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应为宝历二年冬,刘、白二人在扬州初会面时酬乐天之作,(见《刘禹锡年谱》131页)而不可依白集编次为据以疑之,其说于下。 白氏首唱,题为“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见宋本白集卷二十五),未言明时、地。全首为刘深感不平,而以“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作结,深惜之也。刘即席和  相似文献   

2.
清代康雍乾盛世,东南文化集中在杭州、苏州、扬州三地。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而扬州的园亭,又多为骚人墨客诗文酒宴之所。据《扬州画舫录》载:“扬州诗文之会以马氏小玲珑山馆、程氏(梦星)篠园及郑氏(侠如)休园为最盛”。程氏篠园有程松许谷为之图,郑氏休园,其子为光辑为《休园志》若干卷,均见《画舫录》载。而马氏小玲珑山馆有无图、记,未见记载。近于京郊访问老友姚蔼士先生于安外辛店村,竹篱低舍,居处湫隘,而壁间所悬,  相似文献   

3.
近年出版新编辞书收“任中敏”条而释文有误者凡二,一为《中国戏曲曲艺词典》(上海艺术研究所和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分会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9月第1版),一为《中国文学家辞典·现代第二分册》(北京语言学院《中国文学家辞典》编委会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3月第1版)。前者释文云:“戏曲理论家、教授。原名任讷,笔名二北、半塘,……历任广东大学(今中山大学)、上海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扬州师范学院等校教授。……现在南京大学任教。”(见291——292页)后者谓其为“文学研究所特邀研究员”(见268页)。按:任老名“讷”,字“中敏”,“原名任讷”之说欠妥。任先生从未在南京大学或其前身任  相似文献   

4.
一、作客扬州的历史根源和现实意义程晋芳《哭吴敏轩》诗,有“生耽白下(南京)残烟景,死恋扬州好墓田”两句。为什么吴敬梓既然爱上白下烟景,偏又死恋扬州墓田呢?这有他的历史根源和现实意义。扬州是东南交通要道,远自隋唐以来,逐渐形成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到了清代中叶,由于手工业、商业和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特别是盐业的发展,更加繁盛起来。四方文士学者荟萃于此,园林湖山,诗酒之会,盛于江南。故吴敬梓曾祖父国对的胞弟国龙,请假从京师南归,路过扬州,小住养病,辛亥(1671)卒于客邸。吴国对初任翰林院编修,也因病请假,南来扬州休养,与同年好友扬州府司理王士祯经常诗  相似文献   

5.
扬州是我国历史名城之一,它几经兴衰,清初又发展成为我国东南地区一大商业城市。“东南繁华扬州起,水陆物力盛罗绮”,它的城市经济实力极为雄厚。那时全国赋税之半来自盐课,而“两淮盐课又居天下之半”,因而它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李斗《扬州画舫录》对清代前期扬州城商业繁荣景象有具体的描绘。本文以此书为主,结合其他一些历史文献记载,对此时期扬州城市经济作一简介。  相似文献   

6.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扬州,盐商云集,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成为东南人文荟萃之区。当时扬州藏书之浩瀚,又为发展文化创造良好条件。吴晗在《江苏藏书家史略·序言》中说:“以苏省之藏书家而论,则常熟、金陵、维扬、吴县四地始终为历代重心,其间或互为隆替。”而扬州藏书之富·则又首推“小玲珑山馆”主人马氏昆仲。  相似文献   

7.
徐铉诗韵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铉(公元916——991 ),字鼎臣,扬州广陵(今江苏扬州)人,五代时期有名的文学家,也是诗人.他在十岁的时候就能写文章,据《全唐诗》和《宋史》介绍,他“文思敏速,凡所撰述,往往执笔立就”,并与韩熙载齐名,江东谓之“韩、徐”.他精通小学,爱好李斯小(?),亦擅长隶书,曾受诏与句中正等人共同校订《说文》,又参与编纂《文苑英(?)》,与弟徐锴齐名,时号“大小二徐”徐铉初仕吴国(安徽泗县),做过秘书郎,又仕南唐,当过李(?)父子的文书,曾被贬谪泰州(今江苏六合县)为司户掾,后又因在楚州(今江苏淮安县)当巡抚时犯了专杀罪,而被流放到舒州(今安  相似文献   

8.
《新唐书·食货志》云:“唐都长安,而关中号称沃野,然其土地狭,所出不足以给京师、备水旱,故常转漕东南之粟。”东南漕运,必经运河,这就成为扬州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战国末期,秦开郑国渠,溉田四万顷;  相似文献   

9.
关于唐代转运使的治所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转运使成为固定职官以后,便有了治所。可是,治所在哪里呢?至今还是一个问题。1982年出版的《中国史稿》第四册第五章第四节说“唐朝盐铁转运使的治所设在扬州”。其实这种说法很早就有。嘉庆重修《扬州府志》卷20《赋役·漕运》说:“扬郡为江淮津要,唐都关中……皆转漕东南,设转运发运等使,驻节于此,以经理其事。”又在卷35《秩官·盐铁使、转运使、发运使》中,把从裴耀卿至柳灿等五十七人,全部作为在扬州的职官。这无疑是认为盐铁转运使统统都在扬州治事了。另外有一种说法,虽然不明确说盐铁转运使的治所在扬州,但认为“唐代盐铁使久驻扬州”“长期驻在扬州”。  相似文献   

10.
《世说新语·伤逝》有这么一段故事: 庾文康亡,何扬州临葬云:“埋玉树着土中,使人情何能已巳!”这里的“何扬州”是谁?梁朝刘峻(字孝标)在给《世说新语》作注时没有注释。最近,我们见到一本一九八二年九月出版的《唐宋词选》。其中,在注宋人刘辰翁《兰陵王·丙子送春》词“玉树雕(凋)土”一典时说:《世说新语·伤逝》篇:“庾文康亡,何扬州(何逊)临葬云:‘埋玉树着土中,使人情何能已。’” (见该书第200页,注⑨)注明了“何扬州”是何逊。  相似文献   

11.
(一)古神话里描写的“共工” 古神话描写“共工”故事的主要有下列两条:《楚辞·天问》:康回凭怒,地何以东南倾?” 《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颂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二)史书记载的“共工” 史载“共工”的事最早见于:《尚书、尧典》:“帝曰:畴咨若于采。騹兜曰:  相似文献   

12.
读朱骏声的《说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朱骏声生于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卒子咸丰八年(1858),字丰(艹巳),号允倩,江苏吴县人。他是清训诂大师钱大昕的弟子。据孙詒让《朱博士事略》(见《碑传集补》卷四十)记载:“郡试补府学生时,嘉定钱宫詹大昕主紫阳书院讲席,亦十五岁为诸生。是年,重游泮宫,奇博士才,曰:‘吾衣钵之传,将在子矣!’遂受业门下。三年,期以通材大儒。”嘉庆二十三年举人,道光间选授黟县训导。咸丰元年(据《清史稿·儒林传》;《辞源》修订本为“咸丰二年”)入都进呈所著《说文通训定声》等著作,赏国子监博士衔,旋升扬州府学教授。  相似文献   

13.
《小玲珑山馆图》长卷的发现,对研究清初扬州园林及东南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马氏“小玲珑山馆”是清初扬州名园之一,“康熙、雍正间,扬城鹾商中有三通人,皆有名园,其一在南河下,即康山,为江鹤亭方伯所居,……当日楼台金粉,箫管烟花。蒋心余先生常主其园中之秋声馆,所撰九种曲,内《空谷香》、《四弦歌》,皆朝拈斑管,夕登氍毹,一时觞宴之盛,与汪蛟门之百尺梧桐阁,马半槎之小玲珑山馆,后先媲美,鼎峙而三。”小玲珑山馆本系马曰琯、曰璐家的“街南书屋”,后因得太湖巨石(据说为甘泉县令龚鉴所赠),  相似文献   

14.
公元1780年(乾隆四十五年庚子)冬,由清政府最高统治者授意,在扬州设局删改古今杂剧传奇。这是扬州文化史上颇值注意的事件。一设局的时间《扬州画舫录》卷五:“乾隆丁酉,巡盐御史伊龄阿奉旨于扬州设局修改曲剧,历经图思阿并伊公两任,凡四年事竣。总校黄文旸、李经,分校凌廷堪、程枚……。”据此,设局是在乾隆四十二年丁酉(1777),历时达四年。身为总校的黄文肠在他手编的《曲海总目》前的序中却说:“乾隆辛丑问,奉旨修  相似文献   

15.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4期刊发拙稿《杨升庵的泸州山水诗》一文,意尤未尽,用得复而言之,并谨此候教于大方之家.(一)嘉靖三年(1521),升庵以议礼得罪,谪戍云南永昌卫,“七月,牵舟挽潞河而南”,从扬州溯江上行至湖北江陵登陆,  相似文献   

16.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的“羽扇纶巾”究竟是指谁?这在许多诗词注家中一直有着不同的看法。陈玉麟同志在《羽扇纶巾究是谁》一文中(载扬州师院南通分院编《教学与研究》一九七九年第一期)认为:“羽扇纶巾是指诸葛亮,而不是指周瑜”。  相似文献   

17.
阮元籍贯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学者阮元,历经乾隆、嘉庆、道光三朝,是“三朝阁老”;曾为“九省疆臣”、体仁阁大学士,晚年晋加太傅衔,死后被谥为“文达”。阮元一生著述甚丰,为国人所重。《阮文达公墓表》称其为:“丰功伟烈,武纬文经,国史碑传详焉。”阮元本是扬州公道桥人,而官方史料上却说他是仪征籍贯。本文就此加以辨正。《清史稿·阮元列传》中,《辞海》“阮元”条中,均称阮元为仪征人。而阮元在《扬州北湖万柳堂记》中写:“余家扬州郡群城北四十里僧道桥”(今邗江县公道桥,引者注)。清初,僧道桥属江都县。雍正十年  相似文献   

18.
编辑同志: 刘长虹、陈豪同志的文章《鲁迅笔下的“眼睛”——学习鲁迅小说札记》(《扬州师院学报》1979年第1期),把鲁迅先生“画眼睛”的话,简单地理解为人物肖像描写的画眼睛,认为描画了人物肖像的“眼睛”就是写出了“一个人的特点”。我认为,这种理解是值得商榷的。鲁迅先生在原话中,没有提到“肖像”二字。他在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实践中,没有只  相似文献   

19.
正"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写的一首诗,名为《赠别》。写这首《赠别》时,诗人杜牧在失意之中,正要离开扬州,此诗是送给一位相好的歌伎的。  相似文献   

20.
嘶马     
古镇嘶马,位于长江北岸,扬州东南,水陆交通十分便利。历史上原名郭家村,南宋时因岳飞抗金“悬羊击鼓,沙飞马嘶”而得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