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90年代以来 ,随着冷战的结束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跨国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 ,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 ,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经济全球化不仅对各国及各国间的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是巨大的和深远的 ,而且不断地冲击着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对全球经济发展既有有利的一面 ,又有不利的一面。为了减少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建立新的国际经济关系秩序 ,就应不断完善国际经济法体系。国际经济法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必将会为经济全球化创造一个更好的法律环境 ,提供可靠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2.
在经济走向全球化的过程中发生国际经济摩擦是不可避免的,出现反全球化的思潮和行为同样是不可避免的。人们反对的不是经济全球化本身,而是它的负面影响。消除国际经济摩擦有赖于经济全球化的深化和成果共享,有赖于国际经济协调机制的完善。二战结束以来,国际协调组织有了很大发展,但其协调能力和成效尚很有限,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3.
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权力功能在全球化的条件下发生了改变.国家权力要遵循国际惯例,还要受国际组织所制定的国际条约和规范的影响.在权力功能上,一方面表现为国家对国际组织的依赖,国际组织为解决国家间争端提供了一个制度框架、规范程序、经常性的谈判机构;另一方面表现为国家对国际组织的制约.国家是国际组织权力的授予者和章程规则的制定者和实施者.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在西方主流国际政治理论中,道德怀疑论、道德相对主义甚至道德虚无主义大行其道。道德在当前国际政治中的存在与价值是不容否认的,它源自于国际道德本身的特殊规定性,国际社会的规则、准则、制度本身就体现着国际道德的基本规范和要求。由于国际社会对国际道德准则及其内涵尚未达成共识,国际道德缺乏强制力,以及"国家利益至上"原则的制约,国际道德的发展步履维艰,但全球化的到来又使国际道德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5.
世界经济发展与加强国际经济协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进入 2 1世纪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继续发展 ,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相互渗透、相互依存日益加深。同时也要看到 ,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不合理不公正的国际经济旧秩序还没有根本改变 ,南北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经济全球化引发的全球性问题越来越多。由于全球性问题比较复杂且涉及面广 ,国际上需要制定新的规则来协调和约束世界各国在国际经济活动中的行为。因此 ,国际社会应积极开展国际经济协调 ,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相似文献   

6.
论速成国际习惯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国际习惯法通常都是经过长期的实践演进而成,但现代国际习惯法出现了在较短期限内就可形成的新模式.其主要原因在于:从立法形式来看,以条约法为主体的成文法的编纂和通过成文法立法的商谈过程加速了法律确信的形成,从而使国家实践要素退居次要地位;从社会基础来看.主要是由于国际问题解决的紧迫性要求和共同价值观念之形成的促动.但是,人们对速成国际习惯法的认识并不统一,因而对其价值由于缺乏国家实践为基础所引发的问题,我们也应保持清醒的头脑.  相似文献   

7.
国际政治经济学是一门以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的相互影响为分析目标的新型学科,其各种理论范式对于主要调整公法关系的国际经济法提供有意义的解释功能,“霸权稳定论”即为典型。立足于“结构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理论框架,“霸权稳定论”对于当代国际经济法律秩序的构建与运作、遵守与维护,及合法性等问题,提供了一种来自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的诠释路径。当然,“霸权稳定论”对国际经济法诠释张力的局限性也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  相似文献   

8.
全球伦理是最低限度的伦理,具有最大范围的普遍适用性。国际伦理是指国家之间在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等交往性事务和活动时所应遵守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是各个国家所认同的普遍性价值观和伦理观在国际事务中的具体运用。相对于道德呼吁和道德愿景式的全球伦理,国际伦理更具有现实的针对性和实际应用价值。国际伦理与全球伦理在伦理行为的主体、伦理发展的基础以及伦理调节的手段等方面有着严格的区别。  相似文献   

9.
10.
中国长期与现存的资本主义国际体系相隔绝 ,在融入国际体系的过程中 ,国家利益的实现固然是重要的 ,但认同的获得将显得更为突出。“中国好战论”、“中国威胁论”、“中国实力有限论”……无疑是某些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有意中伤 ,但另一方面也表明西方国家对中国这个具有的特殊地理条件、社会制度和历史文化的国家在冷战以后国际体系中的角色定位的关注和焦虑。对于中国与国际体系间的相互关系这个中国自近代延续至今的课题的思考 ,要求我们不仅具有基于国家层面之上的国家利益分析视角 ,也应具备基于国际体系层面的更宏观的国家角色分析视角 ,从整个国际体系出发依国家角色行事 ,成为国际体系中外交政策可被理解、外交行为可被预期的一员  相似文献   

11.
《国际捕鲸管制公约》自生效以来历经机制的变迁,国际捕鲸委员会逐渐从"捕鲸者俱乐部"转变为"反捕鲸者俱乐部"。自"商业捕鲸禁令"生效以来,日本一直以"科研捕鲸"的名义利用《国际捕鲸管制公约》的疏漏进行大规模捕杀鲸鱼活动并遭到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2018年底日本政府更是宣布退出国际捕鲸委员会,重新开启商业捕鲸之路。文章从国际捕鲸机制对于国家的有效性视角来探究日本捕鲸问题,认为国际捕鲸机制的负外部性、国际捕鲸机制的有效约束力不足和日本国内因素影响了国际捕鲸机制对于日本的有效性。要改变国际捕鲸机制现在所面临的僵局,需要在对国际捕鲸机制进行自身完善的同时,日本也应当从生态环境的视角重新审视鲸类保护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13.
不推回原则要求任何国家在面对难民(或避难寻求者)的时候,都不得以任何方式将其驱回到其生命或自由可能会受到威胁的领土的边界。它最早起源于国内法,后来进入国际条约,其中以1951年《难民地位公约》的规定最为完善,现在不推回原则已经成为国际社会解决难民问题时所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不推回原则的适用范围应突破1951年《难民地位公约》的字面规定,需要各国从本质上加以考察。难民这个词本身的含义要扩展,不推回这个词也需要全面考虑。不推回原则禁止引渡难民,不得将难民送回至其生命或自由受威胁的领土边界;禁止在边界拒绝难民入境,包括禁止采取变通措施以违反公约的目的而实施域外推回;禁止将难民驱逐出境。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国际事务中需要积极地发挥应有的影响力,扮演着积极的角色,在国际难民问题上,对世界各地的难民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在国际法中的难民问题和中国有着直接的关联,随着国际局势的进一步复杂化,难民问题对中国边境地区的稳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为了自身的国家利益,中国应善于运用国际法,包括国际难民法中的不推回原则。在保护难民的立法问题上,需要既符合国际法的最新发展,又符合中国的具体国情,以便使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国际义务有一个合理的定位。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国家利益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从国家自身战略利益出发,形成了一套完整而又独特的国家利益观。他提出以关心自己的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来谈判和处理国际问题的思想,实现了中国对外政策向扩大国家经济利益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张添 《南亚研究》2022,(4):129-153+158
缅甸军方2021年接管国家政权并建立看守政府,外交出现了远近亲疏的差序布局,开始亲近俄罗斯、疏远西方。然而,这种亲疏关系不是一成不变,而是摇摆不定的,这体现在缅甸国内外多方互动过程中。缅甸军方接权后,执政者与反对派竞争的不仅是国内合法性,还有国际合法性,主要体现为竞争所代表国家的合法政府身份、海外利益与价值共识的承认与默认。在国际合法性竞争过程中,执政者在与挑战者不同强弱力量对比的情境下采取不同的策略,在左摇右摆状态下维持外交主动权。该布局主要表现为与俄亲而不近、与中印近而不亲、对东盟依而不靠、与西方疏而不离。  相似文献   

16.
王茹 《学术交流》2012,(8):65-68
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中国政府努力探寻低碳经济与国家发展战略的结合点,已经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低碳经济发展。从发展禀赋来看,中国当前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使低碳经济成为两难选择,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大了节能减排的难度,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加重中国经济的高碳特征,几十年的粗放式发展从发展模式、技术到投资都形成了一定程度的锁定效应,现有贸易结构带来巨大的内涵能源出口净值,由技术基础、技术成本和技术转让共同形成了低碳经济技术壁垒。发达国家的经验对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包括将发展低碳经济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加强气候变化立法,大力发展低碳技术并争夺低碳领域国际标准话语权,完善低碳政策体系,企业和社会全面参与等。  相似文献   

17.
宋德星 《南亚研究》2006,12(2):9-15
印度的外交政策不仅基于国家利益,同时也坚定地基于一种哲学指导。独立以来印度的国际政治思想既体现出了印度战略文化的深厚底蕴,又反映了当今国际政治现实的重大影响。可以说,在印度战略文化包装下的基本对外态度和信条,其核心就是“曼荼罗”地缘政治思想、考底利耶现实主义传统、“印度第一”的国家利益观和多中心国际体系构想。为此,均势加搭车成为印度追求世界一流大国地位的基本战略选择,同时也从根本上决定了印度只是国际体系中的一个“有限的挑战者”。  相似文献   

18.
《创新》2008,2(1)
<正>张蕴岭,男,1945年5月生。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学部委员、国际研究学部主任、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专长于国际经济和国际关系问题。1992年被国务院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国内现在担任的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出现通货膨胀-通货紧缩-通货膨胀的转换,这一"转换"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文章首先从国际经济视角分析"转换"的原因、发生的机制;其次,分析国际经济对我国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相互转换的影响;最后,提出我国防范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相互转换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20.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 ,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来讲 ,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而且挑战大于机遇。我们只能根据经济全球化的要求 ,结合中国国情 ,采取积极谨慎的对策来迎接挑战。这些对策主要包括确立新经济发展观、建立民族产业政策体系、建立抗风险金融管理体制、建立高素质人才培养机制等内容。这对于提高国际竞争力 ,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促进中国经济在开放中健康、稳定和协调发展 ,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