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国家>、<对外贸易>和<世界市场>是马克思计划撰写的经济学巨著的后三册,是<资本论>的续篇.在马克思著作中提要钩玄,并根据<资本论>的叙述方法,可以在推导<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各册逻辑结构的基础上对其主要结论作如下假说:夺取资产阶级国家政权是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第一个行动(<国家>册);对外贸易把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矛盾从一国扩展到他国(<对外贸易>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在一切文明国家同时革命并取得胜利才能消灭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册).深入研究<资本论>续篇的逻辑结构和主要结论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戏、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2.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是<资本论>研究方法的实质.从抽象范畴到具体范畴的逻辑叙述顺序,可以使人们由表及里,又由里及表地弄清复杂经济形态的结构,全面地认识经济形态中各个层面的经济关系及其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是最科学的叙述方法.马克思的<资本论>与黑格尔的<逻辑学>在方法上有着某种明显的内在联系,有着一种批判的继承关系.马克思的<资本论>叙述方法与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着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3.
意识形态:马克思的立场与诠释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在分析和批判以往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理论学说的基础上,马克思从唯物史观的高度对意识形态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从<博士论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到<资本论>,马克思对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和使用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马克思站在批判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和揭示阶级社会意识形态的普遍性的立场上,对意识形态的真实根源和阶级属性、意识形态与科学理性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刻诠释.  相似文献   

4.
有学者认为"异化理论"是马克思早期著作<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中的不成熟思想,后期则抛弃了这一思想;很明显,这一观点忽视了马克思<资本论>对早期异化观基本思想的直接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立足于唯物史现、剩余价值学说两大发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早期"异化理论".  相似文献   

5.
《资本论》当代性诠释的哲学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马克思发动哲学革命之理论基点的"感性活动"理论,同时也是解读<资本论>的理论基点;<资本论>就是马克思"感性活动"的辩证法在经济社会领域的历史展开,是哲学批判与经济批判的内在结合.立足于<资本论>内在蕴含的哲学批判维度,深度呈现其"历史哲学"蕴义,我们将不仅消弭马克思早期的意识形态批判与后期经济学批判之间的所谓断裂,澄清马克思的哲学批判与经济批判之间的内在关联.而且也将不再纠缠于<资本论>中的个别理论论断之有效性的无谓争论.从而深度呈现其作为历史哲学文本的批判立场及其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6.
回到黑格尔——由"国外马克思学译丛"的出版所想到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国外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中,从卢卡奇的<青年黑格尔>到莱文的<不同的路径:马克思主义与恩格斯主义中的黑格尔>,研究黑格尔一直是一个热门的主题.因为,在他们看来,对黑格尔的研究可以深化对马克思的理解,"回到黑格尔"意味着"回到马克思".20世纪早期,卢卡奇使马克思回到了<精神现象学>,20世纪中后期施密特和内田弘等人又使他回到了<资本论>,在马克思的政治哲学和经济学思想受到关注的今天,国外学者又试图使他回到<法哲学原理>及其讲义笔记.那么,中国是不是也应该掀起一场"回到黑格尔"的运动呢?  相似文献   

7.
对于马克思学说性质这一问题,学术界一直众说纷纭.<资本论>这部著作独特的内在结构和建构原则表明:马克思的学说既不是纯粹的科学(经济学)著作,也不是纯粹的哲学著作,而是对于"资本"的批判理论.在<资本论>中,哲学反思和科学研究完美地融为一体,构成了关于人类自由解放的学说.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哲学延续了黑格尔的方法论,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哲学科学百科全书>、<宗教哲学>等著作为马克思提供了研究社会发展问题的视野与方法,或者说黑格尔是马克思主义的先驱.黑格尔首要关注的是哲学在时代变迁中的发展,但他同样重视人类进化的物质条件.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但他肯定物质因素有助于决定哲学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思想对马克思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1859年,马克思第一部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学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出版了,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这是一部建立在唯物主义历史观基础上的"科学的、独立的"经济学著作,而被誉为"工人阶级圣经"的<资本论>正是<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续篇".2008年以来,在蔓延全球的金融风暴中,人们把目光重新投向有"资本主义病理学家"之称的马克思,开始仔细研读<资本论>,试图从中寻找到深层次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哲学延续了黑格尔的方法论,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哲学科学百科全书>、<宗教哲学>等著作为马克思提供了研究社会发展问题的视野与方法,或者说黑格尔是马克思主义的先驱.黑格尔首要关注的是哲学在时代变迁中的发展,但他同样重视人类进化的物质条件.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但他肯定物质因素有助于决定哲学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思想对马克思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认知科学以体验哲学为基础 ,以涉身心智为研究对象 ,它对理性主义的逻辑学乃至近代以来整个西方的理性主义思想提出了挑战。本文提出建立认知逻辑的体系来适应科学技术特别是认知科学的发展。认知逻辑的体系包括哲学逻辑、语言逻辑、心理逻辑、文化与进化的逻辑、人工智能的逻辑、脑与神经系统的逻辑。认知逻辑体现了回归自然语言并基于经验、非形式化和非演绎、反映认知的规律三大特征。认知逻辑放弃作为思维立法者的企图 ,在语言基础和研究方法上更多地关心人 ,关心语言的使用者。认知逻辑将语言、逻辑与认知整合成一个以人为中心的体系 ,并与整个认知科学相关联 ,从语言、心理、脑与神经、文化与进化等多方面介入对人的生理、心理、语言和文化的研究。因此 ,认知逻辑是一种在新世纪展现认知科学特征的新的逻辑理论。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笔者对科学问题的重新定义和科学研究的理解出发 ,阐述了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科学技术观需要树立“科学研究从科学问题开始”的观念及树立此观念的社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界定伪科学或假科学的基础上,集中论述伪科学的属性、特征和判断标准,剖析伪科学今日为什么依然拥有市场.伪科学是有害的,必须坚决反对伪科学.  相似文献   

14.
中国科学社与中国科学的近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大的一个综合性、群众性科学团体 ,中国科学社传播科学新知 ,引进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 ,积极探索中国科学研究的体制 ,成功地将中国的科学融入国际科学界 ,从而直接促进了中国科学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科普的内涵经历了从传统的科学普及,到公众理解科学,到科学传播,再到近几年流行的公共科学服务体系这个逐渐广义化、全面化、系统化的过程.文章厘清了科普内涵的变化过程,指出由于我国多元科学文化格局,科普的不同方式虽然产生时间有先后,但在空间上将长期共存,因此需要采取多种方式了解公众的科学素养,针对具体的情境采取具体的科普策略.  相似文献   

16.
从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来看,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发展存在着机构建设、资金投入等多方面的差异,具有轻重上的明显差别。健全组织机构,理顺隶属关系;进一步规范哲学社会科学课题研究行为,努力提高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质量;党委、政府定期召开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推介听证会,为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转化应用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7.
人性科学何以可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此把传统的人性论的根据归结为两个推理,把最近兴起的人类社会生物学和进化心理学的人性论的根据归结为两个推理。前两个推理建立在前科学、非科学的形而上学和本质主义的基础之上,后两个前提包含着科学所不能证明的还原主义的前提。文章在后两个推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改进性的推理,作为综合现有的进化科学、社会科学和历史科学、建构未来人性科学的一个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8.
孙宇  张园 《学术界》2012,(5):134-142,287,288
在激励更多社会力量投入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行动中,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是两条主线,现代化的传媒工具是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得以成功的重要手段。本文以"共同合力提升公民科学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整体观,剖析了科学教育和科学传播的理论演进,以及科学传播的机制模式会"倒逼"促使正规学校的科学教育加快改革步伐、协同一致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9.
道家与科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一向认为中国古代科学不发达或不甚发达,但这并不是说,中国古代没有科学,中华传统文化有儒、道、佛三家,中国古代科学主要存在于道家。儒家主要讲人伦社会,一心以道德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和人生最高意义之所在,无暇顾及或者说不屑顾及自然规律之研究。也就因为这个缘故,所以有人说,中国古代科学不发达,不是由于中国古人思维不及西方人,而是由于中国古人根本不重视对自然的研究。这种观点是有道理的,只是我还想补充一句,中国古人中根本不重视对自然研究的思想观点主要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我说的是“主要”,而非唯一,因为不重视对自然研究的原…  相似文献   

20.
随着科学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科学的认识比以往更加深入,传统科学观面临诸多困境,实践科学观应运而生。实践科学观是一种理解科学的新途径:它认为科学具有活动性、主体间性、语境性和异质性。从原来的理论优位转变为实践优位,以作为文化和实践的科学取代了作为知识的科学。科学观的这些新进展必然要影响和推动科学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