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庞丽娟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4):106-108
分析了推销员威利·洛曼自杀的原因,表面上,威利死于年老体衰所造成的精神恍惚,死于被老板解雇、儿子失败所带来的精神打击。实质上,社会因素对威利的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为了出人头地而不择手段、残酷竞争的社会规则既造成威利身上的诸多弱点,又扼杀了威利身上所继承的早期美国人的优秀品质。 相似文献
2.
庞丽娟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分析了推销员威利·洛曼自杀的原因,表面上,威利死于年老体衰所造成的精神恍惚,死于被老板解雇、儿子失败所带来的精神打击。实质上,社会因素对威利的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为了出人头地而不择手段、残酷竞争的社会规则既造成威利身上的诸多弱点,又扼杀了威利身上所继承的早期美国人的优秀品质。 相似文献
3.
<推销员之死>的主人公是一个普通的旅行推销员而并非一个卓越的人物,<推销员之死>主要涉及的是美国中产阶级家庭内部的问题,所以本剧是一个关于普通人和普通家庭的现代悲剧. 相似文献
4.
杭花平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4)
《推销员之死》(Death of a Salesman,1949)是美国著名剧作家阿瑟·米勒(Arthur Miller,1915~2005)的代表作品,也是美国戏剧史上最具影响的剧本之一.米勒通过表现主义、象征主义、意识流等文学创作手法,结合灯光、音乐等舞台手段,将过去与现在、虚幻与现实有机结合,凸显了一个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冲突及其在社会生活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作品触及了美国民众的价值观以及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5.
刘慧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2(3):73-75,79
《推销员之死》是美国现代戏剧乃至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作品。一直以来,评论文章都集中于探讨该剧主题、表现手法以及它是否正真意义上的悲剧等,而很少涉及剧本的结构和技巧。本文从其节奏入手,通过分析该剧的人物塑造,进而指出,情节推进的节奏与威利.洛曼在现实和回忆之间节奏性的转换以至最后一步步堕入自己的幻想的吻合,在技巧上深化了主人公在现实社会中无能为力,直至最后梦想破灭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6.
胡蓉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3):161-162
《推销员之死》一剧不仅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而且展示出其深刻的社会价值。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对剧中人物的描写十分准确、生动,同时又充分使用了抽象的比喻和象征手法,通过对主人公威利.洛曼这一象征形象的深化和扩展,展现了人物的内心、缺损的性格以及虚幻的梦境,强烈烘托出了作品的主题意义,为"美国梦"唱出一曲深沉的悲歌。 相似文献
7.
任静明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25-26
《推销员之死》一剧通过主人公威利·洛曼一生追逐“美国梦”的实现到幻想的破灭,直至自杀的悲剧一生的精神分析和剧本结构的分析,充分展示出“美国梦”这一神话的幻灭。本剧在表现手法上独具匠心,充分利用了戏剧舞台的效果,通过交织融合现实与回忆、真实与幻想以及过去一系列生活场景的闪回这一意识流的表现方武,折射出主人公的命运悲剧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家庭关系的悲剧,更是美国社会的悲剧。 相似文献
8.
张玉红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8(2):64-68
从阿瑟·密勒对《推销员之死》中女主人公琳达这个角色的文化身份的处理入手,分别对男权语境中的女性叙述,强权语境下的弱势者叙述和生存困境中的底层生存叙述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琳达在《推销员之死》中的生存困境,以及其命运悲剧的社会内涵。进而,充分理解剧作家对琳达这一人物形象进行的类似“不作为”的处理正是琳达这一人物叙事功能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孙汉云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2,18(1):81-83
本文围绕《推销员之死》中主要人物洛曼之死 ,剖析了美国梦对他的种种影响 ,指出洛曼是为美国梦所累 ,他走向失败的过程正是他的美国梦逐步破灭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推销员之死》与传统悲剧之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祥和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5(3):73-75
阿瑟·密勒创作的悲剧《推销员之死》与传统的悲剧在题材、主人公、和语体方面截然不同 ,但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尽管存在这些差异 ,《推销员之死》在主题、戏剧结构、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等方面继承了古典悲剧的传统。通过对《推销员之死》与传统悲剧在上述几方面的比较 ,可以探讨其成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卢懿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推销员之死》被许多人解读成美国梦的破灭,或被解读成犹太性的异化,还有人认为《推销员之死》是反映小人物的悲剧人生。但无论从任何方面解读,《推销员之死》带给人的震撼是共同的,它那悲剧史诗般的地位,证明了它在美国现代戏剧和现代社会学上无可替代的作用。《推销员之死》的成功是悲剧的极大成功,其悲剧效果的浓郁是几个方面共同推进的。文章从隐喻、美国梦时代、人性等三个方面来探寻《推销员之死》强烈悲剧效果的缘由。 相似文献
12.
卢懿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1):155-157
《推销员之死》被许多人解读成美国梦的破灭,或被解读成犹太性的异化,还有人认为《推销员之死》是反映小人物的悲剧人生。但无论从任何方面解读,《推销员之死》带给人的震撼是共同的,它那悲剧史诗般的地位,证明了它在美国现代戏剧和现代社会学上无可替代的作用。《推销员之死》的成功是悲剧的极大成功,其悲剧效果的浓郁是几个方面共同推进的。文章从隐喻、美国梦时代、人性等三个方面来探寻《推销员之死》强烈悲剧效果的缘由。 相似文献
13.
试图从创伤理论特别是女性创伤的视角出发,深入地剖析了戏剧《推销员之死》中女主人公琳达的悲惨遭遇,探讨威利的自杀以及家庭的四分五裂对琳达所造成的无法弥补的创伤,以及琳达在遭遇到如此大的创伤之后的应激障碍,探究作家在作品中对人类生存意识等问题的思考,展现该剧的艺术魅力以及阿瑟.米勒在美国戏剧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4.
张洪莲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3):302-304
从元语用意识(metapragmatic awareness)的角度结合话语关联理论,对戏剧《推销员之死》中的话语标记语进行分析,揭示了话语标记语与语言使用者的元语用意识之间的关系,总结了话语标记语的四种主要元语用功能即缓和面子威胁的功能、强调或突出命题的功能、标示对命题态度的功能以及连贯和开启话题的功能。此类研究有助于人们更科学地理解和生成话语。 相似文献
15.
王丽云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7(1)
人类的精神创造和物质创造总是体现着人的尺度和目的.文学创造是一种精神创造,于是,“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成为文学创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了.古往今来的一切伟大作品也无不是以“人文关怀”为主题.阿瑟·米勒的成功之处在于他能够将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在一战后的美国现实这一大舞台上交汇,让后人深刻理解了那一特定时代里,人们的意识形态和生存状况. 相似文献
16.
黄鸣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129-131
《推销员之死》是美国著名剧作家阿瑟·米勒的代表作。该剧从文化的视角反映了以威利为代表的犹太文化与美国主流文化之间的对立与冲突。威利所代表的犹太文化在价值观和家庭观等方面与主流文化构成的矛盾,导致了主人公以自杀来维护和实践其文化观念这一悲剧结果。 相似文献
17.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83-86
尤多拉·韦尔蒂的处女作《一个旅行推销员之死》描写了剧烈时代变革背景下美国南方社会普通人的生活形态和精神风貌。借助于空间叙事理论,从物理空间、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三个角度探讨该小说的空间特征,通过这三重空间的并置与对比,呈现了南方社会畸零人无根、迷茫和孤独的现状。 相似文献
18.
LV Dai-zhen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2008,(1)
推销员之死是由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完成的一部伟大的悲剧。它讲述的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推销员由于自己的梦想失败而最终走向自我毁灭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威利.洛曼的悲剧命运主要来源于以下几方面:他自身性格上的缺陷;美国梦的受害者;一位不称职的父亲。威利.洛曼的悲剧命运主要是社会造成的。他的死是对社会的一种挑战。 相似文献
19.
郭妮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3):379-381
运用存在主义哲学观点分析《推销员之死》中主人公威利面临的生存困境,可以揭示他如何实现选择的自由。从存在主义哲学视角看,威利的自杀是其个人悲剧,但却给现代人以启示,具有普遍意义:尽管现代人面临生存困境,人仍有选择的自由,人依旧可以通过选择赋予生活以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20.
武明光 《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9,10(5)
关于戏剧翻译,尤其是以演出为目的的戏剧翻译的研究一直很少.主要原因在于戏剧文本的双重性,一是可以被视作是一部文学作品,二是可以作为舞台演出的一重要部分.本文从<推销员之死>两中译本为个案作为研究,对戏剧语言翻译从多角度作出探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