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萧雨 《现代交际》2002,(10):34-35
朋友们谈“外遇是什么味道”,有的说甜,有的说酸,有的说苦。我却觉得外遇的味道是辣!外遇之酸:婚姻的一方有了外遇,另造金屋而藏娇,另一方劝之闹之而不听,一气之下便学习美国,对老公(老婆)采取报复手段,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一边外遇一边向不知何处的他(她)泛酸:“你会外遇我也会,咱看谁能外遇过谁!”这种外遇是赌气式外遇,“第三者”仅仅是个工具而已,必然不会长久。夫妻没有隔夜仇,赌气完了,还得回归本真。这种“逗你玩”式的赌气法在  相似文献   

2.
黄昏钓趣     
梁俊琦 《老年世界》2014,(18):26-26
揭短 一个乞丐躺在路边呻吟:“大伙可怜可怜我吧,我一路从家里爬过来的,家里还有弟妹要照顾。” 另一个瞎乞丐说:“别装了,我一看就知道你是个假瘸子。” 瘸子瞪了他一眼说:“哼,你还敢说我!我看别人听见了你,还怎么装瞎子。”  相似文献   

3.
高陶 《中外书摘》2010,(11):9-12
《论语》里有一句话:“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要担心你不了解别人。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相似文献   

4.
得到他人的好意、恩惠,报以真诚的感谢,说声“谢谢”是交际礼节的起码要求。概括起来“感谢”有四种功能:一是表达自我情感,人们在接受别人的善意言行之后,一般都会产生一种感激之情,情动于衷,发乎言辞。道一声“谢谢”,常常就是这种情感的自然流露。二是显示礼仪规范,在现代社会中,感谢别人的好意、帮助,是一种社会的规范,文明的标志。只有如此,一个人才是一个有教养,有风度的人;一个社会才是一个文明的、和谐的社会。三是强化对方的好感,人际交往是一个互动过程,一方的善意行为必然引起另一方的“酬谢”,而这种“酬谢”…  相似文献   

5.
陈新征 《老年人》2014,(1):36-37
毛泽东不仅是一位充满革命激情的伟人,也是一位有着孝敬父母之心的凡人。他曾经说过:“要孝敬父母。连父母都不肯孝敬的人,还肯为别人服务吗?不孝敬父母,天理难容。”  相似文献   

6.
笑笑生     
笑笑生都市民谣──顺口溜(关于不良社会风气)A.关于走后门之风看别人走后门,别生气;自己没后门,别丧气;自己有了后门,另1客气。B.关于送礼之风·女爱俏,男爱钞,孩子要上“小天使”,老人给个痒痒挠。·抽烟不顶事jj,冒泡(啤酒)顶一阵)L,要想办点事...  相似文献   

7.
当前,社会上流行着一种“恭维病”,并且有愈来愈烈之势。所谓“恭维”,就是指一些别有用心者,专给别人捧场,用满嘴甜言蜜语的奉承话弄得别人神魂颠倒,有的甚至失去理智,从而去达到自己不告人的目的。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恭维”的方式也越来越现代化。过去的“恭维”,一般只是一些人嘴上说说而已。可现在,如果要恭维你,不但嘴上说得你好听动心,而且叫你的“大名”在广播里有  相似文献   

8.
凡人语录     
《老年人》2005,(5)
⊙宁愿别人说我有趣,也不愿别人说我可爱。———可爱也许就是幼稚⊙一个人优点特别突出时,他的弱点也就容易显露。———人无完人⊙当我生病时,我不想死;当我赛跑时,我不想输。死亡和失败,指的是同一件事。———任何时候都要坚强⊙当这扇门关上的时候,另一扇门一定是开着的。  相似文献   

9.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说得好听一点,这是孤傲;说得不好听,这是固执。面对流言蜚语,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人确实是要对它充耳不闻的,惟一的选择就是朝着自己的目标埋头走下去,这种孤傲是必须的。但是,如果他人不断用语言符号毁坏你的形象,对你造谣中伤,你还由着别人说去吗?如果这样你还继续“走自己的路”,那么你就太固执了,这种固执是难以实现你的目标的。  相似文献   

10.
英国一位教育家曾说过类似的话:英国的教科书说英国最伟大,法国的教科书说法国最伟大,应该让学生读到这两种教科书.有人反驳道:那学生到底信谁呢?这位教育家回答说:学生不信谁了,教育便成功了. 在这位教育家看来,学生“不信谁”了,教育便成功了.当然,这里所指的“信”,是“迷信”的意思,“不信谁”,就是不迷信别人,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让学生不断增强分析能力、辨别能力和判断能力,让学生越来越相信自己,越来越懂得用自己的眼光来审视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来感知世界,用自己的思想来思考世界,这才是教育的成功所在.  相似文献   

11.
文化宫     
《老年人》2005,(2):44-45
醉汉两个醉汉在铁路轨道上走,一个抱怨:“这楼梯怎么没完没了!”另一个大骂:“扶手这么低,哪个混蛋设计的!”准时一推销员正抱怨火车晚点,火车忽然就到了。他找到站长说:“我要敬你一支烟,因为我在这儿来回坐了15年的火车,这回总算准时了。”站长说:“哪里啊,这是昨天的火车!”  相似文献   

12.
我们常说别人“好逸恶劳”,其实那是罗汉境界呢!凡人多是畏逸又好劳的。比如你连坐几小时。便觉得腰酸腿痛;几天不出门,叉觉闷得慌;一旦退休,马上会有失落之感;又如为了要个虚荣,便天天梳妆打扮;谈个情侣,更是风雨缠绵不休;为了赶个时髦,拼命要将物品买到手……仔细想想,这一切是如此地虚妄迷离啊!  相似文献   

13.
家庭成员的素质状况直接决定着婚姻质量的高低,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和家庭稳定。日常生活中确有一些婚姻当事人自身的某些方面素质甚高,如文化程度,但婚姻质量不高,究其深层次原因,主要是素质上的欠缺,由此引发婚姻当事人在一些方面不协调,影响夫妻关系和家庭稳定。如:一方是“工作狂”,另一方却独守空房;一方或双方不善于家庭内部的沟通,其行为很难得到另一方的理解和支持;在处理与其他家庭成员关系问题上比较笨拙,以致影响到核心家庭的稳定;不理解或者不甚理解家庭稳定对家庭、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总认为家庭矛盾是私事,别人无权干预,深信“夫妻没有隔夜仇”,因而任矛盾发展,最终引起家庭内的地震……。凡此种种,难道不都与素质有关吗?笔者认为,家庭成员素质之高低是家庭关系稳定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交往社会语言学”的坦嫩(Deborah Tannen)曾对纽约市人的言语交际风格作过观察,他概括为“高度卷入”,特点是重迭式的争先恐后,往往是一人还没有说完,另一位已接过话茬儿说起来,随后又一位掺合进来,踩上别人的话头就侃——其实,在我们这里,各种情形也并不少见。这说明人们普遍存在一种误解。认为只有说个不停才是交际、才是“卷  相似文献   

15.
近代的中国是个贫弱的国家,在与西方列强的交往中处于劣势。特别是晚清,统治者对洋人百依百顺,不敢说半个“不”字,幻想以此换取和平共处,但别人不领情,总是欺辱个不停,弄得中国国没国格,人没人格;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就不一样,对比自己强大得多的对手不盲目依从,敢于说“不”;对日本、对美国甚至对一向倚重的老大哥也敢说个掷地有声的“不”。国际地位反倒日益提高,现在谁还敢小瞧中国?由其中不难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盲目依从换不来平等,随声附和得不到尊重。 国家之间的关系是这样,人际交往也是如此。在人际关系中,一方由于  相似文献   

16.
《中国社会导刊》2011,(30):61-61
一位女性来咨询,问题是丈夫总是打她。“他为什么打你?”我问。“因为他最不喜欢别人说他不像男人。”“你知道他最不喜欢别人这样说他,你还这样说他?!”我更好奇了。“他就是不像男人嘛!”她非常委屈地说。“那他打了你,你怎么样?”“反正我根本打不过他,只好不再说他了呗。”她一睑无奈的样子。  相似文献   

17.
没话就少说     
说实话,写这东西的时候挺犯愁。没啥好写了。这个栏目别管是真是假,好歹算个互动栏目吧。但问题是我这个月从读者嘴里听到的全是"我买不到《说事》,怎么办"。我要是知道怎么办,我就不发愁了。问题是,我也买不到。从另一边我听到的消息是卖不动。你说我还能说什么?我只能说我江郎才尽了。当然,这是用在我自己身上,用在别人身上的时候,这个词的形式是蜣螂才  相似文献   

18.
佚名 《老年世界》2009,(16):1-1
一个农夫进城卖驴和山羊。山羊的脖子上系着一个小铃铛。三个小偷看见了,一个小偷说:“我去偷羊,叫农夫发现不了。”另一个小偷说:“我要从农夫手里把驴偷走。”第三个小偷说:“这都不难,我能把农夫身上的衣服全部偷来。”  相似文献   

19.
平时写文章,喜欢用第一人称“我”。其实这个“我”,跟真正的我本人有很大的距离。一句话,我散文中的“我”,类似于小说中的“我”,是一种类型,一种叙述视角,甚或一种价值坐标符号。那么我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别人肯定不知道,而我自己,老实说吧,也不知道。这还...  相似文献   

20.
开心五分钟     
惩罚的后果两位老师在议论各自的学生,其中一位说:“昨天,有个学生不洗脸上学,我把他撵回家去了。”另一位老师十分欣赏:“好办法,今天他一定洗得干干净净来上学了吧?”“哪里,今天全班同学都不洗脸了。”破车一农场主夸耀他的农场之大,他说:“我开着我的汽车沿着我的农场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