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景亳之会”的考古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景亳之会”是商汤灭夏前与东方叛夏之国所进行的一次军事盟会,参加者有有施氏、有仍、有缗、有莘等,地点当在今山东曹县西北的梁圮固堆遗址。考古学上的下七垣文化曾在二里头文化三期南下,说明商族在夏代晚期曾有南下扩张活动。岳石文化在相当于二里头文化三期之末的时候向西推进,则反映了夏王朝在夏末对东方部族战争的失利。“景亳之会”形成了以商汤为首的灭夏联军,他们的行动路线,反映在考古学上,就是“南关外期”一类在郑州的遗存。二里头三、四期之间的剧烈变化,尸乡沟商城在二里头四期的出现,应是夏、商两个王朝政权更迭的直接表现。  相似文献   

2.
认为伊尹篡位或与商汤实行二头联盟政治,是对伊尹政治身份的误解,伊尹与商汤实行二头政治的观点直接影响到对中国早期文明的准确估价.先秦时期的儒家及其他诸子都认为伊尹是一代贤臣,<竹书纪年>有关伊尹篡位的说法不足凭信.卜辞中大量存在祭祀伊尹的材料这一事实,只能有效地否定篡位说,而不能支持二头政治说.  相似文献   

3.
平时向下面了解情况,时常听到有的同志说“可能”这样,“大概”那样,或许“差不多”:己类的话,这种似明非明的反映问题,很难使人对问题有个中肯的了解,下一个正确的决心,很值得议上一议。 我们知道,人们要想做好工作,必须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和客观实际统一起来。要坚持好这种统一,必须对客观情况了如指掌, 只有情况清了,才能检验自己的主观愿望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如果不符合,就要赶快改正,使之符合客观实际,这样,才能避免发生错误。倘若我们只是对情况“想当然”,“可能”是这样,“大概”是那样,而缺乏一个真切的了解,“雾里看花”,这样就会犯主观主义的错误,给工作造成  相似文献   

4.
“全盘西化”一说并不是什么新鲜东西,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就已经喧闹过一阵了。有人在今天又重提“全盘西化”,实际是再一次提出“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对这样大是大非的问题,我们有责任加以澄清。  相似文献   

5.
<正> 孔子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对这句话的解释,历来说法不一。一种释为:“做官做得好的人就应该学习,学习学得好的人就可以做官。”另一种释为,“做官了,有余力便去学习;学习了,有余力便去做官。”两种译法的分歧在于一个“优”字。把“优”训为“好”,便成了读书做官论了;训为“有余力”,似乎又当别论。其实,“好”与“有余力”是有联系的,“好”是“有余力”的前提,“有余力”是“好”的表现,没有“好”做不到“有余力”。这样说来,俩种译法并无本质的差别。说的都是“学”与“仕”的关系。但由于对象不同,说法重点有异。  相似文献   

6.
黎澍在《历史研究》一九八四年第五期发表文章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被公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以往究竟有哪一本马克思主义著作曾经这样说过呢?没有。无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没有这样说过。这是尤金首创的学说。  相似文献   

7.
“擒”字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临沂银雀山出土的《孙膑兵法》残简,文物出版社出版了整理小组的释文及注,对读者是有很大帮助的。其中一篇是《禽庞涓》,禽即古擒字,整理小组在本篇说明中说:“本篇记述孙膑……在桂陵大破魏军,俘获庞涓。”注文中也说:“简文记庞涓于桂陵之役被擒,与《史记》所记不同。”据报刊转载日本友人也有这样的看法,说可以纠正《史记》的错误。但以上的说法,却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8.
我们都知道,写作文离不开观察。有些同学会说,观察不就是看嘛,这多简单;可更多的同学一提观察就愁眉苦脸,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困惑呢?其实,出现这一症结的原因在于大家观察无法。下面的“观察四法”相信聪明的你学了以后,肯定会轻松:自如地写作了。方位观察法--助你写作条理清楚观察有顺序,才能让自己思路清晰。看到这里,同学们肯定要问:“有顺序”和“方位”有什么关系呀?  相似文献   

9.
我那年仅15岁的儿子在待人处事上已经很“成熟”,“成熟”得胜过我这个父亲。 有一次,一位同学向我儿子借《少儿百科全书》,他回说被别人借去了,而接着班主任的儿子问他借,他却毫不犹豫地借给了他。我当时问儿子这是为何?儿子毫不掩饰地说:借给一般的同学没有什么作用,而借给班主任的儿子对自己则很有帮助。妻夸儿子聪明,说就应该这样处事。我却有一种可怕的感受。  相似文献   

10.
自《汉书·百官公卿表》“相国、丞相皆秦官”的观点出现后,引出了古往今来关于春秋战国“相国”“丞相”官称的许多不同看法:如《汉官仪》说“相国、丞相皆六国时官”;《通典》说“始皇始置相国”;《历代职官表》说“相国在丞相之上”,等等。安作璋、熊铁基先生新著《秦汉官制史稿》(齐鲁书社1984年1月版),一反上述传统说法,认为:“所有记载中的‘相国’二字,都可以作这样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我国哲学界流行这样一种观点,认为实践检验认识与认识指导实践是同一个过程。例如,有一本哲学教科书这样写道:“由认识到实践,就是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也是检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还有一本哲学教科书说:“人的全部活动无非是两个方面,一是认识世界,一是改造世界,或者说,一是在实践中形成思想,一是在实践中实现思想,第一次飞跃解决的是认识世界、形成思想的问题,第二次飞跃解决的是改造世界、实现思想的问题”,还说:“第一次飞跃与第二次飞跃  相似文献   

12.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在这里讲了这样一句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志”应怎么理解呢?有这样两层含义:一是“志”应当作立志来理解。因为这里讲的“学”是一种自觉、积极、主动地学,并不是有人催着学,逼着学。这个“学”并不是一种消极被动的状态,不是孔子讲的:“困而学之,又其次也”。不是遇到了困难才想到学习,是把充实提高自己作为一种人生的追求。“立志”这层意思,说的是人的理性行为的重要表现。 从过程来看,“学”是个很苦、很…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多元化”的论调是很时髦的,诸如“多元政治”、“多元经济”、“多元思想”,等等,确实有一定的迷惑力.那么,究竟什么是“多元化”呢?所谓“元”,本是一种古代哲学概念,指天地万物的本原.《春秋繁露·重政》篇曰:“故元者为万物之本”即为此意.所以说,“多元化”,乃是指有多个或多种本原,而不仅仅是一种本原.即多种本原的政治、经济、思想,以至其它云云.也许一些天真的人们会说:多种本原的政治、经济、思想互相比较,竞争发展,不是很好吗?可是“多元化”的宣扬者正是打着这样一种牌子行事的,下面我们就具体分析一下他们的“多元化”是什么货色.  相似文献   

14.
有这样一个笑话,说的是久不通音讯的两个老相识在公共汽车上不期而遇,甲问乙现在哪个部门工作,乙回答说:“五官科”。甲莫名其妙:“你又不是学医的,怎么改行到了五官科?”乙解释道:“不是医院的五官科,是我所在的科室,一共六个人,设一个正科长,四个副科长,五个人领导我一个兵,所以群众戏称之为‘五官科’。” 这虽然是一则笑话,但反映的却是生活中的真实现象。因为在我们身边,类拟“五官科”这种机构越简越繁、人员越减越多的现象并不是绝无权有的。据《人民日报》披露,某机关有这样一个处,在精简中千方百计“翻牌子”、“变戏法”,最后变成了八个处,被群众称之为“八大处”。还有某省一个部的一个处,共有十九个人,除了一个正处长外,居然又任命了十八个副处长。这十九个正副处长,到底怎么进行工作呢?真叫人不可理解。  相似文献   

15.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因此如何理解哲学的对象、性质和内容等具有原则性意义的理论问题。故而必须通过讨论,以明辨之。 (一)哲学意义上的“世界”概念是否存在,很显然,这是必须要首先弄清的一个问题。有人说,哲学不需要“世界”这个概念。原苏联哲学家科普宁所持的就是这样一种观点。他说,关于“世界”一词,有地理学上的指称,有天文学上的理解,有物理学意义上的运用,等等,可见,“‘世界’这一术语在现代科学中是在各种不同的意义上使用的。”由此,科普宁认为,‘世界”“不是科学的概念”,是“无内容的概念”。“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也没有这个范  相似文献   

16.
我和男友总喜欢“对着干”,他说去喝茶,我偏要看电影……每作对一次,我便能从男友的“屈服”中得到一次胜利的优越感。尽管每一次,我都多少有些后悔。你说我为什么会这样? 刘小姐  相似文献   

17.
在不同阶级的人们之间,是否存在共同的“人性美”这种审美观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弄清楚:在阶级社会中,除阶级性之外,是否还存在着某种共同的人性。有的同志一谈到阶级社会中人性的共同性,就“谈虎色变”,怕被人说成是搞资产阶级人性论。实际上,这是一种不必要的顾虑。在我看来,资产阶级人性论有两个特征:一是只承认人的自然属性,而不承认人性的根本点是人的社会性,二是把资产阶级的特殊的阶级性冒充为各个阶级共有的人性。我们同资产阶级人性论,当然要划清界限。不过,采取简单化的办法,根本否认阶级杜会中有人性的共同性,那也是不符合实际的。长期以来,流行着这样一个观点:人性就是阶级性。持这种观点的人说,这是毛泽东同志讲的。毛泽东同志果真是这样讲的吗?让我们来查对和研究一下原文吧。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有没有人性这种东西?当然有的。但是  相似文献   

18.
文革以来,各地高等院校选编的《鲁迅杂文选》注释中,对《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一文中“遗泽”一词解释分歧很大,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样,就有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必要。在这些注释本中,都把“遗泽”的“泽”解释为“思泽”即“好东西”。但是,在进一步分析理解时,就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意见:一说指“女子大学”,一说指“爪牙”,一说指“女大学生”。我们认为分歧的根本原因还在于“遗泽”的“泽”字的解释上。“泽”应该解释为“袍泽”,即《诗经·秦风无夜》:“与子同泽”的“泽”,“袍泽”的意思是同事或部下。“遗泽”就是遗留下来的同事或部下,通俗  相似文献   

19.
有一次,在高中逻辑课教学中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学生:“老师,‘队上的稻子基本上全部收完了’一句是对还是错?”老师:“错了!”学生:“那么错在哪里呢?”老师正好抓上这个句子来加深学生对“判断要恰当”的印象,于是循循善诱地说:“很显然,这是一个有  相似文献   

20.
以前读《孟子》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一句,老师解释说:古时只是把草束成人形来从葬,要求并不严格,略象个人就行。后来发展到“俑”,就很象人了。孔子认为,这样做就等于认为人可以殉葬,有失仁道,因此他就骂人了,说发明这种“俑”的人,真该断子绝孙。自己当时就不求甚解地接受过来,没有产生过任何疑问。到了批林批孔的年头,有位同志对这句话作了如下的崭新解释:原先是用活人殉葬,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进步了,用木倆来代替了活人。反动透顶的孔老二,认为用木俑代替真人,是对奴隶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