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以实现“人类解放”为旨归,对以资本勾连起来的现代性和资本主义进行武器性批判。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现代性进行“哲学人类学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和社会政治学批判”,揭示出资本主义现代性中的人是“现实的人”、“异化的人”,发现隐藏在资本主义现代性中的特洛伊马一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同时,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实践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成为“科学”。为建立社会主义现代性,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自由的人”提供了有原则高度的批判力量。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用哲学批判了当时的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青年马克思利用把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进行“交叉重建”的方法确立了批判的哲学基础:实践的、辩证的哲学人本学。以这一哲学作为批判和解剖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利器”,马克思发现和揭示了古典经济学的充当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立场,找到了批判的入口:批判古典经济学的无批判的前提—具体的经济学范畴。在对政治经济学范畴展开剖析的基础上,马克思实际上开始了对作为古典经济学反映和研究的“实体”———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从而为以后经济和哲学研究作了一次重要的尽管不成功的思想整理  相似文献   

3.
高天驹 《江汉论坛》2022,(12):56-62
“市民社会”是西方文明史中的重要概念。与以往不同,福柯从生命政治学的视角开辟了一个理解“市民社会”的新方向。在新自由主义框架下,福柯通过对“市民社会”概念进行历史性追溯,考量了“市民社会”的内在构成和主体成员,并勾勒出两种过渡:一是市民社会的支点的倾斜(从公正化市场到真言化市场),二是市民社会中成员特征的转变(从经验主体到homoconomicus即经济人)。以此为基础,“市民社会”的形成过程即生命政治治理术的发展过程,其本质是“新自由主义治理术之新型场域”。以“治理术”为视角,福柯提供了审视“市民社会”概念的新维度,赋予其不同于政治、经济、文化的生命政治学意蕴。质言之,福柯语境中的市民社会仍然以马克思所剖析的资本增殖逻辑为主导原则,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这种原则逐渐以生命政治的新形态呈现,属于资本逻辑在当代的自我更新和延续。福柯的分析为我们从生命政治学层面开创“市民社会”研究新向度,激活和重思既有市民社会理论提供了重要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社会历史批判,是通过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而形成的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对政治经济学批判这一基本性质的理解必须超越传统的学科门类的划分,从马克思的“总问题”入手,形成对马克思思想的总体性理解,真正阐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与一般形而上学批判的关系,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政治经济学批判在马克思思想形成中的基础性地位,并为理解整个马克思思想体系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一个焦点问题.近年来随着国内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中的哲学研究的推进,这个在思想史上曾经引发广泛争论的问题也愈发凸显出自身的理论意义.回到马克思恩格斯的原初文本和思想史语境中可以发现,唯物辩证法的批判对象是黑格尔概念辩证法和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其形成过程经历了从马克思早期借助于费尔巴哈“主谓颠倒”黑格尔,到坚持实证的历史科学拒斥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再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分析中“头足倒立”重新发现辩证法的过程.从理论逻辑上看,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是一种“双重颠倒”,唯物主义是前提,对以“观念的东西”呈现的本身倒立着的“物质的东西”的批判是根本.在正确理解唯物辨证法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唯物主义原则,更不能抹杀辩证法的科学方法论价值.  相似文献   

6.
刘琳 《晋阳学刊》2009,(2):36-39
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对古典“经济人”思想的批判,是马克思在科学唯物史观的视野中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家的经济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不仅批判了古典“经济人”思想的抽象性质,而且批判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家从抽象的“经济人”思想出发来“对一种他不知道历史来源的经济关系的起源作历史哲学的说明”(指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辩护论思想,并由此出发展开了对现代资产阶级社会伦理价值观的深刻批判。  相似文献   

7.
薛睿 《天府新论》2019,(4):12-18
意识形态批判理论贯穿马克思思想始终。在政治经济学批判时期,马克思虽然没有直接使用“意识形态”概念展开理论批判,但却借助“拜物教”概念在理论逻辑、批判方法和伦理批判三个维度纵深发展了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具体而言,在理论逻辑上,马克思立足于“资本逻辑”,发现物与物交换的表面合理性实际上掩盖了人对人、物对人支配的不合理性,并由此深入到对资本主义社会内在运行机制的分析;在分析方法上,马克思具体深入到对生产关系诸环节及其运行机制的考察,把握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规律及基本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结论;在伦理批判上,马克思揭穿了“辩护经济学”的依附性和虚伪性,找到了人们在主观维度上对资本主义生产机制认同产生的外在条件。可以说,正是借助于拜物教批判,马克思揭示了意识形态遮蔽性与操控性产生的经济根源,解开了意识形态的身世之谜。  相似文献   

8.
自由主义治理术是福柯对现代政治的最后诊断。根据福柯的研究,规训社会从19世纪起逐渐转换为治理的社会,自由主义治理术的核心在于保证事物自由流通以及繁育生命,然而,这种权力配置却被福柯形容为“恶魔般”的。想要理解福柯的这一论断,就需要探查治理术运转的核心机制——安全配置。安全配置一方面维持治理术的正常运转,另一方面则常常通过警察行为和种族主义等范式超越法律行使权力。也正是在安全配置的层面上,福柯展开了其对自由主义的批判。  相似文献   

9.
郗戈 《学术月刊》2012,(8):48-54
传统教科书模式系统地遮蔽了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与资本批判、历史唯物主义建构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统一性,因而也就肢解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要超越这种片面的解释模式,亟需阐明哲学革命与资本批判的统一性,并重新理解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历史、逻辑与实质等根本性问题。从历史视角看,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核心内容是资本主义社会批判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问题意识不断生成、历史唯物主义与政治经济学相统一的科学方法不断成熟的过程。从逻辑视角看,马克思哲学革命内含新唯物主义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和资本主义批判三个理论层面,三者彼此交织,结合为一个理论整体。由此,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质就是"哲学—政治经济学"总体性革命,其核心在于哲学革命与资本批判、历史唯物主义建构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统一。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根本意旨并不在于建立某种包罗万象的思辨哲学体系,而是在于开启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批判与内在超越的历史路径。  相似文献   

10.
1937年,霍克海默发表《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一文,倡导将哲学与社会理论相结合,以及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之后,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著述就被称为"批判理论"(Critical Theory)。马克思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中心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经过卢卡奇等人的中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法兰克福学派以物化批判、实证主义批判、语言批判与美学批判为代表的批判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哲学也是一种经济哲学。原生态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包括一个相对独立而完整的经济哲学传统,发掘和阐扬这个经济哲学传统有着不容忽视的学术价值。马克思经济哲学的中心视域是政治经济学批判。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与市民社会的现实运动联系在一起,市民社会批判完全可以通过批判古典政治经济学来实现,此乃马克思经济哲学传统的核心要义。马克思把政治经济学批判作为解开现代社会秘密的一把钥匙,这既是马克思的哲学与其他一切哲学相比所表现出来的异质性,又是马克思的哲学在今天依然具有生命力的秘密。回归马克思的经济哲学传统,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不仅是回归原生态马克思主义的需要,而且可以成为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价值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在20世纪70年代末的法兰西学院系列讲座中,福柯从谱系学方法出发,以"治理范式"作为研究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框架。从治理的视角观之,自由主义与新自由主义是特殊的治理技艺,是治理实践建构的结果。通过治理范式的方法论透视,福柯一方面揭示资本主义及其市场经济的"自然主义"意识形态假象,另一方面强调治理实践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能动的建构意义:自由主义与新自由主义不是历史宏观规律或经济必然规律机械决定的结果,而是通过治理实践建构并实现出来的社会现实,这为我们理解马克思的社会历史理论提供了新的可能视角。同时,福柯对社会主义治理术的探讨也为我们探索社会主义的治理实践提供了有益的思想启示。  相似文献   

13.
“激进民主政治”是后马克思主义者拉克劳、墨菲立足“后革命时代”背景,试图重新激活马克思的政治理念.对此需要做一种方法论“前提批判”,立足于后现代政治哲学的语境,可见在哲学基础上,他们承接了后现代政治哲学的“主体消解”的观念、“本质主义批判”、倡导一种“对抗”的政治哲学;在政治向度上,他们以一种观念的抽象物为理念前提、将“政治”置于哲学的基础之上、陷入了普遍主义的理论困境.且由于其远离了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而使得激进民主与政治自由主义之间必然发生着一定的关联,在这种层面上,历史唯物主义与自由主义以及激进民主政治有着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作为批判形态的马克思法哲学理论 ,其目的不是要抽象地批判和否定现代法权 ,而是要彻底颠覆近代法的形而上学基础 ,以揭示现代法权的本质和历史。“感性的活动”或“实践”原则基础上的社会存在理论是马克思法哲学批判的主要根据。马克思的法哲学批判理论划清了两条界限 ,从而对现代法权保持了一种辩证的理解。马克思的法哲学批判理论仍然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和法治建设的重要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5.
赵敦华 《江淮论坛》2010,(2):5-13,F0002
彻底的批判精神是马克思哲学的精神动力。马克思把宗教批判归结为对尘世、法和政治的批判。在政治批判中,把国家归结为民主制,政治是现实的人的政治,要实现人的自由。彻底的批判精神以哲学为武器,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华,未来哲学是世界的哲学,世界也是哲学的世界。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最终要实现对劳动异化的消除。马克思的批判哲学在当今仍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张晓 《晋阳学刊》2022,(4):77-83
《哥达纲领批判》中包含了马克思完整的经济和政治批判逻辑,这些逻辑在之前马克思的文本中就已经初步展现出来。面对拉萨尔主义在德国左派阵营中的泛滥,马克思在该作品中以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从平等自由观和国家理论出发,建构了完整的逻辑,尖锐批判了拉萨尔主义的改良主义错误,强调要彻底同资本主义政治话语划分界限,体现出正确的无产阶级唯物史观和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方法论,明确了真正的社会主义运动目标,对世界社会主义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以其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独特视角切入时间论题,从而与旧唯物论、古典唯心论、国民经济学、现代生命哲学和生存论等各种时间理论区别开来.从“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这一总的时间观出发,马克思全面分析了前现代社会、现代社会和未来理想社会中人的三种发展状态——也即时间的特质,特别是现代社会时间的全面异化问题.马克思的时间理论不仅是认识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思想武器,同时对于促进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和社会转型期加快移风易俗、维护劳动者权益、节制消费主义等等从而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从表面上看来,《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学著作,然而,在实质上却隐含、表征着马克思的政治及哲学立场和视域。在《手稿》中,马克思从社会个人出发,即从现实的社会生产关系或经济关系出发,将政治哲学批判寓于政治经济学分析之中,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表面上的自由与平等,批判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作为一种剥削制度的不正义性。《手稿》中体现出来的批判正义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批判新自由主义思潮,回应形形色色的马克思主义思潮的颠覆与重构,以及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当西方生命政治学理论以一个"显性"的学术话语体系活跃于中国学界的时候,重述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命政治思想传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生命政治学对话的需要。生命政治批判在马克思那里并非源头失语,在资本主义大工业迅速发展的历史场域中,马克思(包括恩格斯)关注更多的是对资本逻辑的经典现代性批判,生命政治批判只是作为一条"隐性逻辑",隐含并服从于政治经济学-历史批判这一主基调而已。马克思的生命政治批判思想与西方生命政治学最大的差别,就在于他始终将生命政治批判奠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并服从于对资本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此外,马克思生命政治批判不仅阐述了批判意义上的生命政治,也明示了建构意义上的生命政治,更提出了生命解放的历史辩证法,是批判与建构的辩证视域。  相似文献   

20.
周可 《江汉论坛》2013,(1):69-73
唯物史观的确立过程同时也是马克思批判古典政治经济学、形成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的过程。随着唯物史观的确立,马克思批判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哲学基础、功利主义前提和法权观念,阐明了新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对立与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揭露了功利主义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意识形态特征,形成了从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历史运动出发考察资产阶级社会关系及其所有权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