持显性家庭主义的福利理念,助力家庭福利功能的培育,提升家庭履行福利责任的能力,支持家庭、强化家庭在社会成员福利供给中的作用,而非盲目地替代和承接其家庭福利功能。  相似文献   

11.
论及家庭核心价值,源于现代家庭生活萎缩、家庭功能转换不良、家庭责任有失担当、家庭伦理道德突变和家庭文化生活缺失坐标。面对市场化、信息化及多元化叠加而致的社会大转型与家庭的新变化,认识现代家庭核心价值,既追问家庭核心价值因家庭关系"比翼连枝"、"血脉相缘"、"同居共财"的特征和家庭文化"共生为根"、"相依为命"等特质而真实存在,又辨识家庭核心价值在现代家庭生活中的独特地位,以增强家庭关系免疫自稳、家庭生活固本开新、家庭文化价值自觉与家庭伦理精神构建的集体意识。进而探究"孝道、关爱、民主、责任"对于现代家庭核心价值理念的涵养需要,以确立家庭核心价值的重建方向,挺立现代家庭的价值底气,激活家庭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2.
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深化和社会转型的深入推进,带来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传统的个人、家庭以及社会的相对稳定关系由此受到巨大冲击,继而引发了当代中国家庭在结构、功能、伦理等方面的重大变化.社会的巨大变迁带来了家庭的变迁,家庭的变迁引起了家庭结构的巨大变动,而家庭结构的巨大变动,不可避免地使得家庭功能发生了弱化.家庭功能的弱化让传统家庭伦理观念的约束力日益减弱,导致现代家庭伦理陷入困境.探寻现代家庭伦理观念陷入困境的背景,构建维系家庭稳定、社会和谐的新的现代家庭伦理观念,使之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张一晗 《天府新论》2021,(6):115-124
在农村,“搭伴养老”现象呈现普遍化趋势。在搭伴过程中,通过形式保障、隐性契约、资源交换、策略表达等方式,双方老人突破了原有的子代赡养模式,实现了自养。习惯上一般将“搭伴养老”视为老年男女自主选择的表现,但事实上,农村“搭伴养老”是在家庭转型背景下,老人为了实现家庭扩大化的生产目标进行的养老牺牲。家庭形态的改变、家庭积累的极化、家庭伦理的偏移共同挤压了老人接受子代赡养的空间,在反哺失效的情况下,老人只能被迫开展自养实践。“搭伴养老”的内核是家庭伦理的弱化,一旦形成惯例,农村老人将遭受更为残酷的剥削及挤压。  相似文献   

14.
传统家庭与中华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望衡 《中州学刊》2003,(1):106-110
本文认为 ,中国社会以家庭为本位 ,封建社会的国家是家庭的扩大。中国的意识形态包括政治、伦理、美学无不受家庭文化的深刻影响。中国的家庭文化对中国现代化进程有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家庭代际关系的现代转型改变了情感伦理化的依附性表达路径,赋予情感以自主的实践空间。情感实践兼有理性面向和伦理底色。结合鄂西的田野调查经验,文章建构了代际互动中的情感分流路径,揭示了以制造边界为核心的情感调适逻辑。情感分流主要包含三个维度:一是伦理轨道中代际互动过程的分化,基于“父子之别”构造了生活本位的情感实践路径;二是在伦理轨道之外激活情感轨道,基于“嫁娶之别”构造了以资源流动为媒介的情感实践路径;三是面对代际互动的双轨格局,子代家庭基于“夫妻之别”构造了灵活的场景转换机制,维系了双轨格局的均衡稳定。“制造边界”的目标不是伦理的封存,而是理顺理性、情感和伦理的关系,进而在底线伦理之基础上拓展代际互动空间,塑造灵活、自由且富有弹性的代际关系。伦理、理性在融入情感实践的过程中赋予转型期家庭制度以开放性和包容性,展现了农民家庭秩序重建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6.
论我国当代家庭伦理的目标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家庭的结构与功能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种变化使得传统家庭伦理不再适用于当代家庭的发展状况,因此,建立和完善当代家庭伦理的目标模式就成为当务之急。当代家庭伦理的目标模式在内涵上体现为以人为本、注重个人心灵体验与修养。在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未来的变化趋势中,修身养性、家道和顺以及社会情怀将成为这一目标模式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7.
当前中国农村家庭伦理存在许多问题.农村新型家庭伦理的重建面临着思维定势、经济基础不统一以及价值观混乱等困境.需要遵循“原源之辨”的伦理演进一般规律,在现实之“原”的基础上,重新阐释儒家家庭伦理中的基本观念和积极成分,使之具备现代形态和解释力并成为农村新型家庭伦理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8.
从生命历程视角探讨家庭生命历程事件的代际支持,有助于深入理解不断变化的时空背景下家庭代际关系的当代意义。基于解释性时序混合设计的研究发现,生命历程事件的代际支持呈现出两条主要的实现路径:一是基于家庭形态改变的代际支持调整,二是基于需求引致的代际支持变化。生命历程事件的代际支持既非纯粹基于家庭主义导向的利益权衡,也不完全是家庭规范约束的结果,共同的价值体系和紧密的情感联结促使家庭成员对代际支持达成一致性理解,使代际关系伦理在家庭生活中被制度化并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家庭秩序。这种相对稳定的家庭秩序对于老龄化不断加剧的中国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田野工作所获得的材料和体验基础上,认为南村婚姻支付实践正经历从婚姻偿付到婚姻资助的变迁过程,婚姻支付流向由婚姻偿付时期从婆家流向娘家变更为婚姻资助时期从婆家娘家共同流向新婚夫妇家庭,呈现出子辈权利意识兴起的农村家庭代际关系,农村社会经历从家庭本位到个体本位的结构转型。  相似文献   

20.
在残疾人所获得的全部生活条件中,家庭扶助和社会保障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位置。统计分析的结果显示,在资金支持方面,社会保障对家庭扶助形成了一定的替代效应,但并不完全;在服务护理方面,家庭扶助仍发挥着主导作用。家庭扶助功能的强大缓解了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的压力,但由于社会的急剧转型和家庭结构的变迁,使家庭的赡老育幼功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呈现出加速弱化的趋势,社会保障的健全过程必须与家庭功能的削弱过程有效衔接,才能使残疾人群体的生活得到切实保障,消除其对社会经济发展所构成的潜在威胁。因此,需要在重视家庭保障功能的同时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使其更好地发挥在资金支持和服务护理方面的作用,实现社会保障健全过程与家庭功能削弱过程的平稳过渡,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