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泰国2006年政变是在泰爱泰党高支持率执政的国内政治环境下产生的.分析这次政变的原因,既要描述泰国政府、军队在现实政治权力层面的角力,也要回答泰国1997年宪法何以不能够为政治利益的表达与和解提供框架.从更根本的意义上讲,前述两个层面所反映的问题,最终是泰国长久以来的威权主义政治传统的遗患.对泰国政变的深层次原因的探究,能够为分析宪政后发国家内部威权主义和民主主义两大传统的竞争和矛盾提供鲜明的例证和理论上的初步说明.  相似文献   

2.
战后巴西现代化的发展引起了经济和社会的变革,并由此导致政治参与的扩大,但巴西政治中传统的精英制、世袭国家制、二元制等并未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而改变.经济与社会现代化的发展与政治现代化、制度化的滞后之间的矛盾导致了二战后尤其是 60年代巴西政治的持续不稳定,并最终导致了 1964年建立威权主义的军人政变.  相似文献   

3.
威权主义是东亚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征.日本政治中的威权主义同样也是伴随着日本政治现代化而产生并发展的,它不仅在日本的两次政治转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而且对当代日本政治亦产生重要影响.对威权主义我们必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以威权主义的视角来看,国民党以党治国政治体制也是一种威权政体.然而国民党以党治国政治体制试图向民主政治转型是失败的,其原因是:社会经济、政治基础薄弱,缺乏实行民主政治的稳定社会环境;力量整合失败引发合法性危机;传统政治文化中的负面因素积重难返.  相似文献   

5.
20世纪 8 0年代末以来 ,以马科斯、苏哈托及素金达等被推翻为标志 ,很多学者认为泰国及东亚其他威权政治国家进入了“由一种政治形态到另一种政治形态的质的飞跃过程” ,即进入了转型期。然而 ,政治体制的实质内涵与其形式的背离 ,是泰国及其他东亚国家长期存在的现象。以民主程序产生的政府 ,并未改变泰国“威权为体 ,民主为用”的本质性特征。威权政治产生于传统专制、佛教善恶业思想及权威崇拜等悠久而深厚的文化之中 ,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从日本等国的经历来看 ,改变这种方式 ,决非几十年能奏效的事。即使民主机制不断得到巩固 ,泰国的民主也不会是西方民主的翻版 ,威权政治的本质性特征在未来的民主政府中仍会有顽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1970年后叙利亚在阿萨德领导下,重树政治威权及其政治合法性,重建威权主义政治体制,借助意识形态控制以及务实的内外政策,实现了长达30年的政治稳定。但是,在阿萨德威权主义统治下,由于政治民主缺失,经济发展迟缓,阿拉维宗派主义专权以及地缘政治环境险恶等因素的交互作用,叙利亚又成为一个稳中有忧的国家。  相似文献   

7.
自1932年至今,泰国的民主政治发展经历了五次大的机遇,也遭受了一系列军事政变的挫折;致使泰国的政治发展既没有像新加坡和马来西亚那样建立起稳固的威权体制,也没有像菲律宾和印尼那样在民主化之后建立起稳定的民主政体,而是在动荡和军事政变中像钟摆一样在军事威权、半民主和民主政体之间来回摇摆。造成这种独特的民主政治发展道路的原因主要在于泰国的政治发展形成了对军事政变的路径依赖、没有构建起现代的官僚体系、统治精英之间相互分裂与斗争、民主的支持力量软弱而不稳定。泰国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将无法摆脱目前的民主政治发展道路;要建立稳固的民主政治,泰国必须培养强大的民主文化。  相似文献   

8.
泰国位于东南亚中南半岛,是东盟十国的第二大经济体,至今实行君主立宪制。泰国有着不同于东南亚或世界其他国家军事政变频发的一些特点,其主要原因是:在泰国,军队历来有凌驾于政府之上的传统;军队内部的争权夺利也是导致军事政变的因素;军队发动政变的直接原因往往与其地位和利益受到损害或威胁有关;军事政变也与军方长期形成的政治"使命感"和政治倾向有关。由此也可看出,泰国的"街头民主"所引发的动乱,其实也是导致这类不成熟民主举动被军事政变所终止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威权政治是中亚和东南亚国家转型时期所形成的民主政治模式,哈萨克斯坦和新加坡又是这两个地区中实行威权政治体制的典型国家。两国的威权政治体制既存在相同特征,又存在许多差异性。但是威权政治体制能适应两国国情,并且两国正确地处理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以及威权政治与民主政治的关系。因此,在民主机制的载体中,哈萨克斯坦和新加坡威权政治的本质特征将会延续下去。   相似文献   

10.
威权主义国家统治者即精英政治集团需要为自身的存在寻找合法性依据。威权主义的合法性如果不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或人民主权的基础之上,就只能依靠经济的增长为主的政绩合法性来维持。为了维持政权的存在,威权主义国家的精英政治集团需要而且可以实现国家的稳定、发展和改革。但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和成熟,经济增长为主的政绩合法性会出现不足,这就需要政治精英将国家的合法性稳步地建立在人民民主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1.
元祜时期,苏轼曾“三入承明,四至九卿”,进入过权力中枢,但在表面风光下他却不安于朝,饱受政敌攻击,始终处于政争旋涡中,不得不多次自请外放。元桔政争的原因是复杂的,从攻击者的角度看,不能完全排除私人恩怨,但更重要的是与体制的变质、与苏轼特殊的政治地位有关;从苏轼的角度看,则与苏轼不合时宜的政治取向、耿介的政治操守、真挚无饰的性格因素有关。苏轼在元祜党争中的担"-5精神、批判精神、强烈的主体意识以及光明磊落、淡泊名利的政治风范和人格风范,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选择,对于我们了解苏轼的人格、志趣、追求,对于今天的人们也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1942 年盐阜区高等法院的设立,使盐阜区抗日根据地形成了独立的二级二审制的司法审判体系,审理了大量的民刑事案件。设立以高等法院为核心的审判体系,是盐阜区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的司法举措,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以法治思路完善根据地政权建设的又一实践,是华中抗日根据地与日伪势力、国民党顽固派在政治斗争、军事斗争以外,建立的新的司法斗争体制,对根据地政权建设具有特别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嘉靖至万历前期长达六十余年,是明代历史中极为重要的阶段.明世宗通过"大礼议"清除了杨廷和集团,重新恢复了明代政治秩序,结束了武宗败政时代.钦定大礼之后,对世宗之前明代百余年来政治积弊的变革才成为可能.在世宗的全力支持下,从"大礼议"中脱颖而出的张璁是嘉隆万政治变革的开启者,而在神宗等人支持下的张居正是这一变革的继承者和终结者.其间以阁权的有限扩张为时代特点,并由此带来这一时期的诸多变革,探讨嘉隆万政治变革的政治走向,有助于认清明代历史发展的轨迹,成为明代政治变革的最大特点.  相似文献   

14.
汉初教育思想是丰富的,思想家们在教育的作用、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方法、君主教育等方面均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通过汉初思想家不懈的努力,使统治者逐渐认识到,要使政权长治久安就不能专任刑罚,必须重视礼义教化的作用,从而采取了一些有利于文化教育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文章认为在实际历史上韩信虽然死于政治权力的斗争,但由于韩信占据着某种道德高点,在传播过程中道德权力逐渐超越政治权力占据上风,表现为精英阶层和民间社会多从正面认可韩信形象.以“崇德”为重要特征的儒家话语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占有极高的话语权力,当司马迁以有德与否的潜在标准来记录历史人物的相关经历和事迹时,他已经获得了这种巨大的权力,这也是决定韩信形象传播走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20世纪50-60年代的政治语境中,《青春之歌》一方面认同了主流意识形态,在文本中建立了以革命与阶级斗争为主导话语的等级秩序;另方面又在多重的、边缘性、差异性的话语中输入某种意愿、权力和功能,构成该作品多音齐鸣的内在结构。本文所讨论的是诸种边缘话语中的一种——知识分子话语在文本中的展露运作,及其给小说带来的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7.
北宋中后期的眉山苏氏姻亲,多与苏轼、苏辙兄弟的政治倾向相同或相近,一定程度上都反对新法,或在变法中持中立态度,并因此在激烈的党争中遭受了党祸的牵累,或落贬夺职,或遭受罚金,或文集被毁,从而使眉山苏氏婚姻在特定的政治环境下,自觉不自觉地打上了党争的烙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北宋党争中,眉山苏氏与“声气”相同的姻亲互相援引、祸福与共,为谋求家族的发展空间在婚姻上做出了努力.  相似文献   

18.
彭树智先生对现代民族主义研究的贡献表现在三个方面,即亚非拉地区建立民族独立国家的政治斗争,亚非地区建立与巩固民族独立国家相关的政治思想,亚非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彭先生对现代亚非拉民族主义政治斗争、现代民族主义思想、现代化改革都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类型分析,从而揭示了现代民族主义运动多样化的历史景象,取得了在民族主义运动史研究和世界史研究方面的重大突破,对我国的世界史研究做出了重要的学术贡献。  相似文献   

19.
清末官制改革是大清帝国将要走到尽头的一次努力挣扎 ,也是国家体制向现代化迈进的前奏曲。它所面临的社会环境是复杂的 ,它是近代中国社会几股政治势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有列强的干预 ,西学的影响 ,改革派的努力以及各派势力的权力争夺。这次官制改革虽然没有能够挽救清王朝的历史命运 ,但是人们从中不仅可以看到难以逆转的历史发展趋势 ,也能体会到历史进步的艰难  相似文献   

20.
古代公文政治功能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文是一种很古老的文体,起源于人类社会活动。公文是国家权力的触须,只要它能到达的地方便是国家权力可控制的地方。皇帝通过公文控制政府,政府通过公文控制国家。公文有着强烈的政治特性。公文反映的是各个阶级之间的斗争,能够在国家的日常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公文必然受一定的政治观点的指导,为一定的政治制度服务,从而体现出鲜明的政治倾向性。"〔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