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号人境庐主人。广东嘉应州(今广东梅州市)人。光绪二年(1876)举人。光绪三年十月(1877年11月),随中国第一位驻日公使何如璋出使日本。这段经历对黄遵宪维新变法政治思想的形成与确立及诗歌创作发生了深刻影响。光绪八年(1882)春,调任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这一时期确定了坚持渐进主义、以立宪为归宿的政治思想并坚持了一生。  相似文献   

2.
黎庶昌是晚清第一批驻外参赞之一,曾历任英、法、德及西班牙使馆,著有历述其参赞经历的《西洋杂志》一书,后又两任驻日公使。但迄今除了少数辞书收有黎庶昌一条及几篇传记略述其生平事迹外,竟无一篇专门研究论文问世。比起同在曾国藩幕府中共事的薛福成和同在英法使馆任参赞的马建忠,学术界对黎庶昌是太冷淡了,黎庶昌身后也未免太过孤独了。 笔者仅在此分析黎庶昌一篇身前身后均遭冷遇的文章,稍作评论,以引起学人的注意。  相似文献   

3.
《中国历史人物辞典》(吴海林、李延沛编)第762页[黄遵宪]条云:“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任驻日使馆参赞。”这是错误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驻日使馆主要成员的任命时间是1876年。黄遵宪便是这批成员之一,他是首任驻日大臣何如璋举荐的使馆参赞。何如璋的《使东述略》是一份“系日而记之”的关于赴日的正式报告,这份报告清楚地记载了他们这次出使,从任命到出发、到任的全过程。他说:“丙子冬月,如璋猥以疏陋小臣,亦滥假崇衔,充使日本。……丁丑春,副使张公斯桂至  相似文献   

4.
一、最早的文集刻本就目前所见资料而言,最早的曾国藩文集刻本,当属清同治十一年(1872)刊于苏州的四卷分类本《曾文正公文钞》,黎庶昌编、张瑛刊.卷前有黎庶昌同治九年(1870)五月《序》,并载同治十一年三月十六日(1872年4月22日)黎氏《后记》.卷末《跋》为张瑛同治十一年六月所作.黎庶昌,贵州遵义人,与张裕钊、吴汝纶、薛福成并称“曾门四子”,据序中云,到幕之初即有意系统抄录曾文.曾国藩同治二年五月初九(1863年6月24日)日记:“观有人抄册,抄余文颇多.自以无实而享盛名,忸怩不宁”.黎庶昌于是年三月九日(5月6日)到安庆大营,曾国藩当时所见之“抄册”是否“黎本”,尚无确考.  相似文献   

5.
清朝国旗究竟始制定于何时,据1888年9月30日清政府制定的《北洋海军章程》记载“同治5年(1866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初定中国旗式,斜幅黄色,中画飞龙。”旗面为黄色,龙为青色,旗的左上角有一赤色珠。当时这面国旗很少为外国人所知。光绪7年(1881年)驻英公使曾纪泽率由英购买挂有中国龙旗的超勇、扬威两舰由英经大西洋、印度洋驶回,这是中国龙旗第一次航行海外(见池仲祐《海军大事记》影印本)。  相似文献   

6.
黄遵宪(1848-1905年),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广东梅州人,清末杰出的外交家,启蒙思想家、改革家和著名诗人。他于光绪二年(1876年)中举,次年起先后出任驻日使馆参赞、美国旧金山总领事、英同伦敦使馆参赞和新加坡总领事,被誉为“有清一代最有风度、最有教养之外交家”。他驻日期间潜心研究日本文化和明治维新历史,写成史著《日本国志》和民俗、文化诗作《日本杂事诗》,给中国的维新派提供了许多新鲜的改革经验。甲午战争失败后,他与康有为、梁启超过从甚密,积极投身维新运动,倡导变法改革;后出任湖南长宝盐法道,署理按察使,积极协助湖南巡抚…  相似文献   

7.
《三体唐诗》原本无注,或为"四卷"。大德九年(1305),圆至注付梓。今存元刊《唐三体诗说》二十一卷本,应当最接近圆至注原貌。后来又有残缺的二十卷本刊行。元以后,我国版刻的《三体唐诗》主要为圆至注二十卷本系统。至大二年(1309),又有裴庾注本。至少在元代,已出现了两种既有圆至注、又有裴庾注的注本:《诸家集注唐诗三体家法》和《增注唐贤绝句三体诗法》,皆三卷,后皆失传,赖日本翻刻本知其原貌。清康熙间,出现了两种删改圆至注二十卷本而成的新注本:盛传敏、王谦《碛砂唐诗》三卷本和高士奇《唐三体诗》六卷本。高氏本被收入《四库全书》。后何焯据明内府刊圆至注二十卷本还原、评批朗润堂刊高氏本。何氏批校本于光绪十二年(1886)由泸州盐局朱墨套印出版。  相似文献   

8.
在甘肃古代的杰出人物中,有一些至今尚少为人知的思想家。卢政就是其中的一个。 卢政,字敏斋。甘肃皋兰(兰州)人。生于清嘉庆25年(1820年),卒于光绪17年(1891年),终年七十一岁。著有《学话》四卷(1843——1851年,1873年修补),《辨感琐言》(1856年),《儒家理气图说》(1856年),《皋兰续志稿》(1887年),并编有《陇学编》(1889年),《乾象古今集说》六卷(1873年以前)等等。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外务省档案为线索,简述康有为在戊戌维新期间的重要活动。尤其是利用中岛雄编纂的《往复文信目录》,揭示百日维新后期,光绪帝任命黄遵宪为驻日特命全权公使的直接原因,并非出自维新派的推荐,而是日本方面的主动邀请。此举引发了光绪帝亲自书写谕、国书,并派遣军机与总署大臣与日本公使联络,试图推行联合日本,大举新政,以此来寻求变法的出路。  相似文献   

10.
苏联驻伊犁领事馆的前身是沙俄驻伊犁领事馆。沙俄曾先后在伊犁惠远、宁远两城设立领事馆。清咸丰元年(1851年)清廷迫于沙俄的压力,签订了不平等的《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俄驻伊犁领事馆、贸易圈在惠远城西门外开设。同治二年(1863年),伊犁爆发农民起义,俄驻伊领事携贸易圈人员逃回俄国,领事馆关闭。光绪八年(1882年),沙俄交还伊犁后,在宁远城北门外重新开设关闭近20年的驻伊犁领事馆。1924年中苏签订《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及声明书》,苏联政府接收沙俄驻伊犁领事馆。1962年"伊塔事件"后闭馆撤离。  相似文献   

11.
清末留日学生人数小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正> 关于清末留日学生的人数,向来说法不一,所以笔者在这里就所接触到的一些认为较可信的资料作一点考订。清政府往日本派遣留学生始于1896年,共派13名,这在《宏文学院沿革概略》一书中有明确记载。当时从事中国留学生教育的日本友人松本龟次郎也记称:中国官派留学生“实以明治29年(1896年)为嚆矢,当时公使裕庚氏经日本政府以13人学生依嘱嘉纳高等师范学校校长,于是同校长直使同校教授本田增次郎氏当事,更又聘教师数人,开始日语及普通科之教授。”(《中华民国留学生教育的沿革》,《日华学报》1927年第2号)1898年日本驻华公使矢野文雄和清政府商定增派留日学生,“人数约以二百人为限”,(《约章成案汇览》游学门下,卷32)但由于清政府各级官吏顽固守旧,风气未开,最后只有湖北派出20名,南洋公学派出雷奋、章宗祥等6名,北洋大学派出王宠惠、金邦平等14名,浙江求是书院派出陆世芬、吴振麟等6名,此外尚有两名自费生,共48名。(参见《张文襄  相似文献   

12.
五、民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 杨增荦(1860—1933):新建县人。近代诗人。光绪进士。官至国史馆协修、交通部参事。工诗,著有《杨昀谷先生诗集》八卷、《补余》一卷、《浮云集》一卷。 夏敬观(1875—1953):新建县人。近代诗人。光绪举人。官至提学使。入民国,任浙江省教育厅长。著有《忍古楼诗集》、《忍古楼词》、《音学备考》等。 丁立中(1877—1958):新建县人。日知会、同盟会会员,参加过武昌起义。著有《百日牢谈》、诗集等。  相似文献   

13.
十九世纪末,黎庶昌出使日本时,在他的幕僚杨守敬大力协助下,访求辑录了二十六种国内久已失传的极为珍贵的古籍,影印复刻了《古逸丛书》。李一氓同志去年在《论古籍和古籍整理》中谈到孤本、善本复印时说:“是否可以考虑在黎庶昌《古逸丛书》,商务《续古逸丛书》之后,选印《古逸丛书三编》。把不可多得的宋、元本古籍和明刊善本,都选编进去。”(见《人民日报》,1982年1月20日)因此,认真对《古逸丛书》进行研究,对我们今天整理古籍,复印孤本、善本,搜访校订古书,都有借鉴作用。黎庶昌,字莼斋,道光十七年(1837年)生于贵州遵义。〔注〕祖父黎安理、父黎恺,长兄庶焘、仲兄庶蕃都是举人。伯父黎恂藏书宏富,著名硕儒郑珍曾从其受业。莼斋六岁丧父,家贫多疾,伯父、长兄督学甚严,他与次兄每日“并案读,属文必尽夜分”(《黎氏家集·黎庶昌仲兄椒园墓志铭》),又得郑珍指导,自幼即博览群书,长于诗文,讲求经世之学,“意气迈往,不可一世”(《续遵义府志·本传》)。有“思以瑰伟奇特之行,震襮乎一时”的非凡抱负(黎庶昌《拙尊园丛稿·答李勉林观察书》)。曾国藩曾赞叹云:“莼斋生长边隅,行文颇得坚强之气。”(薛福成《拙尊园丛稿序》,又见《续遵义府志·黎庶昌传》)“笃学耐劳,内怀抗希先哲,补救时艰之志,而外甚朴讷,不事矜饰。”(北京图书馆藏《黎莼斋先生手稿》抄曾国藩上奏)  相似文献   

14.
清朝末年,清政府为了维持其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1902年勿勿宣布实行“新政,”下诏变法。由袁世凯推荐,清政府任命沈家本和驻美公使伍廷芳为修订法律大臣,次年又设立修订法律馆。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九月应沈家本之请,创设法律学堂,以重金聘请日人冈田朝太郎、松冈正义博士来华,讲授法学通论。  相似文献   

15.
清代星使乘槎异国,往来频繁,一般均有日记,取白香山“早风吹土满长衢,驿骑星轺尽疾驱”句意,总名之为星轺日记。此类日记为数浩如烟海,《小方壺斋舆地丛钞》所收甚多,期南人民出版社编《走向世界丛书》,又有所增删,此外旧刻本未归入丛书者亦更仆难数。使欧日记系写普访者,如我国第一次奉派赴欧之张德彝《航海述奇》(1865)及《欧美环游记》《1866),1878年黎庶昌《两洋杂志》、1890—4年薛福成《出使英法义比日记》及续刻、  相似文献   

16.
清末中日书法交流活动,极为频繁。一八七九年,书家王之春作东瀛之游,居横滨半月,为日本朋友不断振笔挥毫。他在《东游日记》里,称辞别驻日使臣何汝璋、张斯桂后,“仍坐火车回横滨。……罗朗卿出纸数十卷,皆东人所托书者。伸纸挥毫,至十二点钟毕事。”一八八○年,阙名在《日本纪游》(日记体)中,记及书家在神户的,为浙宁人胡震(字小苹,工诗擅医)、常熟  相似文献   

17.
在《左文襄公奏疏》续编卷70、《清德宗实录》卷67和《戡定新疆记》卷3等史籍中,都有这样类似的记载:光绪三年十一月(1877年12月),清军在喀什噶尔生擒白彦虎之“伪元帅马元,并斩其副白彦龙”。“刘锦棠将逆回金相印父子,及于小虎、马元磔诛枭示……”。实际上,这个在喀什噶  相似文献   

18.
蔡锡勇是晚清首批接受西学训练的学生之一。他先后在广州和京师同文馆学习,光绪四年随驻美、日、秘公使陈兰彬出使美国,担任驻华盛顿使馆翻译。他驻美期间翻译了《美国合邦盟约》,即今日美国联邦宪法。由于中西文化传统不同,蔡氏译本无形中对原文内容进行了改造:一是将作为最高建国原则的constitution,翻译为带有政治联合色彩的盟约;二是将国家主权与地方主权并存的复合共和制,描述成偏向于中央集权的民主制。不过,该译本所体现出来的新的话语表达,以及其对美国政制和人民权利的规定,仍然对中国儒家学说带来了巨大冲击力。1897年于《时务报》刊发后,《美国合邦盟约》进入了康有为等人的视野,成为他们改造传统民本思想的一种知识参照。  相似文献   

19.
胡釴,字鼎臣,号静庵,原籍甘肃漳县,其始祖胡钧时,迁至秦安。是清代誉满关陇的诗人。他的生卒年,现有两处记载佐证:一是他的同年挚友、陕西诗人杨鸾在胡釴殁后应其子请求所撰的《胡静庵墓志铭》(李植斋《关中两朝文钞》卷二十)云:胡釴生于康熙48年9月8日,卒于乾隆36年5月28日(1709—1771),殁时年62岁;另一是乾隆54年,即将离任的秦安知县董秉纯为胡代诗集所写的序(《静庵诗钞》卷首,光绪  相似文献   

20.
<正> 《周易稗疏附考异》之版本情况及补校记略《周易稗疏》四卷,所见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道光二十二年守遗经书屋本(只作上下两卷)、道光二十四年《昭代丛书补编》本(只作一卷)、同治四年金陵书局本、光绪十四年《皇清经解续编》本、民国年间太平洋书店本;又有中华书局转来王孝鱼之金陵本点校稿,点校时曾参看拜经楼抄思适斋主(顾广圻)之校本。比较各本,则可分为两大系统。其一以四库本为鼻祖,昭代本、拜经楼本盖均自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