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瓶梅词话》的言说方式多种多样,"一事多说"即其中的一种。这主要体现在李瓶儿要嫁西门庆和李瓶儿招赘蒋竹山这两件事的言说上。前者经过十四次言说,后者经过四次言说。两件事情的多次言说在李瓶儿、西门庆、潘金莲、吴月娘、叙述者、玳安、冯妈妈之间反复进行。李瓶儿和西门庆及其众妻妾的关系、西门庆和李瓶儿及其众妻妾的关系、西门府众妻妾的关系、人物感情、西门府的稳定与风雨,都在和李瓶儿相关的两个事件的多种言说中得到呈现和揭示。小说关于李瓶儿两个事件的"一事多说"意在表明李瓶儿的重要性。这种看似琐碎平淡的笔法实际上蕴藏着形式创造的千钧之力,小说言说的历史高度也因此得到确立。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们所知道的《金瓶梅词话》最早是明代万历四十五年(1617)的刻本,《金瓶梅》是人们习惯的简称。作者将书中三位妇女的名字(潘金莲、李瓶儿、春梅)各取一字订为书名。崇祯时代又有《新刻绣像金瓶梅》出现,研究者仍以《金瓶梅词话》为定本。据吴晗考证,《金瓶梅》成书约在明代隆庆二年至万历三十四年(1568——1606)之间。  相似文献   

3.
西门庆的人性表现,尤其是在李瓶儿垂危之际及死去之后,西门庆对李瓶儿所表现出的千种爱怜与万般思念,可以说是《金瓶梅》为文学史所提供的最为精彩同时也最使人感到疑惑的人性描写.为什么象西门庆这样一个猪狗不如的恶棍会有如此丰富的人性表现呢?  相似文献   

4.
《金瓶梅》的女主角李瓶儿以进西门庆家为分界点,此前,凶悍泼辣、狠毒势利、冷酷绝情、风流淫荡;此后,宽厚贤淑、慷慨善良、谦恭怯懦、温柔顺从.前后性格迥然,判若两人,令人费解.然而,这并非作者兰陵笑笑生的创作疏漏,而是有其内在的心理根据:李瓶儿归属感的确立及自身情爱的满足和母性的力量是其性格演变的内因;客观境遇的变迁、潘金莲的欺凌、西门庆的家庭暴力是其性格演变的外因.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促使了李瓶儿性格的异化.  相似文献   

5.
《金瓶梅》的女主角李瓶儿以进西门庆家为分界点,此前,凶悍泼辣、狠毒势利、冷酷绝情、风流淫荡;此后,宽厚贤淑、慷慨善良、谦恭怯懦、温柔顺从。前后性格迥然,判若两人,令人费解。然而,这并非作者兰陵笑笑生的创作疏漏,而是有其内在的心理根据:李瓶儿归属感的确立及自身情爱的满足和母性的力量是其性格演变的内因;客观境遇的变迁、潘金莲的欺凌、西门庆的家庭暴力是其性格演变的外因。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促使了李瓶儿性格的异化。  相似文献   

6.
一般人读到金瓶梅这部书的很少,要求对全书故事和主要人物作一简单评介,但这很难写,幸而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里有一段故事梗概,郑振铎先生《谈金瓶梅词话》中对金瓶梅主角西门庆也写过一段简介,很好。但鲁迅先生所写用文言文,须改写。郑振铎先生写的也须略加修改。我再补写潘金莲和应伯爵,以及吴月娘、李瓶儿、春梅、陈经济等共七人。  相似文献   

7.
每每翻阅《金瓶梅》总会体味到一种浓浓的悲剧意识.这种感觉的产生似乎与《金瓶梅》所表现的题材不符.作为一种从描写生活入手的小说,作者选择的是丑恶的世界,刻画的是丑恶的人物,揭示的是丑恶的人生,如何竟会传出一种悲剧的气息呢?因此,许多人否认《金瓶梅》中有悲剧意义存在,而认为《金瓶梅》完全采用的是一种纯粹喜剧的手法.你看作者对集官僚、恶霸、富商于一身的主人公西门庆贪欲淋漓尽致的暴露,对以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为代表的女人淫荡放纵的描绘,对以应伯爵为典型的帮闲蔑片趋势附利“狗性”的讽刺,对以王姑子、薛姑…  相似文献   

8.
陈敬济人物形象浅析刘文学,赵冰瑞《金瓶梅》作者殚精竭虑的塑造了西门庆这一商人、恶霸、淫棍形象,其典型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划时代的、富有新意的.他虽然是“男一号”,但并没有贯穿全书(他在79回即暴卒),他与“金、瓶、梅”三“女性”的风流孳债未竟(除李瓶儿病...  相似文献   

9.
《续金瓶梅》在人物命名、人物命运等多方面受到《玉娇李》的影响,这就明确了前者在创作时确实参考了后者。当下《玉娇李》研究几乎全是研究《金瓶梅》的副产品,而对《玉娇李》本身及其对《续金瓶梅》的影响研究不够。丁耀亢当是通过诸城丘家见到或听到过《玉娇李》。崇祯本《金瓶梅》的评改者似乎看过《玉娇李》。《玉娇李》与《续金瓶梅》之间关系的发现对《金瓶梅》研究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金瓶梅》的作者企图通过潘金莲和李瓶儿殊途同归的人生历程承载和表达自己对社会女性问题的关注和思索。在这两个人物身上,作者建构了对传统伦理道德的彻底地破坏和执着地追求两种人生价值目标,但是,两者最终都是以毁灭而呈现给我们无尽的感伤和反思。  相似文献   

11.
《金瓶梅》书中的女角色有几十人,重点描写的也有十余人,而作者却用其中的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三人为书名,尤其是庞春梅仅仅是个丫头,确实令人费解。倘若弄清了这三个女人在小说的创作意图、主题及情节结构中的作用,便可看出作者选用她们为书名的深义。  相似文献   

12.
医学与叙事关系密切,中国古代小说有诸多涉医描写,在故事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情节展开的叙事动力。《金瓶梅》中的李瓶儿、《红楼梦》中的秦可卿之死,情节结构呈现因果链条,但前者显露、后者隐微;而不少明清小说的涉医情节是由巧合和偶然行为组合而成,出人意料的情节发展往往是某种观念的图解。生老病死是人的生命历程,也是小说常见内容,涉医叙事在小说中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金瓶梅》在成书过程中,将《水浒传》中的许多文字抄改入书。对此,学术界作了多方考证,已为人所共知。现在需要研究的是,对《金瓶梅》的成书而言,这种现象到底说明什么问题?本文拟选取,《金瓶梅》抄改《水浒传》的十多段文字,来加以具体分析。一、《金瓶梅》第二回写潘金莲的外貌文字,抄自《水浒传》第四十四回:黑鬒鬒鬓儿,细湾湾眉儿,光溜溜眼儿,香喷喷口儿,直隆隆鼻儿,红乳乳腮儿,粉莹莹脸儿,轻袅袅身儿,玉纤纤手儿,一捻捻腰儿,软脓脓肚儿,窍尖尖脚儿,花簇簇鞋儿,肉奶奶胸儿,白生生腿儿。……在《水浒传》中,这是一段写石秀所见的潘巧云的外貌描写,《金瓶悔》抄来稍加改动,成了从西门庆眼中所见的潘金莲的外貌特征描写。其文如次:  相似文献   

14.
在李开先和贾三近的祖辈、父辈中,有多人的名字与《金瓶梅》中地位卑贱的人物或反面人物的名字用字相同或音同,如果《金瓶梅》的作者真是李开先或贾三近,在避讳甚严的古代,他们是不可能那样做的;再加上《金瓶梅》的作者对泰山周围的地理形势很不熟悉等证据。由此,笔者推断,《金瓶梅》的作者不可能是李开先或贾三近。  相似文献   

15.
在(金瓶梅)人物画廊中,李瓶儿无疑是塑造的最成功者之一。然而,不少评论者却对其微词颇多,认为她“水性杨花”,“比潘金莲有过之无不及,也是一个淫妇”。更多的人则认为,“这是一个性格前后矛盾的人物:在嫁给西门庆以前,她是一个淫荡无耻、凶悍狠毒的泼妇,可是到了西门庆家里以后,却突然之间变成一个善良懦弱、逆来顺受的女人了。书中对于这种性格突变没有写出它的发展轨迹和提供内在根据,因而是不可信的。”初读(金瓶梅),李瓶儿的形象确会给人以前后矛盾,甚至给人以“性格前后判若两人”的感党。我们认为,其形象之所以使…  相似文献   

16.
《金瓶梅》作为一部反映晚明时期人生世相的世情小说,是以对两性关系的揭示来作为展现世情的一个重要手段。小说中人物的两性关系,都是一定文化的产物,并体现出一定的文化内涵:李瓶儿在两性关系中,前期表现为狠毒强悍,很大程度上是因其合理的欲望没有得到满足;后期表现为柔弱善良,是因其生理欲望和其作为"社会人"的"社会属性"的欲望都在与西门庆的婚姻中得到了满足,从而使她的人性趋向于善。这说明人与生俱来的欲望,既可能因其得不到满足而使人性扭曲和异化而走向恶,也可能因其得到满足而使人性趋向善。  相似文献   

17.
在《金瓶梅》这部小说中,凡染病而死、又描述了病因、病情并医疗方案的,共有张大户、官哥儿、李瓶儿、西门庆、宠春梅等五人。这五个人的死亡,都与潘金莲有直接联系。作者通过对他们辗转病榻、求医问药直至呜呼哀哉全过程的描写,写尽了潘金莲的奸、刁、泼、淫;同时,也为人们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然则,成也医案,败也医案,小说中五则较为详尽的医案,竟也露出了作者所  相似文献   

18.
黄霖的《金瓶梅》研究"外学"与"内学"兼善,主要致力于两个方面:一是《金瓶梅》作者成书研究,二是《金瓶梅》社会价值研究。黄霖的主要代表性著作《金瓶梅考论》和《金瓶梅讲演录》为金学大厦的建构奠定了重要基石。黄霖提出的《金瓶梅》作者"屠隆说"是独具代表性的"一家之言",他提出的《金瓶梅》"反腐败经典说"也极具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周钧韬先生专事《金瓶梅》研究二十多年,提出了"《金瓶梅》作者王世贞及其门人联合创作""《金瓶梅》时代背景嘉靖""《金瓶梅》成书年代隆庆""《金瓶梅》成书方式过渡说""《金瓶梅》初刻本问世年代万历末年""《金瓶梅》为性小说"等6个新说;完成了《金瓶梅》创作素材来源考证的基础性工程。他的"治学之道"包括"知己知彼,选准研究目标";"高层次加入";"目不斜视、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敢于创新,在与权威的论争中创新";"思辨与考证,双向汇流"等。其自言"治学之道"的核心是学好哲学。  相似文献   

20.
李瓶儿为《金瓶梅》中著名淫妇之一,关于她的性格特点和形象意义,近年来,学术界颇有争议。这是一个一生偃蹇的薄命女子,她畏“天”、求“天”,幻想寻找一个好归宿——结果是:作恶不如潘金莲,却比潘金莲付出的多,除了自己的命,还搭上儿子的一条命。她也匐伏在神龛底下,作善不比吴月娘少,却早夭,死于血水淋漓。如何认识作者用心血浇铸而成的这一人物,也是探索这部巨著美学思想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