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文精神与乌托邦情结──对人文精神的哲学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目前学界关于人文精神的热烈争论中,自觉或不自觉地透露出一种乌托邦主义的倾向,这是人文精神探寻中的“乌托邦情结”.它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道德浪漫主义倾向;二是人文知识分子的精英主义倾向;三是与人们的现实生活世界相脱节的倾向。哲学中的唯理论信念是乌托邦情结的最根本的理论基石和思想预设、这一唯理论哲学经历了两大发展阶段:一是在现象界背后设定不动的本体和实体的本体形而上学;二是以给定的主体与客体的二元对立为前提,又要统一二者的主体形而上学。唯理论哲学的根本失误在于它对人们现实生活世界的否定和对“另一个世界”的执着和迷狂,由此而成为把人文精神的追求导向乌托邦主义的一个重大理论根源。它具体表现为认识论上的客观主义、生在论的真善一体论和人性论中忽视人之有限性的倾向。而超越了人文精神追求中的这种马托邦情结之后,我们要营造新的人文精神。新人文精神不是排它独断的,不是要消除多极的存在,而是对多样性价值的尊重与宽容。  相似文献   

2.
本文阐述了第二代新儒家思想主旨的形成、发展过程及其特点,对以“道德理性”为理论基石的新儒学进行了较深入的评析。文章认为,现代新儒学以儒家特有的“悲怆”心态呼唤人文精神的复归,并从“仁”出发来归纳人性,以个性的差别否定阶级利益的对立,否定“唯物论”,否定马克思主义理论。正因为新儒家把道德意识客观化为“绝对理性”,企图以不变的原则去规范万变的世界,因此他们的理论必然流于荒谬。  相似文献   

3.
文章分析、比较了“两论”产生的时代背景、伟大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之后提出:毛泽东和邓小平都一贯提倡“实事求是”,这正是他们创立“两论”的方法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的创立,以及新民主主义的纲领,指引中国人民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后来出现种种失误,都是因为背离了新民主主义路线;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再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论”,发展了“新民主主义论”的光辉思想,他为实现社会主义目标─—共同富裕,规划和设计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蓝图,标志着中国人民找到了一条建成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两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强国富民的伟大历史里程碑。文章最后在“跨世纪的新课题”中提出了有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论”需要在改革、发展过程中有待深入解决的一些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4.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以“作者”为基点论王国维《人间词》吴蓓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在学术界颇为f寂,远不如他的《人间词话》那样引人关注。从布限的研究情况来看,先前有关注它的思想性的,认为其思想内容一片低沉灰暗,大抵持否定态度;而后又有关注其哲理性的...  相似文献   

5.
论日本战争责任问题长期搁置的历史原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 0 1年 4月 3日 ,日本文部科学省教科书审定机关通过了由“新历史教科书编撰会”编写、扶桑社出版的中学“公民”、“历史”教科书。这两册教科书完全按照日本历史修正主义的观点 ,把日本发动的对外侵略战争描写成“亚洲解放战争”、“自卫战争”,把日本对殖民地的统治说成是“合乎国际法”、“合理”等等 ,引起亚洲各国人民的强烈愤慨和震惊。然而 ,面对中国、韩国等当年曾经深受其害的亚洲国家的反对和抗议 ,日本政府竟以“不便干预”、“审定自主”等为借口 ,拒绝对无视历史事实、美化“大东亚战争”的教科书进行实质性修改。这一事实…  相似文献   

6.
王家发 《社科纵横》2005,20(5):149-149
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在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教科书建设史中起到“换代”的作用,并获得巨大的成功。它不仅创立了新的文学理论教科书体系,还在方法上狠下功夫,自觉运用了立体思维的哲学方法。纵观全书,立体思维“三分法”贯穿整个教程五编十六章,使这部教程奠定了“三角的稳定性”,建立了立体的“三论”:活动论、反映论、生产论为立脚点的文学理论体系,同时使文学理论许多复杂的问题得到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阐释与解答。  相似文献   

7.
一、引言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撰《史记·历书》曰:“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盖三王之正若循环,穷则反本。”在历史上,这是中国“三正论”的最初由来。本世纪20年代末,日本著名汉学家新城新藏著《东洋天文学史研究》一书,否认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国与国间,官颁与民用间,在历法上的不统一性,因而认为司马迁以来的“三正论”,为“中国上古天文历法发展史”上“系累非浅”的“憾事”。而新城新藏此说,为张汝舟先生所接受,著有《二毋室古代天文历法论丛》一书。他在《中国古代天文历法表解》一文的叁表解中,将“三正论”与“岁星纪年”、“四象”、“三统”等,并列为“四害”之一。我认为,新城新藏与张汝舟等对“三正论”的否定,  相似文献   

8.
被称为“天书”的《否定辩证法》是阿多尔诺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也是法兰克福学派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导论”是《否定辩证法》的精华,也是理解《否定辩证法》的关键.在“导论”中,阿多尔诺建构了“反体系的”否定辩证法“体系”.其中,非同一性是其理论基础;反概念、反体系、反传统是其基本特征;“被规定的否定”是其理论核心;“瓦解的逻辑”是其理论结局.这样,试图为早期批判理论奠定规范基础的否定辩证法,由于自身的否定性而使这个基础建立在“沙滩”上,致使后人在力捧否定辩证法的同时对之也有所诟病.  相似文献   

9.
一 关于生产力的内容,我国理论界长期以来占统治地位的观点,是“二因素论”,即生产力只是由劳动者和生产工具构成的,所概括和反映的只是一种潜在的或可能的生产力。“三因素论。比“二因素论”前进了一大步,它反映现实的生产力。但由于、三因素论,同“二因素论”一样,也否定交换是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因而它所反映的也只能是抽象的或可能的现实生产力。“三因素论”虽然表明人们运用生产工具改造自然和创造物质财富的力,具有其作用的对象和被吸收的载体,可能形成为现实的生产力、但否定交换是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就意味着劳动者与生产工具和劳动…  相似文献   

10.
“新韦伯主义”学派为西方社会学中冲突论学派的分支,与“新马克思主义”学派一起构成70年代以来冲突论学派的两大基本阵营。50年代,教育社会学研究侧重功能主义;进入60年代,冲突论学派因更能解释社会和教育的变化而取而代之。冲突论的开山鼻祖,在西方被确认为马克思和韦伯。这一学派共同采用冲突的观点来考察社会现象和教育问题。70年代初,这一学派逐渐分化,始形成“新韦伯主义”和“新马克思主义”两大分支。“新马克思主义”偏重以社会政治、阶级结构的观点看待教育的作用,而“新韦伯主义”的出现则是对“新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大量史实,对武则天“荒淫”与“残忍”说,进行了深入辨析;认为“荒淫”与“残忍”,不能成为否定武则天的理由。评价武则天主要应依据社会标准  相似文献   

12.
汉语否定结构说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语法中对否定结构的分析,出发点是将其作为肯定结构的对立面,即“否定对肯定而言。形容词和动词,都可以在前头加‘不’表示否定”①;“肯定是陈述某件事情的存在,否定则是陈述某件事情的不存在”②。如象花是红的/花不是红的;我写字/我不(没有)写字;外边在下雨/外边没下雨,即S-P/s-NP这样的对立,被认为是语法普遍现象,也就是说,我们基本上可以将否定结构看作以否定词限定肯定结构而形成。从一般语法教学的角度来看,这种分析方法也未尝不可,但深究起来,这样的二元对立在理论上尚有若干欠缺。先看这样一些例子:1…  相似文献   

13.
试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总结改革开放三十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对改革开放三十年做一个总体性的思考,可以看到改革开放的各项政策都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正、反、合过程,只有不断地对一些新矛盾进行新的反正,才能在更高层次上转向新的综合。辩证地看待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既要充分肯定三十年取得的伟大成就,也要看到存在的问题和潜在的风险,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生产力内部的矛盾,生产关系内部矛盾,以及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存在的关系等等问题。关于经济运行机制,在继续坚持市场改革的同时,要重新强调国家宏观计划调控的作用;关于所有制结构,在坚持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同时,要重新强调“公有制为主体”;关于分配关系,要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转向“更加重视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14.
汪晓红 《社科纵横》2009,24(10):17-19
与建国六十年来的发展时期和阶段相联系,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建设实践和理论,乃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曲折前进的螺旋线。从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十七年,是执政党建设艰辛探索时期;“文化大革命”十年,是执政党建设探索出现严重混乱和重大错误的时期;改革开放三十年,是执政党建设自觉探索时期,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辉煌中党的建设取得巨大进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这个根本问题;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改革创新精神探求“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继续推向前进。执政以来党的建设的主要启迪是: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坚持正确的政治路线;坚持制度建设;坚持和发展党内民主: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  相似文献   

15.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根据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得出的科学结论。然而,自“趋同”思想于40年代产生以来,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极力用“趋同论”来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特别是从60年代以后,资产阶级学者从不同方面论证补充、发展了“趋同论”,由此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趋同论”。“趋同论”的流派很多,而且彼此互有差异。英国肯特大学学者库马在《社会的巨变:从工业社会迈向后工业社会》一书中,把“趋同论”划分为三大类七个派别:(1)所有社  相似文献   

16.
香港回归会继续繁荣刘景林在第二届“台湾·香港·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与经济合作研讨会”上,台湾著名学者魏萼先生提出“新三宝”论,即台湾是中国的宝岛,香港是中国的宝港,东北是中国的宝地。香港回归前夕,想起魏萼先生的“新三宝”论,又读了有关资料,感到:香港的确...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吕氏春秋》的主导倾向是以道家为表,以儒家为里,综合百家而形成的思想。在此基础上,本文着重考察了该书的言意观,指出其:(1)表面上接受了道家“言不尽意”论,但实质上继承了儒家基本肯定言意一致因而言可尽意的论.点;(2)维护了老庄“至言去言”的思想,并给以政治化的改造与阐释;(3)继承庄子的“得意志言”说,提出“知意舍言”论,但哲学上比庄子浅薄。  相似文献   

18.
刘涛 《社科纵横》2011,(10):121-123
“徐积作为宋代理学之一员,站在性善论的立场对苟子人性论展开阐释与批评。徐积驳斥苟子人性论的论证依据,否定苟子以人有欲善心理来论证性恶的做法。针对苟子将性、情同质化的思想倾向,徐积力辩性、情之别;此外,徐积也力斥苟子将耳目之官视为性的做法。对于苟子的礼伪论,徐积指责其“伪”为“虚伪”,这种指责并非徐积对苟子的无理攻击,而是其基于不同的学术立场对苟子思想作出的必然评价。徐积对苟子人性论的诸多辨正,其中确有切中苟学关键之处,但也存在着以己度人、误解苟子之处。  相似文献   

19.
战后日本的历史教科书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臧佩红 《日本学刊》2005,1(5):135-150
战后初期日本对战前历史教科书中历史事实与神话故事相结合、历史教育为政治目的所左右的弊端有着较深刻的认识,并对历史教科书进行了较为彻底的改革。但日本政界、财界及学界保守势力一直试图通过历史教科书来进行“爱国心”教育,从而引发了三次历史教科书事件,而日本现行的审定教科书制度为其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以“新历史教科书编纂会”为代表的日本保守势力在历史教科书上的动向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20.
收入差距适度论李冬梅公平和效率,始终是经济科学研究的“永恒主题”,也是经济调控实践的“两难课题”。社会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问题与公平和效率问题密切相关。一般说来,如果收人分配差距过小,可以显示公平,但又会牺牲效率;如果收人分配差距过大,有利提高效率,但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