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82年,父亲边方木转业到河北省张家口市的一家银行任副主任.同时我也来到了人间。求子心切的父亲并没有因为我是个女孩子而埋怨和冷落母亲,相反他比以前更加殷勤地照顾瘦弱的母亲。父亲很爱母亲江燕华,母亲嫁给父亲时是冲破重重家庭阻力才与父亲结合在一起的。当时父亲的部队驻地很偏远,外公外婆不愿意让自己的独女远赴外地随军,但一直梦想绿色军营的母亲还是坚决地嫁给了父亲。一年后,父亲复员返回到家乡张  相似文献   

2.
为了父亲,我献身给母亲的情人我出生于1970年,是父母的独生女。记忆中的父亲宽厚仁慈,他在武汉的一所大学任教。在他休息的日子里,总要抽出一个又一个下午陪我在楼前的草坪上玩蚂蚁。每天从学校归来,父亲都是揽下全部的家务,而母亲则悠闲地坐在椅子上看报纸。母亲是一个国有企业的工人。在我14岁以前的记忆里,父亲和母亲从未红过脸,我对双亲十分孝敬。我们的小家庭是那么的平静、温馨而又幸福。1984年6月,父亲由于车祸卧床不起。最初,母亲为父亲的不幸遭遇落了不少泪,精心地在父亲的床头度过了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一年后,当医生宣布父亲  相似文献   

3.
俗话说“一娘生十子,十子不一样”,母亲与小姨长得差别很大,小姨苗条而白净,当初,相亲的时候,父亲和漂亮的小姨一见钟情,在媒婆的撮合下,定了这门亲事。父亲结婚那天,鞭炮声中,掀开轿帘,眼前不是我那漂亮的小姨,而是黑瘦矮小、满脸麻子的母亲。满面春风的父亲脸色一下变得惨白。父亲无奈地娶了母亲,因为母亲家有钱有势,父亲不敢反抗这桩欺骗性的婚姻。几年后,姥爷患病去世,我的几个舅舅为了瓜分财产,亲情反目,同室操戈,家道很快败落,几个舅舅对我母亲的生活不再过问。做民办教师的父亲对母亲的厌恶一下子剧烈地表现出来了,经常无缘无故地发…  相似文献   

4.
父女情深     
那年父亲节前,母亲因病住进了医院。我和弟弟们多数时间在医院照顾母亲,患老年痴呆症八年的父亲只能由保姆照顾,一次,我走进家里,感觉气氛冷清了许多,我的心情也异常沉重和焦灼。父亲已经失去了语言功能,更无法表达自己的感情,但从父亲的举止和神态中,我却能清晰地感觉到他对母亲的依恋。母亲不在家,父亲总爱在房间里走来走去,这个屋看看,那个屋瞧瞧,我知道,那是在寻找与他相依相守多年的老伴儿。  相似文献   

5.
母亲的遗像在落日余辉中渐渐模糊了,而父亲还在忧伤地张望着,不肯挪动半步。父亲与母亲一生相亲相爱相守。母亲走了,父亲的魂也跟着去了。办完母亲的丧事,我要父亲跟我们一家住些日子,父亲不同意,他还要守母亲。后来,又多次劝说,父亲才依依不舍地离开农村的老家,来城里和我们住到一起。父亲闲不住,总想为我们分担些家务。可是,他从来没有干过家务活,别的干不了,就成天拿着拖把擦地板。当他一次次把地板擦成大花脸之后,我拿走了他手里的拖把,父亲便闲着没事做了。父亲不识字,读不懂我那些厚厚薄薄的书,看不懂那些能让妻时哭时笑的电视连续剧,…  相似文献   

6.
永远的伤痛     
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那个冬夜是怎样的让人寒心彻骨. 1987年的除夕前夜,母亲和我们兄弟俩围着炉火在等父亲回来.父亲那时有些经济头脑,从两年前就一直在外跑生意.敲门声响起,却是常和父亲一起跑生意的隔壁四伯.四伯把母亲拉到屋外,嘀咕一阵后,母亲一脸惨白地回到屋内,泪水从她的眼角不住地往下流.原来父亲在外面有了女人,那女人是个寡妇,拖着一个孩子,父亲和她已经有一年多的来往了.  相似文献   

7.
我的父亲17年如一日悉心照顾瘫痪在床的母亲,直至她安详地闭上眼睛。他们相携走过了30多年的风雨历程。灰色的黄昏我的母亲徐秀芸是山东省莱阳市邮电局的一名干部,父亲车炳文是市气象局的技术负责人。父亲虽然工作忙,但闲暇时喜欢在家里的院子内种上四季花木,每逢傍晚,母亲下班归来后总会和父亲一同摆弄这些花木,我和哥哥便在小院中疯跑或是捉一些蚂蚱、蛐蛐之  相似文献   

8.
父亲戒烟     
姜贻斌 《老年人》2006,(1):28-28
父亲抽烟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母亲过去没有逼他戒烟,她知道我父亲因为家庭出身的问题有许多苦恼,烟雾可以让他麻木,也可以引导他思考。前些年,父亲退休了,母亲却逼他戒烟了。母亲这样做自有道理,且不说曾经有过的痛苦现在没有了,单讲父亲的身体就大不如从前,年纪大了还抽烟,将更加损害健康。于是,她经常把父亲的烟藏起来,让父亲急得手忙脚乱地四处寻找。父亲找不到,嘴里就不停地念叨“:我的烟呢?我的烟呢?”每当这时,母亲总是装聋卖傻:“我哪知道你把烟放在哪里了?”甚至调侃道“:莫不是老鼠拖到洞里去了吧?”但是,这难不倒父亲,他翻箱倒…  相似文献   

9.
母亲     
马晨月 《老年人》2004,(10):31-31
父亲去世时,我只有11岁。那是初春一个寒冷的夜晚,我和弟弟被父 亲 的同 事 从 暖和 的 被窝 里 拉 出来———说带我们去看看父亲。走在医院阴森的走廊上,我还想着向父亲多要一毛钱,春游时能吃上一碗肉丝面。 见到父亲时,他面无表情地躺在病床上,已经不能说话了。母亲死死地抓着父亲的手,眼泪不断地滴落下来,落在父亲的手背上。这是我平生第一次看到母亲落泪。 父亲去世后,母亲异常地坚强有关父亲的丧事,办得相当简单。亲怕花钱多了,拖累年幼的我们。还坚持不让在京城读书的姐姐回来,怕耽搁她的学业。 办完丧事后,母亲将父亲的遗像擦得…  相似文献   

10.
父母离婚那年我有四岁,我清楚地记得当时父亲流着泪跪在地上求母亲不要走,母亲不停地用脚揣父亲。我平静地看着母亲头也不回地跑了,到现在我都很奇怪,为什么我那个时候没有追出去。一直到现在,我对母亲唯一的印象就是,她瘦瘦的,头发很长,特别的喜欢穿漂亮衣服,经常打我,特别是打麻将输了钱的时候。在母亲打我的时候父亲经常是用身体挡着将要落在我身上的棍棒,流着泪说,输了就输了,你打孩子干什么?后来父亲开始喝酒了,特别是在农闲的时候,一到晚上他就把自己灌得烂醉,但是他从来没有打过我,甚至发火的时候都不会骂我,只会流着泪摸着我的头呆呆地看着我。我上小学六年级的时候父亲和村里的一个寡妇结婚了,那不是件光彩的事情,那个寡妇是出了名的"扫把星",还不到三十五岁就嫁了四次,让人害怕的是只要和他结婚的男人不出一年不是生病死就是发生意外死亡,她的第三个男人和她在一起是时间最长的,结婚一年零五天就在开山炸石头的时候被炸死了,听说尸体都没有找到,而父亲就是她的第五个男人。  相似文献   

11.
<正>司老师:我曾给您写过信,我父亲曾经和小情人生活了十几年。因为一次突然的车祸,他下肢瘫痪了,而她逃掉了。母亲不顾一切地来照顾父亲,父亲由衷地说了一句:“其  相似文献   

12.
父亲走后,母亲独自住在老屋里。老屋在市郊,离我住的地方很远,我几次接母亲来住,可母亲觉得吵,总是住不长久。弟弟在上海,也曾接母亲去住,但弟弟每天早出晚归,母亲孤零零的留在家里,呆了半年,母亲又坚决地回来了。  相似文献   

13.
小城,大爱     
2005年12月2日,父亲第二次从鞍山来上海,还是穿着绿色的旧军装,提着只黑皮箱。父亲当过10年兵,转业后也常以军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他时不时地就会来一句“我是个军人”。母亲在他退伍那年和他离婚了。那时我13岁,我一直以为母亲会带着我走,可是没有,她把我留给了父亲。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对父母都心存恨意,尤其对父亲,我至今都认为,如果他肯早点转业回来,这个家就不会散。  相似文献   

14.
我是1945年出生的。我41岁时,突然知道自己在台湾有个亲生父亲。之前我对亲生父亲完全没有了解。我不知道父亲还健在,母亲(崔秀英)也没跟我讲过。因为当时中国大陆的形势,我想,母亲可能是为了保护我,没告诉我真实情况;再一个,好像我母亲也不知道父亲在什么地方。  相似文献   

15.
爱,可以不说     
母亲任性地生活着,从不顾及父亲的感受。我一直以为母亲不爱父亲,但有一天,我才发现自己错了。因为,有些爱,是藏在心底,如那隐蔽的棉线,深深地埋在生活的被子里。  相似文献   

16.
输棋洗碗     
父亲退休以后,迷上了象棋。楚河汉界,他的对手就是我的母亲,而且只要跟母亲对弈,他就每次必输。为此,我送了他一个雅号——常败将军。然而,父亲并不跟我计较,反倒乐呵呵地笑纳了。父母双双喜欢象棋,是在母亲一场大病之后。母亲久病体虚,风湿病不见好转,还老眼昏花,看书读报非常  相似文献   

17.
胥加山 《老年世界》2008,(24):24-24
1978年,村里开完“分田到户”会后,家家喜笑颜开,唯独父亲闷闷不乐,只因不识字的母亲在会上自告奋勇地要下了离村最远的5亩贫瘠的荒地。虽然母亲苦口婆心劝说父亲,天下没有荒地,只有懒人,再破我们家人口那么多,我要下荒地,还不是图个地多。可父亲生母亲的气直到第二年秋天。在母亲的带领下,全家劳力天天泡在荒地上,终于在第二年秋天迎来了丰收。  相似文献   

18.
乔鲸 《当代老年》2010,(7):37-38
1966年,父亲被下放到张家口进行改造,母亲日夜牵挂,犯上了哮喘病。我当时只有10岁,虽然还很小,但作为家里的老大,我想都没想,开始正式承担父亲的职责。可这场文化大革命却声势浩大起来,很多人不堪凌辱自杀。我也和母亲一样,担心父亲会想不开,下午放学回家,我就着昏黄的灯光,参阅着毛主席语录和最新的政策,一笔一划地给父亲写信,鼓励他坚持下去。好在父亲还算乐观,  相似文献   

19.
最疼我的是母亲,可我当时没感到那个最字1942年,母亲在四川成都育婴堂街生下了我,不久便依父亲来信所嘱,带着我兄姊们回到偏僻的老家避难,直到抗战胜利,我们才开始在一起住。从1950年到1959年,我8岁到17岁。那时父亲在北京的—个国家机关工作,除了星期天和节假日,他都是早出晚归,并且我的哥哥姐姐们或本来就已在外地,或也陆续地离家独立生活,家里,平时就我和母亲两人。回忆那十年的生活,母亲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对我的哺育,都是非同寻常的。  相似文献   

20.
我是湖南耒阳人,父亲去世后,母亲改嫁,家也就不是往日的家了,再没有了幸福和温暖。然而,我到广东打工,却碰上了好心人,一位叫陈建仁的长者,他像亲爸爸一样关心、照顾我,使我又有了一个温暖的家。人生,常常在偶然中改变了命运。2002年下学期,我在耒阳一所中学读高三,学习成绩很好,满可以考取一所不错的大学,走向美好的明天。在煤矿做工的父亲,也常常夸奖我,鼓励我,说将来我就是他养老“的摇钱树”。可是,这年秋末,一场矿难活活地夺去了我父亲的生命。父亲死了,母亲撑不起这个贫寒的家,不久便改嫁到了邻村。继父姓李,又老又怪,我不懂母亲怎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