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代广东人口的数量及其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宋代户口资料的分析 ,推算出广南东路人口规模 ,并就人口分布作了初步探讨 ,提出宋代是古代广东人口的一个高增长时期 ,北宋是古代广东人口分布的历史性转折点等新见解  相似文献   

2.
乡兵的分布及特点宋代武装力量由四部分组成:禁兵、厢兵、乡兵、蕃兵。乡兵是民兵,蕃兵是少数民族的民兵,也属乡兵。禁兵、厢兵遍布全国各路,而乡兵无论在种类上还是数量上,各地都有很大差异。保甲法实行以前,乡兵多分布河北、陕西、河东、四川、荆湖、广南地区。其它如江西、福建,各自仅有枪仗手;京东有弓箭社;而京西、两浙、淮南、江东四地,在《宋史·兵志》中都不见有乡兵的记载。可见乡兵之制,唯陕西、河东、河北三路最盛。熙宁年间推行保甲法,重点也是西北地区。“诏行于永兴、秦风、河北东、西、河东五路,唯母上番。余路止相保任,母习武艺”,也即不预教阅。  相似文献   

3.
史学界有的专家学者把宋代文臣和武将的称呼区别绝对化,称张浚为统兵文臣;有的对它们的区别不清楚,称程羽为“将领”。为此,特撰短文辨析。宋代的文臣和武将是有区别的。自宋太祖实行文臣统兵制度始,许多担任过督兵和统兵职务的人,并非武将出身,也不是“大将”、“将军”。所谓“大将”和“将军”,都是武官名,是“军衔”的一级。将军作为武官名,在宋代用在两个地方,一是由宗室充任的环卫官,二是作为武散官。宋代的武将不用“大将”、“将军”的“军衔”。宋太祖在实行“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方针,“杯酒释兵权”之后,将禁军分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长官皆称“都指挥使”。同时,逐步地消除方镇节度使的割据称雄,罢黜宿将典禁兵,节度使成为没有权力的空  相似文献   

4.
宋王朝建立后在南方的统治,仍效法于唐朝,将岭南分为广南东路和广甫西路。整个地区的州郡由路节制。广南西路治桂州,下辖二十五州以及为数不少的羁糜州和县。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宋代广西边陲不断受到交趾侵扰和当地边民的“骚乱”,这极大影响了宋在南方的统治。当时宋主要兵力用来对付不断壮大的北方少数民族,无暇顾及南方,如  相似文献   

5.
曾小全 《社会科学》2006,6(8):144-156
有清一代,广东盗匪不断出现,嘉庆皇帝在位其间,便有天地会、黎民起义和海盗等。本文对这时期的广东海盗与广东海防体系作初步的考察,指出这一时期广东海防体系中以“三路设防,重在东路”的局面与该时期的海盗活动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宋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各有其特点,有其重要军事著作。岳飞正处于两宋军事思想发展高峰时期的第三阶段,他虽无军事专著,但以其军事实践形成了自己的军事思想,大致可归纳为五点:训士以德,为将谋先,严以治军,临机制胜,各用其长。岳飞对宋代军事思想的最大贡献,是发展与丰富了大兵团进攻作战的战略战术思想  相似文献   

7.
宋代深鉴唐末、五代之弊,为了加强中央军事集权,建立了独具特色的军事审判制度。除了战时统兵将帅以及各级官司暂时被赋予较大的军事审判权外,日常军中有一系列严密的起诉、审判、上诉、覆审和死刑覆核制度。较之唐代,宋代日常军事审判制度具有中央军事审判机构专门化、地方军事审判权相对分散、重视军人死刑案件覆核等特点,发挥了从司法制度层面强化军事领域中央集权的重要作用。但各级将领的军事审判权受到层层分割与制约,对宋代军队战斗力的提高则有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两宋(公元960~1279年)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长河中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社会经济空前繁荣的时代。反映在上层建筑,宋代中央机构的设置,一个显著特点是增设了“于天下财计无所不统”、权重事专的三司,号称“计省”。宋代赋役之苛可谓登峰造  相似文献   

9.
宋代军事审判制度有日常与战时的区别。日常军事审判制度,由起诉、审判、上诉、覆审和死刑覆核等一系列严密的制度所构成;而在战时或紧急状态下,统兵将帅则暂时被赋予较大的军事审判权,有权临机处置。与唐代相比,宋代军事审判制度具有中央军事审判机构专门化、地方军事审判权相对分散、各军种的军事司法管辖不尽相同、重视军人死刑案件覆核诸特点,发挥了从司法制度层面强化军事领域中央集权的重要作用。但各级将领的军事审判权受到层层的分割与制约,对宋代军队战斗力的提高则有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
五代大臣桑维翰因交结契丹而被元明清学者所唾弃,但宋太祖对桑维翰却推崇备至,桑氏石晋功臣的形象贯穿两宋.究其因,配飨桑维翰符合树立宋朝正统地位的需要,并契合两宋外交形势及“忠节”观的推崇,它从不同侧面反映出两宋各个时期的现实政治需求.而宋代“民族主义”的一大特质在于:宋代的民族情绪虽激烈,但宋人的“华夷”观却并非沿着纯种族主义性质的进路单向发展,这也影响了宋人对桑维翰的品评.  相似文献   

11.
略论宋代西北乡兵宋代武装力量由禁兵、厢兵、乡兵、蕃兵四部分组成。乡兵是民兵,蕃兵是少数民族的民兵。乡兵之制,唯陕西、河东、河北三路最盛,以人数而言,西北地区乡兵数量最多。多兵的本质是劳役,但与差役、夫役不同,是二者之外的义一重兵役。其特点在于:一、差...  相似文献   

12.
王云裳 《浙江社会科学》2012,(8):131-140,160
宋代军队经营活动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首个情况严重的时期。宋廷允许军队从事以回易为主的各种经营活动,其初衷即宋人所谓的"赡军"。但从长远看,军队经营活动的泛滥对军队建设和军事斗争的负面影响、对经济社会的消极作用是深层和长远的。宋代军队经营活动对宋代及后世都有很大影响,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历史问题。  相似文献   

13.
带御器械、閤职、环卫官作为宋代武官的三种兼带职名,最初主要作为内任供职官,随着政治环境的需要,逐步发展成为外任武官兼带的职名,由此推动了武官“带职”制度的确立.此后,武官“带职”制度的发展不仅对两宋武官制度以及军事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是宋朝“驭武之术”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宋代官制中具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由于政区环境和周边形势的变化,宋代广南西路的对外贸易进入其地区发展史上的繁盛时期.外贸的发展促进了当地以及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增进了地区间的交流,但广南西路的外贸只占宋代外贸总体比重的很小部分,不能与广州、泉州及北方榷场相比.宋代广南西路的外贸基本属于自足型贸易,兼之受制于时代和地理因素,因此成为广西地区外贸发展史上独特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15.
宋代的监军     
两宋始终存在着监军一职,且多系统多类型。军队系统的监军有三个类型:宦官监军、官员监军、其他名目的监军如都监、走马承受、兵马都钤辖等。宦官监军以及走马承受从北宋中期兴盛,后期达到高峰,至南宋销声匿迹。南宋的监军比较随意,呈现出长官即可任命、不限文武、有更多带兵权等特点。最常见的是地方系统的监军,属于常设的地方武职,分布于南北各地州、县乃至路、镇各级地方,职能是管理驻军、带兵作战、监督地方官、向皇帝报告当地事务等,可能是兵马都监、监押的统称或别称。监军制度是宋代一项重要的军政制度、军事监察制度。宋代监军一词不同寻常,包括多种职官,或为本名,或为俗称,因而或名实相符,或有实无名,或名存实亡。  相似文献   

16.
<正> 宋代有就粮军。它始于宋初,而在仁宗之世广泛发展并有所变化,逐步形成为一种地方军制。这一制度与宋代制军的总特点有许多不同甚至矛盾之处。学者们对这个问题虽然有所论及,但都语焉不详。本文对此问题试作初探,不当之处,还请指正。(一)就粮军的本义及其出现时间“就”者,趋也,归也。就粮军就是到粮食多的地方取得给养的军队。这是就粮军的本义。历史上的流民一般是向年丰粮多之地流动,这也可叫“就粮”。王安石诗《河北民》说:“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军事上的就粮出现得很早。《后汉书·邓禹传》载;“吾且休兵北道,就粮养士,以观其弊”。安史之乱时期,唐军相州大会战失败。对此,大诗人杜甫写道:“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然而,这些军队的就粮活动还不足以形成一种制度。作为一种制度并出现一种特殊军队——就粮军,是宋代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曹家齐 《学术研究》2012,(7):105-114
两宋时期,州(府)县城周围四通八达的道路,首先有官路与私路之分,私路不唯不如官路宽广平坦,更在于没有商税之征;官路之中,大概又有驿路和县路之别。驿路乃邮传和人员往来之剧道,所以不是连通所有州(府)县,而是自京师向全国辐射,联通重要州(府)县。不通驿路之州县,则是依靠县路一类的官路与驿路连接,从而联通与中央的信息往来。因此,单就驿路布局情况看,许多州(府)县的情况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8.
宋代福建沿海人民的海上起义,是宋代阶级斗争深入发展的一个典型反映。现在根据宋代福建沿海人民所举行的海上起义,提出不成熟的探讨,希望得到史学界的批评指正。一、宋代福建路人民斗争的形势宋代福建路人民斗争,具有如下特点:在时间来说,北宋时期阶级斗争比较缓和,社会秩序比较稳定。但是到了南宋时期,福建的农民起义波浪起伏,十分频繁。汀州是全国农民起义次数最多的地区。此时,福建沿海人民的海上起义的次数和规模也居于全国之首,泉州港海域,是海上起义活动的中心。为了镇压海上起义,宋王朝采用“招安”政策,以分化瓦解人民的斗争力量。在反抗敌人的招安斗争中,海上起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宋代福建沿海人民的海上起义,活动范围广泛,他们常常利用泉州港附近的寨子作为活  相似文献   

19.
宋代史学是我国古代史学发展史上的高峰。无论是史家和史著的增多,还是史书体裁的革新与创造等方面,宋代都大大超越了前代。不过,宋代史学还有一个未引起人们充分重视的重要特点,这就是发源于十世纪下半叶,奔涌于两宋三百余年之久的史学知识普及的潮流。宋代史学在继续向纵深延伸的同时,在广度上有空前的扩展。如果说中国史学在先秦时期还只是寥若晨星的孤立的“点”,两汉形成  相似文献   

20.
郭万平 《人文杂志》2004,(4):141-145
两宋时期,在中日之间没有国交的情况下,商人和僧侣成为中日两国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的主要媒介.宋代的中日关系表现出不同于唐代的特点,具有平等性、多样性.日本僧戒觉于元丰五年,携带弟子二人偷渡入宋,首先抵达明州,经大运河至宋都汴京,谒见宋神宗,又远赴五台山,后卒于中国.其日记<渡宋记>①简略地记述了戒觉旅华经过,虽然篇幅短小,却可以使我们通过来宋日僧的描述,从新的视角来了解宋代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