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锁定"与"回拉":医疗保险制度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医疗保险制度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居住地参保能够提高流动人口的本地居留意愿,具有"锁定"效应,而在户籍地参保则会降低流动人口的本地居留意愿,具有"回拉"效应;同时,"回拉"效应与"锁定"效应均随医疗保障制度待遇水平的提高而增强.进一步分析表明,医疗保险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受流动距离的制约,居住地参保的"锁定"效应和户籍地参保的"回拉"效应均随流动距离的增加而增强.政府应继续深化医保制度体制机制改革,简化异地报销程序,提高异地报销水平,打破地域区隔的制度藩篱,实现流动人口公平享受医疗保障权益.  相似文献   

2.
新媒体时代司法领域对于新的信息传播技术的应用正在深刻影响着司法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关系.其中法官对于新的信息传播技术充满期待,对于推动司法公开、促进司法公正目标的实现都是难得的机遇.本文针对作为司法公开"受众"之一的"法官"群体的新媒介接触与信息传播状况展开研究,发现新的信息传播技术与法官"赋权"效应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也是动态的.新的传播技术在法官获取更多社会资源、推动法律的完善,以及判决的法律与社会效果的结合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但在"同案同判"目标的追求中"赋权"问题却存在复杂性.与此同时,新的信息传播技术对法官的"赋权"也面临现实困境.因此,从理念升级和加强制度建设两个层面强化新的信息传播技术对法官的"赋权"效应,成为实现司法公开与司法公正良性互动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3.
新媒体时代司法领域对于新的信息传播技术的应用正在深刻影响着司法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关系.其中法官对于新的信息传播技术充满期待,对于推动司法公开、促进司法公正目标的实现都是难得的机遇.本文针对作为司法公开"受众"之一的"法官"群体的新媒介接触与信息传播状况展开研究,发现新的信息传播技术与法官"赋权"效应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也是动态的.新的传播技术在法官获取更多社会资源、推动法律的完善,以及判决的法律与社会效果的结合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但在"同案同判"目标的追求中"赋权"问题却存在复杂性.与此同时,新的信息传播技术对法官的"赋权"也面临现实困境.因此,从理念升级和加强制度建设两个层面强化新的信息传播技术对法官的"赋权"效应,成为实现司法公开与司法公正良性互动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4.
地震不仅造成生命与财产损失.还有生理与心理的创伤.大众传媒不仅要沟通危机信息、承栽创伤记忆,还要对记者的职业创伤、受众"不在场的悲伤"与幸存者的创伤体验担当心理援助的功能.传媒参与心理危机干预的传播效果如何,与传者的心理学专业素养、媒介内容生产的心理诉求以及媒介组织行为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5.
理论上政府在运用财政政策进行需求管理时,特别是政府购买支出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有一定的折扣,即"挤出效应".为了更好地说明"挤出效应"的存在和影响"挤出效应"的因素,本文试图对"挤出效应"作一定量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6.
美国学者费姆·邦茨说"一个有效的传播不仅能减轻危机,还能给组织带来比危机之前更为正面的声誉".本文通过对"汶川大地震"中我国政府信息公开传播情况的研究,探讨了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在重大危机事件应对中的价值和作用、所取得的进步和变化以及需要改善和提高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及其"中的"其"原本主要回指前面的语法单位,起到连贯前后并列项,使后一并列项从形式上由无定到有定,由泛指(generic)到专指(specific)的作用.但是,一定的语境,使得"其"的回指变得可有可无,或因汉语的省略定势与节律阻止回指说,直至不能说有.由有回指到可有可无,到不好说有,到没有回指的过程,就是"其"的化石化(fossilization)过程.  相似文献   

8.
对传播效果的研究是大众传媒的研究重点。微博把关效果是指通过把关行为或把关机制作用后的自媒体舆论传播对受众所起的社会效果。根据效果研究中的时间维度视角,微博舆论传播中的把关效果可以分为短时效果的"螺旋效应"、中期效果的议程"集聚效应"、长时效果的"涵化效应",分别对应传播学效果理论中的"沉默的螺旋"、"议程设置论"和"涵化理论",由此可以展开对微博舆论传播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从新疆"7·5"事件谈国内传媒对外传播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7·5"暴力犯罪事件发生后,部分西方媒体通过选择性报道有意歪曲丑化中国形象.对此,国内传媒不仅要揭露其所谓"新闻自由"的虚假性,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建立媒介舆论危机的干预机制,增强引导国际舆论的传播力量,强化舆论危机干预的政府责任,发挥网上民间力量的打假作用和重视海外华人群体的沟通力量等策略,化被动为主动,有效地反击西方媒体的歪曲报道,积极教育引导国内外广大受众.  相似文献   

10.
传媒公信源于传媒自身的影响力和权威性,而公共危机事件则使传媒之公信力愈发得以凸现.中国传媒对公共危机事件的报道理念和报道实践在国家改革和开放进程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本文从传媒对公共危机事件的报道传播史角度,分析了中国传媒在对2003年2月从广东爆发、而后扩散至全国的"非典型肺炎事件"的三个阶段的非正常表现,指出了在此次公共危机事件中传媒公信受损的客观事实,并就此提出了六项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1.
复杂网络环境下的品牌危机处理策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互联网结构具有复杂性.互联网信息传播同样具有复杂性.但从复杂科学的角度去看,网络世界并非毫无规律可循.而是在无序中潜藏着有序.而这些"有序"的因素正是网络环境中品牌危机传播的新特性产生的基础和危机管理的依据.如能了解互联网中的"有序"因素及网络环境下品牌危机信息的传播特性,则能够控制并影响网络中集散结点的危机信息传播.并且选择有效的危机回应策略,从而缓解进而消除危机.对品牌形象进行修复.  相似文献   

12.
如果次贷危机就像蟑螂理论所揭示的那样,飞镖从厨房水槽下向你接连飞来,面对有一半的死亡概率,那么什么才是你唯一的逃生机会?  相似文献   

13.
媒体建立危机应对机制尤为必要,特别在社会深刻转型和充满风险的当下中国.本文以"媒体建立危机应对机制"为分析框架,从"社会舆论引导"、"政府管理"、"危机事件"三个基本角度,阐述"媒体建立危机应对机制的必要性".媒体建立危机应对机制.是对流言、谣言传播的有效预防、纠正和瓦解,是对政府信息行为的一种敦促和回应."突发性"体现了危机爆发的不确定性与集中性,要求媒体既要有预防危机继续连锁反应的应对策略,又要建立机动弹性的应对机制.  相似文献   

14.
就李宗江先生关于指量结构"这下"、"这回"产生时间连接关系篇章功能的原因和时间提出异议,认为原因主要有二:一是语义基础,动量词"下"、"回"本身自古就能表示时间量,这是内因;二是合适的句法环境,处于两个分句或句子之间,这是外因."这下"产生时间关系篇章功能的时间是清代,"这回"产生这种功能的时间是元代.  相似文献   

15.
2007年爆发的"中国制造"危机,由美国媒体率先发难,然后迅速扩散至全球,对中国形象和经济收益产生了负面影响和负面作用.中国媒体针锋相对,奋力为中国产品正名.这种媒介镜像的虚实值得探究.研究选择<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作为对象,采用贸易政治和国际传播的双重视野透视"中国制造"危机,通过对4份报纸交锋坐标系和交锋内容的剖析,证明中美之间的舆论交锋是表象的,是一种职能错位、话语错位、视野错位的交锋.  相似文献   

16.
美国的"次贷"危机所涉及的体制和制度问题都是经济法学传统的、固有的研究对象和领域,在应对这场危机中,经济法学大有可为.住房次级按揭贷款问题及"次贷"危机是典型的"综合经济法律问题",涉及多个部门法,需要动用各法律部门尤其是经济法和社会法的原理,综合系统地分析解决.  相似文献   

17.
以往对人称代词变指的分析大多集中在形式归纳和修辞效果方面,而对制约其使用的原则和变指规律研究得不够深入.本文根据距离在人际交往中所发挥的重要而微妙的作用,提出了交际中的"距离效应"原则,并说明"距离效应"是支配人称代词变指的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公共危机事件频频发生,传统的范式又难以发挥有效作用,应对危机的效率以及效果难免受到影响.通过借鉴以往应对公共危机事件的应对范式,结合乌鲁木齐"7·5"事件,从微观领域针对有效应对公共危机范式的建构进行初步探讨,以致力于危机管理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
在辛亥革命前后的二三十年间,民族危机与人格危机普遍弥漫于国民心中,这场危机的实质可表达为近代中国人产生了民族和人格的"认同危机".如何解决民众的"认同危机",构成了当时一些先进中国人不断求索的重大问题.清末"维新派"的"新学"、"新政"与"新民"运动;辛亥革命前夕"革命派"的"国民性改造与革命"之论争;辛亥革命前后一些先进中国人的"国民性批判与新人说"的分析;"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思想界"国民性改造的三种主义"的主张等等,这些变革与主张尽管在时间顺序上有阶段性,也存在一定的叠加和交叉,却清晰地表明了此时期中国人教育思想的演进历程:从传统教育思想的瓦解到"新民"教育主张再到"国民性改造"教育主张以及如何改造国民性的主义之争.  相似文献   

20.
高效的风险传播能消除或者降低危机事件的影响,而低效的风险传播也会造成危机事件。风险传播在本质上是互动的危机传播形式,受危机事件影响的所有相关者能够参与有关风险事宜的商谈,这个过程才是最优的。根据商谈过程中利益相关者的特征,出现以对话为中心和以技术为中心的二分法。以对话为中心的理念的缺陷直接抵触以技术为中心的优点。风险传播的相互交叉影响导致二分法的趋同效应,利益相关者通过交互式争论,会形成危机事件新的理解。西方学者引入知情选择作为风险传播趋同效应显现的基础,利益相关者可以倾听各种观点并理解各种观点的本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