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国历史是一部竞争的历史,其中关于生存竞争的谋略智慧,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文化遗产。开发这笔遗产,需要大家共同努力。针对世人生活竞争压力增大的实际,提出引导人们学习研究三国历史文化中的竞争思想,希望借此达到提高人们竞争能力和突破原有功利局限的效果,进而实现对整个三国历史文化的全面把握。  相似文献   

2.
唐诗,三国历史文化的另一艺术载体。本文将唐诗、三国历史、巴蜀文化三者作整体考察,从接受角度梳理了为什么三国历史文化受到唐人喜爱,从影响角度揭示了三国的汉魏文学传统对唐诗气象的催生和唐诗人对其的传扬,有选择地从创作角度展示了唐人重构三国人事的诗歌再现,从区域角度探讨了巴蜀地域性文化特征促进唐人喜咏三国的独特现象,进而发现了三国文化注入唐诗、唐诗又在巴蜀文化场所歌咏三国历史的关联。  相似文献   

3.
三国文化遗存既包括三国时期的历史遗存,也包括带有浓厚三国文化因素的其他历史时期遗存。川西南—滇北地区的三国文化遗存以对应三国故事和传说的附会类遗存为主,其中"营盘文化"类和"打箭岩"类为最主要形式。结合川滇两地三国文化遗存的类型和分布,本区三国文化遗存正体现出文化过渡地带的类型和面貌特征。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三国史研究的逐步深入和《三国演义》研究的长足进展,人们开始频繁地使用“三国文化”一词。然而,对这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却并未予以明确的界定。1991年在四川举行的“中国四川国际三国文化研讨会”期间,中外学者对此概念仍未进行深入而集中的讨论,...  相似文献   

5.
成都,是三国文化的重镇。成都历史文化悠久,以武侯祠为中心的三国文化遗迹和资源非常丰富。中共成都市委、市政府很早就制定了成都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即以武侯祠为龙头,聚集高校、社科院的专家学者进一步整合三国文化资源,打造三国文化品牌,构筑全方位的三国文化展示、交流、旅游产业发展平台。  相似文献   

6.
三国文化是三国历史、三国历史文本、历代三国传说演义文本相结合的产物,有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三国文化大致可分为英雄、智慧、伦理三种类型,相辅相成,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有显著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国文化在现代的转换则主要表现在伦理文化式微淡化、英雄文化嬗变成审美娱乐文化,智慧文化转变成商战企业文化.这些转换的根本原因与现代社会转型期对传统文化的消解与整合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三国文化资源与湖北文化产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资源禀赋类型和功能区分而言,湖北三国文化大体上具有名人文化资源、军事文化资源、遗址文化资源、学术文化资源、文物文化资源、民俗文化资源六大构成维度。三国文化资源最为雄厚的湖北,在如何挖掘、整合、提升和开发湖北三国文化资源这一问题上,除了坚持实施整合保护战略、市场开发战略、文化创新战略、品牌特色战略和人才聚集战略等五个重要战略之外,尤其需要推进三国文化资源与湖北优势文化产业的对接。  相似文献   

8.
《诸葛亮与三国文化(三)》是《诸葛亮与三国文化》系列丛书的第三辑,该书从历史学、考古学、博物馆学和文学艺术等不同视角对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9.
关于三国文化旅游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三国文化的魅力,三国文化旅游开发在我国逐渐升温。然而作为旅游产业的三国文化旅游发展缓慢,不温不火,甚至不少景点经营惨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在旅游业向纵深发展的今天,重新审视三国文化资源,对三国文化旅游进行理性思考,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央视《百家讲坛》的“易中天品三国”,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纵横捭闺,雅俗共赏。2006年10月27日下午,易中天教授来到成都大学,与成都大学师生畅叙人生,笑谈读书,品话三国。  相似文献   

11.
四川三国文化旅游开发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四川三国文化旅游资源在全国具有鲜明特色和突出的比较优势.蜀汉英雄是三国文化旅游的亮点,四川最大特色和优势是诸葛亮.四川三国文化旅游开发,要以蜀汉英雄为主线、诸葛亮为重点,树立"四川三国游--剑门蜀道三百里,魅力诸葛两千年"的形象,大手笔、高起点建设三国旅游精品,把我省建成世界级三国文化旅游目的地,剑门蜀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2.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结合地域文化特点,发挥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自1986年起坚持开办“三国与诸葛亮”栏目(后改为“三国文化”)。该栏目历时二十多年,在国内历史文化学界已有相当影响,是改革开放以后国内高校最早设置“三国文化”研究栏目的学报。  相似文献   

13.
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对中原文化对外传播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三国文化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外传播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本文从三国文化旅游的现状出发,探讨了三国文化发展传播中遇到的问题,并对促进三国文化传播的途径和策略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川北大木偶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真人的体积、灵活的身姿以及吹拉弹唱等技巧深受川北人民喜爱,多次参加国际大汇演,有一系列经典剧目传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支,三国文化的源头也在川北这块土地上,南充是三国文化的起源地之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生活习惯的改变使这些文化因素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利用川北大木偶和三国文化两种优势资源,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形成产业开发模式,既能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又可以推动区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保护传统文化真脉相承。  相似文献   

15.
文化与旅游的相互辉映,将为开拓文化产业市场和提升旅游产业附加值提供良好的契机,因此三国文化旅游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经济和体验价值。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三国文化旅游研究可划分为个案研究、初步探索和热点研究三个阶段。总体而言,三国文化旅游研究还不平衡,也不成系统,应注重整体研究和开发,实行跨区域合作,以形成三国文化大旅游圈,增强其在国际旅游市场的综合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1991年11月1日,中国四川国际三国文化研讨会在成都岷山饭店隆重开幕。我国和苏、美、英、法、日等国家的专家学者一百多人参加了会议,收到70余篇论文。中外研究三国的专家学者济济一堂,从文学、史学、人才学、经营管理、军事、政治、伦理等方面对三国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并首次提出了“三国文化”这一新概念,这无疑是近几年来三国研究中的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7.
四川地区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核心区域,分布着大量的三国文化遗存。2011年起,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全国三国文化研究中心)启动"全国三国文化遗存调查"项目,首先对四川地区现存的三国文化遗存进行了实地调查。经整理,发现这些遗存可划分为遗迹类、祠庙类、碑刻类、墓葬类、城址类5种类型,并根据遗存所反映出的特点将其划分为两个大区。  相似文献   

18.
在对攀枝花地区三国文化遗存的考察基础上,本文以口述史研究的方式对当地三国文化遗存与历史进行了分析。首先,对所搜集到的当地口述材料进行分类,分析话语是如何作为历史传播媒介的;然后,对这些话语背后的隐藏信息进行了深层次剖析,讨论了公共历史是如何作为一种政治文化、族群文化被建构,个体又是如何在群体历史中发挥影响;最后提出了一种与传统史学定义不同的"客观性",讨论了意义被赋予与确立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许昌三国文化旅游线路的整合开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许昌的三国文化中曹操在此留下众多遗迹,历史价值非常高。但这些资源多是一些遗迹、遗址,可观赏性都不强,且一些文物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许昌缺乏自然旅游资源,很难产生大的引力,吸引众多旅游者。应该通过区域联合开发拓宽旅游资源空间和市场空间,树立品牌、降低成本、提高整体竞争能力,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大趋势增强区域旅游业的市场竞争力;从组织三国文化旅游线路、提高知名度、联合省内外的城市进行区域旅游的联合开发等几个方面加强区域之间的合作。  相似文献   

20.
语言是社会的镜子.中日美三国的语言分别依附于各自的社会文化,又为各自的社会文化服务.由于这三个国家的文化存在着异同,三国的语言和语言习惯也就有了差异和相似.本文力图透过这二个国家的文化背景,对汉语、日语和美国英语三种语言以及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在语言习惯方面的异同进行比较,认为只有把握了特定国家中人们的思维模式,才能真正学好该国的语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