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纬 《经营管理者》2011,(7X):255-255
当前我国户籍制度的不完善,农业发展的落后,城镇化进程的缓慢,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健全,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的缺失等因素制约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为此,应在严格控制农村人口数量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培养与开发,创造新的非农就业机会,以此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
本文尝试将分析经济总量变化的经济增长理论应用于分析部门关系的经济发展问题,通过索洛模型中劳动力增长率的内生化,以非农部门经济变量为基础建立了分析二元经济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模型,并对我国非农部门投资率与人均资本变化对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模型能较好地解释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剩余劳动力转移现象。  相似文献   

3.
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占有不小的比重。这一群体逐渐脱离农业、实现劳动力的转移对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城市工业化的进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和问题的思考,分析了劳动力转移的发展效应,并且对加快劳动力转移提出了政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农村实际剩余劳动力约2.1亿。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关系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问题,是关系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的问题。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导致城市用工量急剧减少,这使得农民进城打工的机会减少,大量农民工滞留农村形成剩余劳动力;因此,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对于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此外,鉴于当前我国农民就业又表现出了新特征,并且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和制约因素;因此,必须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以解决。本文分析了现有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方式和存在问题及影响因素,然后提出了一些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5.
加快小城镇建设实现农业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是全国的农业大省和第一人口大省,农业人口比重大,需要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只有加快小城镇建设,才能增强城镇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带动作用,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这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大发展以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又一重大举措,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杨宇 《决策探索》2007,(5):15-17
一、农村人力资本非农化的现状分析 (一)农村人力资本非农化的涵义 所谓农村人力资本非农化就是指农村中富含人力资本的个体由农业向非农产业迁移的过程,即受过教育和培训的、年轻健壮熟练劳动力和高素质专业技术人员从农业生产部门流向非农生产部门.从个人层面上看,它表现为农村个人社会角色的转换;从社会层面上看,则表现为社会就业结构的变动.农村人力资本非农化可以分为智力流失和体力流失两种类型.所谓"智力流失"是指受过教育和培训的专业技术人员向城市和非农产业的迁移与流动;"体力流失"指年轻力壮的农村熟练劳动力向城市流动.智力流失和体力流失,在本文中统称为农村人力资本的非农化.  相似文献   

7.
周辉 《领导科学》2007,(20):13-14
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以及现代农业的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逐年增多.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做大做强农村劳务输出产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既是农民实现脱贫致富的内在要求,更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总量生产函数,通过分解全要素生产率,以湖北省为例,估算了湖北省1990~2012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的影响。结论表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驱动力在于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经济增长效应还具有明显的时间和产业异质性特征。  相似文献   

9.
中国合意城市化率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城市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当经济持续发展到一定阶段,消除农村与城市的差距,实现社会公平,吸收转移掉农业剩余劳动力并保持农业规模不下降时,我们认为中国的城市化便达到一个合意的城市化水平,即合意城市化率。本文将从宏观角度出发,根据历年的统计资料,结合模型分析,得出中国合意城市化率,为 63%左右。更重要的是,我们认为中国下阶段经济增长的关键点是加速城市化进程,达到合意城市化水平。作为本文分析的中间成果,我们在保持农业规模不下降的条件下,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借助回归分析和二维搜索等数学方法,求出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数目,为 2.06亿人。  相似文献   

10.
发展劳务经济,对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近年来,传统的就业岗位不断减少,而随着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的普及应用和城镇的不断扩张,农村剩余劳动力却在不断增加,通过劳务派遣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输送到劳动力紧缺的地方,这种双赢的劳动力再分配方式,有利于促进"三农"问题和一些城市用工荒问题的解决.但是,要搞好劳务派遣,还需要实现供需双方的信息对称和快速传递.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为劳务派遣提供信息交换的高速公路,从而促进劳务派遣的产业化和规范化.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西安泸灞生态区内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的调查,分析新区建设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提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安置的具体对策,以期为西安以及其他城市新区建设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安置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正重庆要加快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正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最好结合点,也是目前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一圈"带动"两翼"最有效的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1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政策发生了积极变化,对增加农民收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村城镇化和农村全面建设小康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仍存在一些不足,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主要为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减弱、农村城镇化进程缓慢、城市失业率增高、城乡分割的二元管理体制、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等,应采取积极对策措施,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14.
容言 《决策通讯》2001,(2):22-24
目前,中国有113亿农村剩余劳动力,新疆以现有土地测算,农村实行劳动力剩余量为75-120万之间。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于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保持农村社会稳定,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促进农村商品经济发展,加快农村小城市建设,实现城乡统筹就业的需要。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城市化进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新疆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必须牢固树立城乡统筹就业、兴利除弊的指导思想,实行两条腿走路:一是促进就近就地转移;二是鼓励城市化非农就业。  相似文献   

15.
由于农村产业领域的拓展速度与农村劳动力的增长速度形成反差,因而劳动力的过剩问题显得尤其突出。据有关部门统计,现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已达2亿左右。目前城市下岗职工或失业人员,不能就业时,至少可得到政府的低保或社会救助,而农村剩余劳动力一旦找不到工作,连最基本的生活费都很难保证。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不但是我国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所面临的一个极富现实性的问题,也直接关系到整个农村稳定、农村国民经济发展和农民能否奔小康。  相似文献   

16.
修建 《决策》2007,(12):72-72
农村的兴衰治乱关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社会的前途和命运,此乃历来的共识,但中国的农村却始终未能真正走向繁荣,农民的生活一直在贫穷落后的泥潭中挣扎. 改革开放后,城乡间的断裂非但没有缩小和弥合,农村社会与城市社会间的断裂正"逐渐扩大,原先被掩盖的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村社会沉积的种种社会矛盾凸显并日趋尖锐,李昌平"农民真苦,农村真难,农业真危险"的呼喊正是此种矛盾积淀后爆发的典型表现,国内农村问题研究的又一个热潮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掀起.  相似文献   

17.
赵显洲 《决策探索》2007,(17):25-26
近年来,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规模呈不断增长和扩大趋势.在这场席卷全国且旷日持久的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政府应当发挥怎样的职能作用,从而正确引导和积极促进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有序转移,是各级领导和政府部门不可回避的重大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8.
俞宪忠 《决策探索》2008,(20):22-23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也是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国家,截至2007年末,中国的城镇(城市 乡镇)化人口比率也仅为44.9%,如果扣除其中的乡镇化非农人口比率,中国真正的城市化人口比率肯定会大大低于40%.由于城市化人口比率很低,导致大量人口生活在农村并从事农业活动,因而成为农民.  相似文献   

19.
关于农村非农化发展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不久,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原中共河南省委书记陈奎元同志在信阳驻村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解决农业问题,要从非农产业的发展当中看农业发展的前途,非农产业发展得好,农业才有广阔的前景;解决农民的问题,不是农民的队伍越壮大越好,而是由农民转为非农的人越多越好;解决农村的问题,主要看小城镇发展,小城镇发展得越快,农村问题解决得就越好.农村、农业、农民问题解决得如何,不单看它自身,更要看与它有联系的、自身以外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20.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随之出现的随迁子女就学难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为进一步推进教育公平,近年来,我县坚持把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就学问题作为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深化就学机制改革,切实提高了就学保障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