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剧烈变动的时代、中西方思潮的交汇、自信自负的个性催生了一批五四学人的“超人意识”,成为现代中国的人文奇观。五四学人的超人意识主要表现为自我膨胀的主体意志、希圣希贤的人生追求,以及济世救民的社会意识。他们或以继承道统为己任,为中华民族寻找精神的依归,或欲以事功为万世开太平,亦或将两者兼而有之。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现代爱情诗生命轨迹的描述,论述了现代爱情诗是在展示情爱意蕴时,多元缤纷抒情个性与直挚自然整体风格的统一;是多重因素的合力,为现代爱情诗打上了浓厚的感伤烙印;是或陷、或显、或浓或淡的民族色彩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现代作家的主体地位得以确立,其标志是生命意识的觉醒和理性精神的张扬.生命意识的觉醒,使现代作家更加注重个人的情感表达和个性解放,提倡“人的文学”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出现了富有现代生命意识的五四新人形象;理性精神的张扬,使现代作家肩负起启蒙与救国的双重历史使命,追求个体与社会的统一.考察五四现代作家独立意识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现代编辑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与古代的甚至中国建国初期的相比,均相差甚远。编辑意识的现代化是社会进步的必然与时代发展的必须,是提高编辑人员素质和编辑工作质量的较佳途径。编辑意识决定着对选题的抉择、对作者的要求以及对自我的认知,因而其现代化至关重要。现代编辑意识主要体现在:(一)主体意识;(二)文化意识;(三)创造意识;(四)经营意识;(五)信息意识;(六)开拓与外向意识;(七)读者意识;(八)自我发展意识。  相似文献   

5.
意识、社会意识和意识形态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概念。本文以现代社会生活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近现代西方哲学的融通为切入点,剖析了当前人们在理解上的偏颇和不足,试图以全新的视野和独特的角度重新阐述三者之间的关系。论文指出,意识是人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意识,依次形成自然性意识、社会性意识和自我性意识。只有社会性意识才是社会意识。意识形态和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关系,正确把握这种关系以保持二者之间的合理性张力对于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西方文化中的个性价值特征是“以个人为本位” ,强调每个人都有价值 ,高度重视个人的自我支配、自我控制、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这种个性价值表现在现代各个层面 ,如尊重隐私、崇尚自立、勇于表现、追求自由、独立思考、竞争意识强、富有幽默感等。这种个性价值使人们追求多元化 ,促进了创新、发明 ,但同时也给社会造成很多危害。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个体的自我存在方式具有鲜明的特点。现代社会的市场化转型的实质是将人伦关系契约化,在市场主体之间建构契约身份,而人伦关系的身份契约化也必然要求个人自我存在方式的转换。社会变革与人伦关系的流变是对人的活动的解放,趋向于人的自由。在由"身份社会"向"契约社会"的社会变迁中,个人从关系和身份中剥离出来,个人拥有西方契约论所表述的天赋人权或自然权利,从而由依附于他人转变为独立、自由、自主、自律和自决的个人。个体存在的自由与孤独之间存在着不可克服的悖反。  相似文献   

8.
市场经济、个人主体与现代哲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独立的个人即个人主体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市场经济发展阶段的重大历史成就就在促进独立个人的形成。市场经济一方面促使家长制的古代和封建的等级依附关系走向瓦解,同时又为个人的全面发展并形成具有自由个性的更高阶段的人准备了条件。随着独立个人的生成,哲学立足点的变化,于是发生了从传统哲学向现代哲学的理论转向。马克思是现代哲学的开创人,他的哲学是现代人的意识表达。多年以来,我们对他的思想和理论有许多误解、错解,这与我们的“人”的状态直接有关。今天,市场经济的发展能够改变人,它也必将带来哲学观念的深刻变革。  相似文献   

9.
主体意识与中国现代女作家的创作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叛出男门”、“拒绝婚烟”、“挑战贞操”几方面考察了现代女作家在其创作中对女性主体意识的艺术表现和张扬,并结合作品实际分析论证了自我主体意识的恢复和建立对于女性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篱,摆脱性别压抑走向自我解放所具有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当生产方式逐渐被现代性车轮碾平的时候,消费似乎已经成为塑造和表征人的文化认同和自我认同的主要因素。消费已经成为界定人们的存在、个性、政治立场、价值观和文化定位的标志。我们应该把人们的消费转向发展性消费,特别是精神发展的消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借助现代性力量构筑人们的现代认同而避免消费主义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1.
现代公共意识的生成与公民的社会建设参与具有内在关联性。现代公共意识的生成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之一,现代公共意识为社会建设提供伦理支撑;现代公共意识的建构需要公民在社会建设参与中去完成,现代公共意识有助于解决社会建设参与的瓶颈问题,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是加快当前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为此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实现对现代公共意识的培育,以此来促进公民的社会建设参与。  相似文献   

12.
现代游记散文尖锐地反映了现代人的生活状况和文化心理,呈现出深广的社会性特征,实现了对古代游记的审美超越。游记散文作家在批判与建构的二元哲思中,充满对于民族国家的想象;在现实还乡与精神怀乡的双重维度中,熔铸进深广的社会性和现代性因子;在外在描绘与内心体验的两相观照中,描述了现代人的都市困境。  相似文献   

13.
张艳国 《江汉论坛》2005,(9):97-101
忠诚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国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是立身做人的道德品质,矢志追求的自我要求。它产生于中国古代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忠诚文化生成和发展的物质条件和客观基础。从文化的圈层来说,它具有自我要求、人与人的规范以及社会规范三种层次。由文化的历史性决定,忠诚文化具有积极性和局限性两个方面,我们要提倡积极向上的忠诚文化,反对封建糟粕的愚忠小诚。忠诚文化具有不凡的现代价值和积极的社会意义,首先在于它通向现代社会,是整合现代社会关系的利器;其次在于它通向现代社会道德体系,很多内容可以被现代社会道德体系所吸收;第三还在于它通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架,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4.
《无名的裘德》中的现代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基于传统形式在他的最后一部小说《无名的裘德》中注入了现代意识,作品中的主人公裘德和淑无法逃避地经受了信仰和理性、生存和思想、灵与肉、个体与社会的冲突与分裂,在个体生命意志的驱使下,在回归本然自我的过程中,他们徘徊在进步思想与传统规范之间,经历了现代痛苦的磨难,最终在精神分裂与自我异化感中结束了有意义的生命。  相似文献   

15.
建设一个成熟的公民社会,不仅需要进行制度设计和建设,更需要进行公民道德建设,需要挖掘和发挥儒家人学思想中的"自性"道德修养理论的现代价值,呵护公民道德品质的自我生成,培养现代公民的生命共同体意识、责任意识和慎独能力.  相似文献   

16.
现代大学和谐校园文化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覃玉荣 《广西社会科学》2008,153(3):188-190
现代大学和谐校园文化以追求真、善、美和谐统一为自身存在的逻辑,以引领、批判社会作为自身存在的价值,以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但在实然状态下,现代大学校园文化存在一些不和谐因素和各种矛盾的冲突,具体表现在:一元与多元的冲突,物质与精神的偏失,超前与滞后的矛盾。要构建现代大学和谐校园文化,必须坚持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保持大学求真的本质,重塑大学学术精神,发挥引领社会文化的灯塔作用,保持现代意识与制度文化、管理文化的一致性和均衡性。  相似文献   

17.
现代女性运动的声音高亢,但似乎又陷入僵局。分析现代女性追求背后的理论谱系能让我们看清这一僵局的内在困难:从早期的互体性共存到后来的殊异性彰显,对无限性自由和激进性殊异的追求使得一些现代女性陷入不断被动走向无情与极端化的悖谬,现代女性受到越来越多质疑与争议的同时自身也不断远离幸福。要走出这一困境,现代女性值得尝试突破将目光仅仅锁定在身份政治或彰显殊异性的层面,而首先回到激发并葆有吸引力的情感本身——正是这一自然的情感才有可能在抛弃了古典自然目的论的现代社会中为现代女性提供赢得幸福的自然尺度,也是挽救现代女性于贫瘠干瘪之理论言说的可能的活力之源。尽管这一情感研究的视野本身也在经受现代性问题与人性现实的敲打与拷问,但至少能够给现代女性提供一面自我透视的棱镜,从而更进一步理解现代女性面临怎样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18.
根据当今和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成才规格应该是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现代人才素质的具体体现。现代人才素质的时代特征主要是:既有全球意识又富于爱国情操;既有适应意识又富于创新精神;既有竞争意识又富于协作精神;既有广博学识又富于精深专长;既有崇高理想又富于奋斗精神。  相似文献   

19.
在国学研究繁荣的背景下,中国传统哲学似乎也正享受着它的蜜月期。不过,这并不能掩饰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尴尬:中国传统哲学应该转换成怎样的现代形式?中国传统哲学能否开出真正的“哲学问题”?中国传统哲学如何兑现它对现代社会的承诺?为对这些问题进行回应,本刊特约数篇文章以示讨论。这几篇文章或从学理的角度提出中国传统哲学出场的路径,或从学科的角度提出中国传统哲学开展的方式,或对中国传统哲学出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进行探讨,或以现代网络为背帚,探讨中国传统哲学生存发展所面对的新问题和新要求,或以儒学为案例,探讨儒学当代开展的诸种方式。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开展是一项重大而复杂的学术课题,编发这组文章,希望能引起同行与学术界的关注,以便展开更广泛、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20.
儒学的现代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如果我们以儒家的"合天人"(天人合一)的观念来为解决"人和自然"之间的矛盾提供某些思想资源,以"同人我"(人我合一)的观念来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那么我们可以用"一内外"(身心合一)来调节自我身心内外的矛盾.现代社会,由于种种内外的压力,特别是人们无止境地追求感官之享受,致使身心失调,人格分裂.由于心理的不平衡引起精神失常、酗酒、杀人、自杀等等,造成了自我身心的扭曲,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病,而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安宁,其原因正在于道德沦丧,致使人失去了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对这样一种情况,许多有见识的学者都为此提出救治的理论和策略.从中国传统文化看,可以说儒家对人的身心道德修养和人格培育给以特别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