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靳 《现代交际》2004,(3):16-17
悄悄的裁员的季节就这样来到了。你的公司有没有要裁员的迹象呢?公司为什么又要裁员呢?什么样的职员是裁员的对象呢?怎么样才能躲过裁员呢?你是否为裁员做好了准备呢?Case 1佟宁宁 26岁 企划部职员 丁然是我的同事加好友,和我同在一个公司里做事。有一天,他悄悄地来找我,告诉我公司准备要裁员了。刚开始我还觉得奇怪呢,后来我从他的闪烁其词里读懂了一些内容。当时我就火了,“为什么要把我裁下去,凭什么啊?”  相似文献   

2.
《老年世界》2007,(21):40-40
离2008年1月1日实施《劳动合同法》尚有月余,但有些单位为了避免支付高额费用等原因,已经陆续做出了裁员或者解除劳动合同的决定。《劳动合同法》成为不良企业的“紧箍咒”。为了逃脱法律制约,不良企业很可能在此前制造事端,出现一波裁员或制造借口与员工解约的高峰。专家指出,裁员必须符合单位经济情况,如果发生重大变化,必须向劳动部门报告,并与工会协商。解除劳动合同也有专门规定,否则裁员或制造借口与员工解除合同都是违法行为。  相似文献   

3.
陈亦权 《职业》2009,(2):27-27
老板要给自己的员工以什么样的印象才最好,这历来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有的人说做老板最主要的是要有威信,说透彻一点就是要让员工觉得怕,否则员工不听自己的话,什么事情都做不好了:又有人说老板要做员工的“老好人”,对所有员工都要好,这样才能让员工对自己贴心。  相似文献   

4.
可欣 《职业》2013,(7):30-31
在讲究实际、注重数据的当今商业世界,作为一家企业的老板,你是否有魄力在公司陷入困境的时候,去奖励一个无论业绩还是能力都并不突出的普通员工,只因为他有一个乐观豁达的心态?你是否能够预想到,一个已被列入裁员名单的员工,可以凭借一个微笑挽救整个公司濒临破产的命运?一位小公司的老板就突发奇想地设置了一项“微笑工资”,从而收到了奇效。  相似文献   

5.
周斌 《职业》2006,(10):33
提起百度,人们总会想起“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最佳雇主”等称号。但是发生在这家纳斯达克上市公司的裁员事件,却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争议。让我们回放一下百度的裁员过程。2006年7月10日,后来被百度部分员工称为“黑色星期一”。这天百度ES部门的员工突然接到邮件:下午  相似文献   

6.
征征 《公共关系》2001,(12):15-15
IBM公司:不合格不等于炒鱿鱼。有位记者问当时的IBM中国有限公司人事部经理徐振芳:“人们都说,外企惯于炒鱿鱼,请问您担任人事经理后,亲手炒了多少员工?”徐先生笑答:“我没有亲手炒过一个员工。IBM公司也从未把炒鱿鱼当法宝,随心所欲去炒。”据说,IBM中国有限公司每年都要进行一次绩效考核,考核结果分为一二三四等,第四等为不合格。若某位员工被评为第四等,是不是就会马上被炒呢?不是的,对不合格的员工,IBM将做具体分析,态度问题,还是能力问题?据此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并给其改正和提高的机会。IBM中国有限公司不能容忍员工两种错误:一是违法;二是违背职业道德。如果敢有人越雷池一步,那就只好叫他走人了。  相似文献   

7.
世界一些著名企业的经营管理哲学,堪称典范。现罗列几例,与企业界同仁共享。1.惠普哲学:“你就是公司”有人去美国惠普公司的一家工厂参观,见有位工人在车间作业时,热得满头大汗,便问他:“为什么电风扇不朝人吹而朝着机械吹?”这位工人回答说:“机械要保持清洁,避免蒙上灰尘而弄坏,所以要朝机械吹”。一件小小的事情,显示员工已经与公司心心相印,人企一体。“你就是公司”,可以说是惠普公司经营哲学最成功、最动人之处。美国惠普公司有这样一个传统,就是设计师正在设计的东西,无一例外,全部摆在办公桌上,公司员工可以在任何时候随便走进办公…  相似文献   

8.
共同关注     
吴庆俊 《职业》2001,(2):28-31
1.要饭碗还是要尊严 下班的时候,员工们逐一经过员工通道,然后每个人打开自己的包接受保安人员的检查。看他们的包里是否夹带走了单位的财物。这些员工的表情或无奈或愤怒或委屈或麻木。这是发生在北京某外企的真实一幕。 一位外企的负责人这样解释:“大概还没有人说这跟国家的法律相违背。各行有各行的行规,就像到机场坐飞机,恐怕接受的人身检查比这还要严格。要这样理解的话,所有这些行为对你的人身对人格大概都构成侮辱了。” (据2001年5月18日《北京青年报》)评点: 法律专家认为,从我国现在的法律来看,上述外企的做法实际…  相似文献   

9.
漫谈裁员     
林绰浩 《职业》2014,(28):36-37
前段时间,老牌电子巨擘索尼在公布2013年财政业绩亏损1100亿日元消息的同时,一并公开了全球裁员5000人的计划,业界哗然。而对于热门游戏《植物大战僵尸》的开发公司开宝游戏公司,虽然新游戏《花园战争》上市备受追捧,但其部分员工可能还没来得及庆祝便要被宣告下岗了。这是一个令人无奈但却残酷的事实,就算你是那位来自神秘星星的都教授,都有可能深感无力面对这一窘况:再优秀的企业,也会有裁员风波;再梦幻的公司,  相似文献   

10.
高翔 《华夏少年》2007,(11):28-32
习作要求 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童年发生的事情往往充满稚趣,又很有意思。你看,那会飞的梦,那一声“精彩”和“糟糕”……你的童年也一定有许多趣事,请你选择一两件最有趣的写下来。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也可以写这件事使你明白了什么。根据所写的内容,定一个题目。  相似文献   

11.
何凡 《职业时空》2005,(10):1-1
去年联想裁员,有员工在网上发帖子说“原来公司不是家”。这句话搅动了不少人的感情世界,一度成为许多媒体甚至理论界讨论的热门话题。人们谈论的角度和深度不尽相同,但却忽略了一个问题:这句话真正意味的是什么?笔者认为,从表层上看,它提出来的是员工应该怎样面对裁员,而深层上看,则是员工和公司究竟是什么关系。笔者认为,剥去这句话的情感色彩,他真正体现的是中国员工职业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2.
李黄珍 《职业》2005,(11):16-18
有人说,要想获得晋升,关键在于你和老板关系够不够好,而搞好关系的奥妙之一就是融入老板的生活圈子;也有人说,公司里最忌讳员工和老板关系密切,这样等于"自寻短见":同事误会你、鄙视你、孤立你,马屁精等高帽子免费送给你,升职、加薪这些事情,让你触手可及却往往失之交臂.同事不服你,再怎么着,老板也不会因为你而得罪所有员工吧……  相似文献   

13.
杰卡是一家家具企业的老板,公司有1500多名员工。最近,他为—件事很不开心。“最近10年,我给员工的薪水几乎涨了—倍,可是员工似乎越来越不高兴。你说,我还能怎么做呢?”许多企业领导都存在着与杰卡相同的困惑,“幸福经济学”因此成为企业界和学术界的热门话题。  相似文献   

14.
不要过分安慰比如,你还年轻,出去很容易找到工作等等,当事人听来会觉得是风凉话。不要过分辩护不要一味强调这个裁员决定的正确性,这很容易引起争论。不要多提员工的表现只需强调基于经济不景气,或公司并购,或结构调整的客观原因才裁员,请员工不要怀疑自己的能力和表现,帮助他们正面面对。不要批评即使是因表现不好,也不要在这个时候打击他,尽量宽容地解释:不是你不行,而是这个岗位不适合你而已。不要承诺做不到的事如帮他找一份新工作,争取额外赔偿等等,否则到时兑现不了会引起更大的矛盾。面谈时间不要过长控制在15-20…  相似文献   

15.
老板要给自己的员工以什么样的印象才最好,这历来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有的人说做老板最主要的是要有威信,说透彻一点就是要让员工觉得怕,否则员工不听自己的话,什么事情都做不好了;又有人说老板要做员工的"老好人",对所有员工都要好,这样才能让员工对自己贴心.  相似文献   

16.
周斌 《职业》2005,(5):34-35
柳传志,不能光说"对不起" 凌志军的新著<联想风云>中,用大量篇幅记述了去年联想公司的那场大规模裁员.在这之前,尽管原董事长柳传志已把权力移交给了杨元庆和郭为等人,但他仍然认为,这次裁员和以往不同,是一次"战略性裁员",即任何一个员工被辞退都不是因为他本人表现不好,而是因为公司的战略发生了变化.对此,柳传志也坦率地承认"有一部分员工被裁和领导的决策失误有关,和战略制定的失误有关,这是非常沉痛的事.所以,我们应该向被裁的员工诚恳地说对不起."  相似文献   

17.
班主任常常被称为学校的中坚力量,因为大家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一个班级的工作做好了,整个学校的工作就做好了。中职学校的班主任压力大,辛苦,比起其他老师肯定要多失去很多东西,但任何事情的利弊都是相对的,“得”与“失”是对立统一的,有“得”就有“失”,有付出就有收获。  相似文献   

18.
办公室恋情总是职场里经久不衰的话题,几乎所有老板都反对办公室恋情,几乎所有员工都讳莫如深,但几乎每个公司里都有恋爱的事情发生。  相似文献   

19.
孔凡 《现代交际》2006,(5):21-21
某制药企业的老总陈先生,最近为员工跳槽之事闹得血压升高。这些天,只要谁跟他提起员工辞职或跳槽的事儿,他就会烦躁不安:“你瞧这些人还是创业初期的老员工,是同患过难的,怎么现在也跳槽?还有些是新招聘来的大学生,刚干了几年,翅膀硬了,也要飞,你说烦不烦?”对陈先生而言,公司走一两个人应该是没什么了不起的,可问题是这些飞走或正待飞走的部是些骨干员工,他们或身居要职,或掌握着业务网络与客户关系,一旦离开,企业的正常运营就会受影响。因此,陈总对这些申请离开的员工态度就有一个:“研究研究,现在不批,以后再说!”让他没想到的是,“拖”的办法却将问题“拖”得更严重了……  相似文献   

20.
李磊 《职业》2009,(5):27-27
现在很多国内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鉴于节约成本的压力,往往会想出各种损招让员工“知难而退”。殊不知,其背后隐藏着众多的裁员风险。因此,业界专家和职场人士都认为,建立在尊重员工基础上的人性化裁员方法非常值得国内企业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