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拟声词是指用语音来摹拟事物声音的一种词,过去语法界称为象声词;只有《新著国语文法》和《中国语法教材》把它们叫副词。一般语法著作没有把它作为独立一类词,有的把它作为形容词的附类,有的把它当作叹词,有的就避而不谈;就是《语法修辞讲话》单独设一类:象声词,也包括叹词在  相似文献   

2.
自从二十年代黎锦熙先生在他的《新著国语文法》中把复句分为包孕复句、等立复句、主从复句以后,一般语法著作都把复句分为联合(等立、并列)复句和偏正(主从)复句两类。这种情况,近几年来有了改变。《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邢福义先生的《复句与关系词语》等,都不采取这样的分类  相似文献   

3.
学界对汉语复句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马氏文通》中虽然体现出了复句的思想,但《马氏文通》之后的语法著作才开始有复句体系的观念。汉语复句学说的发展主要围绕主从句是否要包括在包孕句中,以及包孕句是复句还是单句这两个问题展开,据此也就可以将《马氏文通》之后的复句学说划分为认为主从句包括在包孕句中、主从句从包孕句中独立出来和把包孕句归入单句三个阶段。传统的复句二分系统,相比三分而言,仍是更具有优势的分类体系。  相似文献   

4.
从语法结构关系上看,现代汉语的偏正复句似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前偏后正的句式,即从句在前,主句在后,从句对主句作限制性的附加的说明,可称为“状心式复句”;另一类是前正后偏的句式,即从句在后,主句在前,从句对主句作补充性的追加的说明,可称为“补心式复句”。一般语法教科书把偏正式复句分为因果复句、转折复句、条件复句、让步复句,而且认为主要结构方式是前偏后正式;  相似文献   

5.
语言不断地发展变化,语言的结构形式也在日益变化着。随着时间的推移,正确地解读《荀子》变得愈加困难。在分析《荀子》对比复句的构造格式的基础上,总结了对比复句的语法面貌。研究发现,对比复句以两分句为主,鲜明的比照便于甄别细微的差异;对应的形式使得分句信息相互传递,在联系中获得了明确而稳固的意义。它多见于论辩文中。对比复句的分句在结构上严格对应,层次分明而单一;其在描写同一事理的不同方面时,自然地显示出意义归属上的“同域”。  相似文献   

6.
试论超句     
超句在语言实践中大量存在,但一直未引起人们的重视。我在《汉语语法问题试说》等拙作中只对超单句和超复句作了解说,未能全面论述。本文计划对超句的含义、类型、辨认等作较详细的阐述,向同志们请教。一超句的含义先看例子: ①可是这完整和独立是“相对地”,因为只有回答人家的问话“那是什么报?”的时候,“那是人民日报”才能叫人完全满足。(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 ②水生说:“还在区上。爹呢?”(孙犁:《荷花淀》)  相似文献   

7.
分析多重复句是现代汉语语法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辨认多重复句的第一个层次又是分析多重复句的难点。王缃《复句·句群·篇章》一书(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比较详细地论述了多重复句的意义和类型、分析和辨认等问题。在谈到多重复句的辨认时,书中说:“怎样才能找准第一层呢?首先,要注意冒号和分号。一个多重复句内部如果有冒号或分号出现,那么这个冒号或分号,就是第一层前后两部分的标志。如果冒  相似文献   

8.
传统语法一向都把主语、谓语、定语、状语等当作句子成分来对待的,比如50年代产生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以下简称《暂拟系统》)就有六大成分之说。 我们觉得,把它们统称之为“结构成分”比较符合汉语实际。“结构成分”既可用来表示短语中的成分,又可以用来表示合成词内的成分,扩展开来,是不是也可适用于复句,甚至句群内的结构单位呢?恐怕也未必不可以。比如吴启主、李裕德合著的《现代汉语“构件”语法》(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4月一版)就有主句、谓句、补句、衬句等等的称说。如果真能这样把各级语法单位的结构成分称谓统一起来,汉语各级结构单位  相似文献   

9.
在复句中的语法作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尤其在复句中的用法纷繁多变,令初学者难以运用自如,以至人们说:“通普遍的法则思。”(李公纬《助词構文机能》,载《日语学习与研究》1987年第6期)。 笔者就在复句中的构句功能作了一次探索性的考察。结果表明,进入复句的构句能力不但受复句的种类、结构性质、语义关系的制约,而且与作者或说话人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毛泽东选集》(1一4卷)为语料,从词汇、语法、修辞三个角度对其语言风格进行了综合考察。从词汇特征上看,《毛泽东选集》具有广泛性和社会敏感性;从句法看,运用陈述句、祈使句、主谓句、常式句、复句、设问句较多;从修辞方面看,善用典故、熟语,常用的修辞格有比喻、警句、设问等。本文尤其对《毛泽东选集》中的多重复句,从复甸内部的结构关系和关联词语的使用方式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考察。结果表明:汉语多重复句特有的精炼特点、在《毛泽东选集》中得到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1.
单句复句区分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句子语法学自1898年马建忠的《马氏文通》问世以来,公认句子可以分为单句和复句(马建忠没有提出单句复句之类的名称,严复《英文汉诂》(1904年)叫做单简句,繁句,刘复《中国文法通论》(1929年)叫做简句、复句,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语法小组《语法讲话》(1952年—1953年,该著作后来修改成为丁声树等著《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叫做简单句、复合句)。1983年,孙良明在《汉语句法分析问题》上(《语言教学与研究》1983年第三期)提  相似文献   

12.
《国语文法表》是台湾中小学的教学语法,是指导台湾中小学教材语法内容编写、老师讲解语法知识以及学生测试语法知识的重要依据.文章比较了《国语文法表》和《现代汉语》(黄廖版)在词类划分中的差异,并描写了《国语文法表》的特点:较为完整地采用了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词类划分体系;文法表从使用者角度出发描写细致,便于教师操作;文法表既适用于现代国语,也适用于文言文;台湾方面注重推广文法表.  相似文献   

13.
关于复句中分句主语省略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引言在以往的语法论著中,一般都谈到复句中分句主语承前省略和蒙后省略的问题。最近,我们就这个问题对老舍的《正红旗下》等几部作品进行了全面考察,发现:一、复句里分句主语省略的情况比目前一般所谈的要复杂得多。二、一般所谓蒙后省略究其实质仍是承前省略。现将我们考察所得细述如下。由于篇幅的限制,下文只列举一般语法论著里尚未谈到的一些省略现象。  相似文献   

14.
论《马氏文通》的句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氏文通》(以下简称《文通》)是我国第一部语法专著。它借鉴拉丁语法的框架,从词法和句法两方面入手,对古汉语语法进行了全面描写。其语法思想,特别是关于句读的精辟论述,多有创见,对近百年来的汉语语法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领会《文通》句读论的深刻内涵,对于汉语语法史的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从结构上,《文通》可分为两大部分:字类和句读,即词法和句法两部分。在《例言》中马氏曰:“是书本旨,专论句读;而句读集字所成者也。唯字之在句读也必有其所,而字字相配必从其类;类别而后进论夫句读焉。”可见,《文通》用百分之八十的篇幅论字类,完全是为论述句读服务的,句读问题在全书中的重要地位也就一目了然了。  相似文献   

15.
《孟子》假设复句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复句的大量使用是先秦诸子散文代表性著作《孟子》的特色。本文选取其假设复句作为研究对象,试图探究其语法格式的表现形式和能表现的语法意义。并且想寻找出产生这些语法格式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句子的类别是句法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按照结构的不同把句子分为单句和复句,这是世界语言中的一种普通分类法,绝大多数汉语语法著作也都是这样分类的,只有少数语法著作有不同的分类法。尽管句子划分为单句和复句早已为汉语语法学界所公  相似文献   

17.
析:粥吃起来十分香甜初中语文课本第一册《老山界》中,有一句“粥吃起来十分香甜,因为确是锇了。”从整句看,当然是因果复句,如果单就“粥吃起来十分香甜”,那应如何分析呢? 已出版的语法著作中,对此几乎没有涉及,仅在《中学教学语法系统阐要》(张拱贵先生主编)中有所提及:“前一个动词表示后一个动词(或形容词)是‘因何事’‘在哪方面’而有的,述说的重点在后面的动词(或形容词),这前一个动词就有插说的意味了。”《阐要》把它归属于连动谓语句,也还留有一点余地:“这前一个动词就有插说的意味。”  相似文献   

18.
引言 0.1《试论复句形式》的初稿79年6月就写成了,后来因为忙于别的任务没时间修改就一直压在手里。今年7月阎仲笙生同志《试论复子句》的文章(以下简称“阎文”)在《中国语文》杂志上发表了。开始,我感到我这篇《试论复句形式》的文章没有必要再进行修改了,但仔细读过阎文之后,又觉得还是有些话可以说说。一来两篇文章所论述的重点不同,二来两篇文章的许多观点也不一致。因此现在我把它公布出来,和同志们研究、讨论。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语素、词、短语、句子、句群等五个方面对甘肃本《现代汉语》和《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作了分析比较,明确其异同所在:词类系统有所差别;对短语重要件的认识明显不同;对语素、句群的语法地位看法截然相反;此外,在句子成分、主谓句的下位句型以及复句的分类等问题上也稍有出入。  相似文献   

20.
复句形式,是讲汉语语法时使用的术语。使用的人多,对它给予解释的人少。笔者查阅过《辞海·语言文字分册》、《汉语语法修辞词典》①均未收录。一些现代汉语教材和语法学著作,在使用“复句形式”这一术语时,下定义的不多。在查阅中,看到下面三例有关“复句形式”的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