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方现代化是资本逻辑主导下资本主义全球扩张的必然结果。中国立足本国实际,通过驾驭资本逻辑走出了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当前,市场经济是世界市场的通行制度,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呈现“中心-半边缘-边缘”的结构,国际经济秩序和规则基本上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制定。面对资本的二重性,中国进行了一系列驾驭资本逻辑的实践探索,如,建立理性和法治化的市场经济规范,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建设高质量社会保障体系等。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坚持和平发展等方面,进行了超越资本逻辑的创新性探索。  相似文献   

2.
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论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和本质要求,有力地回击了西方式现代化的“依附论”和“历史终结论”。具体而言,在理论层面,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式现代化的超越表现在三个向度:现象发生学向度力图重思从“西方式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的转变;历史发生学向度旨在呈现从西方“全球殖民”到中国“全球治理”的世界图景;系统发生学向度重在超越资本主义“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范式,在马克思主义“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理论进路中,思考中国式现代化各个要素的内在联系。在实践层面,中国式现代化突破资本主义局部现代化困境、资本主义贫富两极分化问题、资本主义物质与精神发展不平衡问题、资本主义生态破坏危机、资本主义侵略剥削路径,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当今世界是全球化的世界,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成就为世界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方案。基于此,我们要以数字经济为现实驱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示范性方案;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全局统筹,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治理样本;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布局,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全新开放路径。  相似文献   

3.
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德治建设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渊源。但治理理念的创新和社会转型的张力使得传统德治遭遇现代挑战,这对新时代德治建设提出新要求。一方面,要求革新传统德治,依托法治、平等、自由的现代价值观,推动个体不仅要做一个好公民,还要成为有新时代治理能力的主体;另一方面,要求社会不同主体在平等参与的前提下广泛深度互动,打造上下一体联动的居民自治共治的新型治理模式。此外,新时代德治在理论上同国家治理体系深度契合,推动其融入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充分合理性和必要性。因此,深化新时代德治建设实践路径,在个体层面要以社区文化空间建构为抓手,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在社区层面要以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为依托,促进党建引领与社区道德教育相结合;在社会层面要以城镇德育文明空间为载体,融合新时代德治建设与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系统发展。  相似文献   

4.
姬超 《人文杂志》2023,(4):11-21
中国式现代化取得了历史性胜利,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在理论中尚没有取得应有的关注和地位。西方的现代化理论实际上是“以资本为中心”,国家服务的是资本利益而不是人民利益,因此不能很好地解释中国现代化,也无益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由于中国“社会嵌入在国家之中”的历史事实,推动现代化成为国家的内在责任,国家伴随着现代化而成长。基于国家成长角度的中国式现代化研究表明,国家作用至关重要,但是在现代化的不同阶段,国家作用具有差异性。在“站起来”阶段,国家对经济和社会进行强制性整合,为现代化的启动奠定基础;在“富起来”阶段,国家着力增强经济和社会主体力量,释放现代化建设的活力和创造力;在“强起来”阶段,国家为经济和社会提供基础性框架,创造发展新动能和新平台,推进可持续的现代化。中国超越了“以资本为中心”的西方现代化模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出了一条“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道路,为人类文明贡献了新成果、新形态,也为世界各国提供了新的参考或镜鉴。  相似文献   

5.
中国式现代化既具有各国现代化的特征,又具有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对西方现代性的三重超越:理论上,西方现代性以理性哲学为主导,但它最终走向工具理性并受制于资本逻辑,而中国式现代化则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超越了工具理性和资本逻辑;实践上,西方现代性的政治实践所推崇的民主是一种形式民主,其经济实践所坚持的自由市场经济无法克服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其文化实践倡导的普世文化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渗透,而中国式现代化以政治上的全过程人民民主、经济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文化上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实践维度上实现了对西方现代性的超越;价值上,西方现代性所追求的普世价值最终带来的是世界和平秩序的破坏,而中国式现代化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由此在价值维度上超越了西方现代性。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的多次讲话和党中央的多份文件,建立了“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之间的联系。相关表述留给学界一项重要的理论任务,即挖掘、剖析,并解释这种联系。这项经验性的解释任务从学理上要求将中国式现代化纳入世界历史纵横交叉的时空坐标中进行系统性的综合考察。作为一种历时性与共时性相统一的双重运动,中国式现代化能否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或能否确证已然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存在两大指标性参照对象:纵向历时态维度上作为本体的中国古代文明和横向共时态维度上作为他者的西方现代文明。中国式现代化对中国古代文明的超越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某种显在的自明性,现代中国对传统中国的超越已然内涵于中国现代化的转型追索之中。  相似文献   

7.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理论论断,也向教育研究领域提出了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重大理论课题。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自身的独特内涵:一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思想和方法论引领教育高质量发展;二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培养有理想有担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三是坚持人民至上,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人类文明成果,以高质量发展为内在要求,以创新驱动为不竭动力,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实践逻辑在于:顶层设计和实践探索结合;在守正基础上创新;把握问题导向和探寻解决方法并重;效率与公平兼顾;活力与秩序统一;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并举。  相似文献   

8.
9.
中国式现代化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自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为遏制社会主义的发展和控制新独立的发展中国家,构建了一套以西方为中心的现代化理论范式,长期垄断世界现代化理论的话语权,干预和控制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其本质是一种意识形态和思想殖民,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提出,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现代化实践的理论升华,具有与西方现代化理论截然不同的思想内涵和精神特质,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树立了典范,提供了全新选择,为世界现代化理论的创新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0.
王楠 《南方论刊》2023,(4):25-27
西方一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随着18世纪工业革命的开始,也率先走上了现代化之路,并逐步形成了系统的现代化理论。这也造成了西方一些人在认识上的偏差,认为只有仿效他们的做法进行的现代化才能算是真正的现代化。因此,党在二十大报告中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进行全面阐述就显得十分及时且非常重要了,这不仅能够打破长期以来,西方对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垄断,向世人表明世界上并不是只有西方现代化这一种模式。而且也能够更好地凝聚国内的共识,为今后如何做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1.
韩庆祥 《中国社会科学》2023,(7):100-114+206
以大历史观,深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逻辑及其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建构,厘清“西方中心论”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构逻辑。西方国家在西方文明演进中内生出帝国文明,建构起“西方中心论”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蕴含使帝国文明异化为野蛮的基因。“西方中心论”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是沿着“历史道路”“文明解释”“民族优越”“人性辩护”“社会论证”“理性标准”“开化使命”“美丽神话”“哲学基础”的逻辑建构起来的。中国式现代化开创出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三者在生成逻辑上是逐步演进关系,在理论逻辑上是彼此理解关系。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对中国实现现代化具有决定意义,它一改过去中国对西方现代化潮流冲击的被动回应为主动应对,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掌握了历史主动。  相似文献   

12.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维度和重要内容。立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与世界现代化新态势,依循“因时而进、因事而化、因势而为”的逻辑进路,在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深度耦合中治理问题和挑战得以妥善解决和应对,中国式现代化也得以推进拓展并形成科学严密、特色鲜明的系统特征。具体表现为,党和人民在历史和现实的有机统一中,标定中国国家治理发展新方向,明确治理制度体系建立健全新要求,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根基;在目标引导与问题导向的辩证统一中,破解全领域治理难题,提升国家治理整体效能,增强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动力;在本土化与国际化的一体发展中,全面打造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优越性,凸显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贡献人类文明进步的中国智慧。中国式现代化彰显出自身的科学性、自主性、创新性、系统性,展现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图景,为后发国家摆脱现代化困境提供了新的启示借鉴。  相似文献   

13.
中国式现代化对高等教育现代化提出了新要求,高校意识形态治理现代化是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是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及发展逻辑三重逻辑共同发展的统一体。从理论逻辑看,高校意识形态治理现代化是守正创新的时代选择,是社会主义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发展的新样态,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内在逻辑;从实践逻辑看,高校意识形态治理现代化是适应新阵地的必然要求,是应对新形势的必然选择,是建构高校话语体系的必然逻辑;从发展逻辑看,高校意识形态治理现代化是意识形态演进规律的内在遵循,是遵循立德树人成效标准的应有之义,是适应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时代选择,这三重逻辑维度阐释了新形势下实现高校意识形态治理现代化的基本向度。目前,部分高校面临着对意识形态治理领域的态势和规律把握不精准、意识形态治理体制机制运行不顺畅、意识形态话语感染力不强等现实挑战。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高校可通过不断加深意识形态发展态势及规律的研究和把握、不断加快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意识形态治理现代化体系的建构、不断提升意识形态治理能力和话语传播力,不断完善意识形态宣传教育阵地建设、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构建等路...  相似文献   

14.
高正星 《南方论刊》2023,(3):18-20+71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遵循了世界现代化进程的一般规律,又具有鲜明的原创性,完成了对西方现代性逻辑的超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了从被动型现代化向主动型现代化、从压迫劳动人民向以人民为中心、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转变。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顺应世界历史前进的方向,拓宽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文明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形态,具有深远的世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区域实践的先行先试既是大国现代化建设一般规律的现实反映,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前进的必然途径。中国式现代化区域实践的先行先试,不仅兼具“政策试点”所固有的理论内涵与其特殊的功能特征,而且遵循现代化时空演进的历史规律,并体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阶段性特征。新时代苏南现代化建设实践是中国式现代化区域实践先行先试的一次有益探索,其示范效应主要体现为通过设立指标体系和制定赋能清单来引领发展方向、明确发展重点、探索发展路径,从而以制度创新和典型案例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开创新模式、打造新样板。新发展阶段,应通过时间维度的修正现代化指标体系、空间维度的加强现代化示范载体建设、制度维度的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集成,充分发挥中国式现代化区域实践的示范效应,从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局部现代化、基本现代化向全面现代化的顺利迈进。  相似文献   

16.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生发于中国独特的国情,统一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汇入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内蕴着系统且清晰的逻辑结构和价值意蕴。具言之,在领导力量方面,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全面推进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百年接续奋斗;在方向引领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前进方向;在发展方式方面,“五位一体”协调推进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在世界意义方面,中国式现代化主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对于世界文明发展意义重大。新时代新征程,需要深刻领会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将之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为奋力实现强国建设的宏伟目标提供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7.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出场不纯粹地预设建设社会主义理想社会的价值起点,源于打造21世纪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现实需要,在时空和理论上承继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历史全历程和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的系统性观点。基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现实的跃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切换,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周延至多议题设置、多学科驱动和多主体参与的跨域逻辑,形成关乎中国式现代化旨趣维度的价值性和实践维度的布局性层累的完整链条。  相似文献   

18.
西方现代化方式有其特有的存在方式和历史条件,其所构建的是一种资本主义占主导的现代世界体系。在这一体系中,发展中国家处于依附地位,面临发展的困境、现代化的陷阱,难以通过复制资本主义现代化的道路实现现代化。中国方案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形成的理论与经验总结,超越了西方经典现代化理论、超越了新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超越了"中等收入陷阱"理论,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既保持独立又快速发展的全新选择。  相似文献   

19.
20.
中国式现代化探索经历了革命时期的创榛辟莽、建设时期的早期探索、改革时期的开创发展与新时代的创新突破四个阶段。要从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视角,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共性与特色,其所具有的各国现代化共同特征包括工业化、科学化、市场化、城市化与全人类共同价值等,同时又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五个方面特色。要从整体与部分关系视角,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与“分”,包括总括性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或简称“中国道路”与分领域的具体路径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布局与具体部署;中国式现代化的全域推进与区域协调,等等。要从知行关系角度,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进行探索取得的重大成就,是实践探索与理论探索、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