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使中等收入者占总人口的大多数,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当前我国不合理的收入结构,亟待通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来改善,而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应更多关注低收入者,尤其是农村低收入者;人力资本投资能够实现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是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首选手段,以人力资本投资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重点在农村。  相似文献   

2.
构建和谐社会与扩大中等收入者群体比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明  郭栋 《中州学刊》2005,(5):111-114
扩大中等收入者群体比重,是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社会阶层差距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要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战略,就必须坚持在发展中解决问题,要在经济总量不断做大、整体收入不断提高的基础上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扩大中等收入者群体的数量和质量,最终朝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迈进.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针对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突出的情况,党的十八大提出实现全民"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的新要求。准确把握我国农村居民中等收入者真实内涵,对其进行合理界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全面小康社会为目标,在综合考虑城乡居民中等收入者标准的差异性、可比性、动态性以及其他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测算出农村居民中等收入者标准为农民家庭人均年纯收入18598.3元~55794.9元(2011年价格)的区间。这个标准可在新时期为准确把握我国农村居民中等收入群体扩大情况提供较为科学的测度依据。  相似文献   

4.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中等收入者比重过低,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由于客观条件制约,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任务十分艰巨。因此,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教育特别是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凸显政府职能部门的作为,进一步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  相似文献   

5.
林亮途 《理论界》2007,(12):185-186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使收入分配格局合理有序,“中等收入者占多数”。其中,扩大农村中等收入者比例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由于“农村中等收入人群”的比重偏低,已经对农村社会的稳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扩大这一群体的比重,使“中等收入者占多数”在农村得以实现。关于扩大农村中等收入者比例的途径,本文着重从影响农村中等收入者扩大的四个方面问题进行分析,希望借此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对中等收入者的界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应当有不同的侧重和不同的依据,现阶段应主要从收入水平上考虑.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正处于急剧发展和改革时期,若过于强调中等收入者在文化心理、审美情趣等质的方面必须具备一定程度上稳定的、统一的标准,不仅不现实,而且会阻碍中等收入者的成长.只有集中力量提升居民收入水平才是抓住了矛盾的主要方面.通过模型测算,我们的结论是如果基尼系数保持在0.3-0.4之间,年人均GDP收入在14000-16000元之间的收入群体可以划为中等收入者.界定和培养中等收入者,应注意其动态性、地域性和稳定性特点.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并不是要把一部分高收入者拉到中等收入者中来,而是要提高低收入者以及中等偏下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构建"橄榄型"财富结构.  相似文献   

7.
浅析“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是党的十六大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在分配上作出的重大决策 ,意义重大。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主要是要扩大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对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全面理解 ,必须防范一些认识偏差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中等收入者的含义,并且探讨了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依据和途径。  相似文献   

9.
如何认识中国新社会结构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既受政府引导、市场推动 ,又是社会结构转型的结果。相对于过去的二元社会结构 ,我国日趋多元化的社会结构可称为“新社会结构”。其中 ,知识阶层、私有阶层、管理阶层都是新兴社会阶层 ,他们和工人阶层一样都呈扩张态势 ,只有农民阶层的规模在不断缩小。新兴社会群体的阶层化、基本阶层的局部弱势化、先富群体的政治化、中等收入者群体的扩大化 ,是新社会结构的主要发展趋势。新社会结构的运行机制 ,表现为人力资本日趋制度化的显性升值 ,同时也出现了部分权力“资本化”与非制度化的隐性升值现象。当前 ,我国社会结构转型的目标 ,是进一步扩大中等收入者群体的规模 ,形成中层较大、底层与高层较小的“橄榄型”结构。同时 ,促使社会结构进一步弱化刚性、扩大弹性 ,增强社会阶层的“换位机制” ,建立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0.
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宏伟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之一。当前,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正在发生转变,越来越受到需求侧的制约。最大限度地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能够有效促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而中等收入群体既有消费需求又有消费能力,对于该群体进行深入研究,尤其是对于中等收入及其潜在群体的精准识别和精准培育意义更为重大。因此,我们需要在对学术界常用的四种不同的中等收入群体测量标准及其内涵的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制定有差别的测量标准、发挥示范区引领作用、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步伐、发挥教育的功能、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职业结构、完善收入分配政策和精准识别与培育潜在的中等收入者。这些有针对性的措施将在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促进共同富裕过程中发挥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1.
和谐社会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是实现社会阶层关系的和谐。当前随着社会转型,阶层关系出现诸多不均衡,如新阶层如何融入社会秩序和政治体制中,阶层之间游戏规则不平等;目标与手段不一致以及阶层之间主观认识与客观地位的错位,其主要源于机会的不平等和收入分配的不公。因而提出实现阶层和谐的路径探讨:健全利益表达机制,顺畅的社会流动机制,完善的阶层利益制约机制,有效的社会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2.
中国社会呈现多元结构的特点,阶层具有结构性、阶级具有层级性,而学界往往忽视对于阶层与阶级概念的区分。改革开放后,中国的阶层流动频繁、社会分化迅速,阶层发展呈现出多元的跨界流动模型。本文通过选取公正原则,结合阶层固化的三种主导因素,推导出现代社会的几种阶层流动模型,并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3.
和谐的社会阶层关系是和谐社会的基础.针对目前中国日益紧张的社会阶层关系,文中运用政策网络理论对各阶层利益关系紧张现实进行剖析,揭示了各阶层间互动沟通的缺失、价值观的背离等现实问题,并认为由此导致的各阶层互信互赖关系的缺失是当前各阶层关系紧张的深层原因之一.因此,提出构建和谐社会阶层关系的重要途径:一是构建各阶层畅通的沟通渠道,大力培育共同的社会价值观,为各阶层的诉求趋同奠定思想基础;二是完善阶层矛盾的疏导、化解与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为实现社会问题的化解提供技术机制.  相似文献   

14.
廉租房作为政府保障性住房工程的一项基本体制,是解决城镇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的重要社会保障制度。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流动人口不断增多,低收入人群的住房保障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文章结合邯郸市廉租房建设的现状,分析了邯郸市廉租房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5.
建国后中国社会阶层结构两次变迁,一方面是我国社会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变革的产物,另一方面是作为生产力能动要素的社会成员在相应政策和体制改革中优化重组的结果。而这个原因正是探寻我国生产力解放与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内部一个巨大的变革时期,随着城市的繁荣和"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带来了工商业的蓬勃发展,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市民阶层逐渐成为社会阶级成分中的重要角色,其审美价值取向开始左右着艺术体裁的发展。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平民艺术逐渐代替了贵族艺术的主导地位,艺术面向广大市民阶层张开了双臂。南戏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将普通小人物的市井生活场景搬上了舞台,把市民阶层的意识形态用通俗易懂、清新自然的市井语言和流行词调表达出来,引起了巨大的社会轰动效应,受到了市民阶层群众的欢迎,在城市市井演出竞争中,逐渐占据上风,取代杂剧而成为当时南方的主要流行剧种。  相似文献   

17.
社会转型与社会分层结构变迁:理论与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认为在社会变迁的背景下讨论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主要涉及二个主题———社会分层模式的变化及规律和社会不平等的变化及规律。然而,由于现有的研究成果关注的是社会不平等问题,为此,本文就结合有关的中西方理论对中国社会转型过程所发生社会分层结构变迁问题进行一些理论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通过阶层理念、阶层福利、转型中国、福利国家、社会保障的价值、社会保障的“阶层化重构”,六个角度切入社会结构,可以得到社会福利为核心的阶层分析新视角。从理论模型上,运用“阶层”与“社会福利”两个变量分析“阶层的社会福利”问题,并通过分析得出中国各阶层福利分配不合理的结论;为使社会福利的“天平”平衡,为社会保障的健康、有序、科学、成功的发展,须对社会保障进行“阶层化”调整,而阶层化调整的成功要素就在于“中间阶层”的扩大和其社会福利的加强,使之成为中国人口的主体和社会保障所保障的主要方面,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完成中国改革开放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19.
社会阶层和社会阶级的内涵诠释与界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焕三 《齐鲁学刊》2002,37(6):10-15
社会阶层和社会阶级是两个用以表述社会历史演进中社会主体或社会成员构成的重要范畴 ,社会阶层和社会阶级之间不仅具有一定的联系和许多相同点 ,而且二者各自具有不同的独立内涵。我国理论界对社会阶层和社会阶级内涵的诠释和界分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本文在对理论界不同观点进行认真梳理评析的基础上 ,对社会阶层和社会阶级的内涵给予了新的诠释与界分。  相似文献   

20.
食品券项目是美国联邦政府解决低收入者温饱和营养问题的重要措施,在构建社会安全网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食品券项目兼具福利政策、农业政策和经济政策三重功能,并具有完善的法律体系、明确的责任分工、稳定的资金来源和全面的质量控制体系。美国食品券项目半个多世纪的管理运作对中国完善低收入者保障制度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