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亚伟 《老年世界》2014,(15):32-32
日前收到朋友寄来一把小巧的折扇,寓意“夏日送清凉”。不觉欣喜,感动于她巧妙的心思。久违了,扇子!我轻轻一捻,“哗”一声打开折扇。我的动作依旧娴熟,并没有因为多年的疏离而陌生。小扇轻摇,摇来凉风习〉--j。扇子,曾经多么鲜活地在生活中舞动着,是我们最亲密的伙伴。光阴的脚步轻巧散淡地游移,一页页有关扇子的记载依旧清晰。夏夜,月色铺满二庭如水的清凉,蝉声已歇,夏虫昵喃,树影婆娑。  相似文献   

2.
一、装可爱型。原本长得不可爱,却硬要装出一副很可爱的样子。如果本人乖巧可爱的话还能让人接受,长得像个恐龙似的,还要装可爱,就太做作了。二、自认为穿着很有品位的女人。上身一件紧身恤衫,下身一条睡裤,脚  相似文献   

3.
扇子,引风用品,夏令必备之物,雅称凉友,古诗有云:“净君扫浮尘,凉友招清风”。扇子从民间流传及影响层面来讲,有4把最著名,即诸葛亮的鹅毛扇、铁扇公主的芭蕉扇、李香君的桃花扇,还有济公活佛的破扇。这4把扇子分别代表了智慧、魔力、爱情和正义。  相似文献   

4.
南锣鼓巷的沙井胡同里有一家可爱的小店。店主小恰在狭小的空间里堆满各式各样的日系公仔、杂货,以招牌“轻松熊”打造出属于自己的“轻松生活”。  相似文献   

5.
如何对未成年人进行道德教育?河北省清苑县妇儿工委把它作为关乎祖国未来,关系孩子健康成长的大事对待。自2004年起,他们在全县未成年人中开展了以“五小”为内容的体验式教育和启发式教育活动,全县6万余名少年儿童积极参与.争当环保小卫士、小帮手、小伙伴、小主人和小标兵。该项活动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广大学生家长这样说:“孩子身上的坏毛病不见了,比以前乖巧多了。”  相似文献   

6.
美国白宫“总统通信办公室”,有人把它比作白宫的“信访办”。其职能是帮助总统与人民保持顺畅沟通,代甍总统处理所有信件。这个“信访办”在白宫的“级别”并不高,但它在处理普通百姓来信的方式上却有其“可爱”之处。  相似文献   

7.
绘丹 《现代妇女》2005,(10):32-32
我的朋友晓峰是一位电脑迷,电脑里有一个“回收站”,小图标是一个上开口的小箱子。晓峰依样画瓢,用硬纸板也做了一个上开口的小箱子,同样地为小箱子命名“回收站”。关于电脑里的“回收站”我已经很熟悉了,明晰它的用途和特点。晓峰做的“回收站”是干什么用的呢?不等我细猜,晓峰直截了当地告诉我,回收站里放的都是大大小小的“烦恼”,也就是说,他把“烦恼”通通放进了回收站。这倒是很有新意的做法!我从晓峰的回收站上开口探进手,摸出了一张小纸条,只见上面写着晓峰的狂草:“今天炒股不顺,割肉赔了,烦!”我又试着摸出第二张,晓峰见状索性把…  相似文献   

8.
青青 《女性天地》2010,(3):50-51
夫妻忙事业,下老家寄养出“问题儿子” 肖培英是洛阳一家工程机械厂的工程师,丈夫刘广训是涧西区政府的一名公务员,儿子亮亮聪明可爱。亮亮5岁时,肖培英考入上海一所理工类高校读研究生,刘广训工作也很忙,只好把儿子送回老家林州寄养。  相似文献   

9.
徜洋百扇阃     
廉肃 《老年世界》2009,(15):34-34
扇子,历史久远,据说始于唐尧时期。夏季炎热,怕厨房里的肉食腐烂,就用一种大叶的瑞草——差来扇凉、驱虫,于是,“莲”(音霎)便成了扇子的老祖宗。至今,还有文人墨客用“差”来称呼扇子(宋庆龄故居有“蓬亭”,就是个扇形亭)。虞舜继往开来,把莲蒲草加工后,用来扇凉解暑。后来的帝王用丝绸等材料做成长柄的团扇,由侍女捧侍左右,成为宫廷一景,渐渐失去实用价值,变成了仪仗。而老百姓不管那一套,继续用菖蒲做成“大蒲扇”。  相似文献   

10.
文章一篇一篇写下来,不知不觉到该收尾的时候了。 也许我的语调太轻松、太俏皮,看过我文章的朋友们都认为我命好,祖上给我留了产业,嫁了一个好老公,又有一个乖巧可爱的女儿。有人在留言里写道:“你那是命里有,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这样的。”  相似文献   

11.
赵丕鼎是云南大理知名的白族“大本曲”老艺人。不管走到哪里,只要带着一块醒木、一把扇子、一本曲本这些家当,他就能唱出一台好戏。在赵丕鼎的带领下,他家祖孙三代人成立了“家庭广播站”“家庭大本曲培训站”“花上花文艺队”,将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编成舞蹈、话剧,搬上舞台,为传承和发扬大本曲注入新鲜活力。  相似文献   

12.
暑天话扇     
扇,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晋朝崔豹《古今注》记载,最早的扇子出现在殷代,用五光十色的雄雉尾制作,称为“翟(dí)扇”。当时扇子不是作为拂暑用具,只是作为一种仪式饰品。周朝时,扇子多用鸟羽制成,故称“羽扇”。汉代以后,用丝织的绢素制成的纨扇在宫廷中兴盛起来,称为“宫扇”,开始用于取凉,多为圆形、椭圆形。大约在北宋宣和年间,朝鲜的折扇开始传入我国。到了明初,明成祖觉得折扇使用方便,便“命工如式为之”,折扇从此风行。浙江、江苏、四川和广东等地,由于盛产毛竹、鸟羽、绫罗、纸张等,相继出现了专门制作扇子…  相似文献   

13.
明代成化年间,有个以花容月貌、能诗会画闻名遐迩的年轻女子名叫秋香,得到众多英俊多才的男子的青睐。秋香出嫁后,旧时相识的—位男子转弯抹角地试图与她拉上关系。秋香在一把扇子上画上柳枝,并题诗一首,赠与来者。诗曰:“昔日章台舞细腰,任君攀折嫩枝条。从今写入丹青里,不许东风再动摇。”嫩柳细腰,何等婀娜,只因已嫁与郎君,其他人就  相似文献   

14.
一首打油诗说得好:“六月天气热,扇子借不得,虽说是朋友,你热我也热。”炎天暑热,扇子是不借的,即使得罪朋友也在所不顾。还有一首:“扇子能生风,摇在我手中,倘有人来借,烦等到秋冬。”岂非笑话!扇子是热天一宝,自不待言。  相似文献   

15.
正十年修成模范妻丈夫发飙要离婚于婕和康健是一对令人羡慕的模范夫妻。康健自主创办一家公司,年利润在百万元以上。于婕在政府部门工作,漂亮温婉,知性优雅。两人有一个8岁的女儿,乖巧可爱。平时,于婕和康健看起来琴瑟和谐,于婕还不时地在微信圈里晒晒幸福,引得小伙伴们羡慕嫉妒恨地点赞留言。真应了那句话:"秀恩爱,死得  相似文献   

16.
谢新吾 《老年人》2005,(1):34-35
著名笑星杨志淳,早些年到湖南经济电视台创办 《故事酒吧》栏 目,并 扮 演“ 居 委会 脚下的委员”——杨五六,把这个小人物演得大智若愚、忠诚可爱。他的 表演活灵活现,妙趣横生,其 机智 、幽 默 、滑 稽的 风 格乡土味十足,令人捧腹大笑,直抹眼泪。人们直呼他为“杨五六 ”,  相似文献   

17.
夏天到来,不由想起昔日的扇子和扇文化。中国的扇子历史悠久,一把小小的扇子,本来是为纳凉、驱暑之用,不意却成为抒发情怀之物,更因能工巧匠的精良制作或名人雅士的绝美书画而成为世间的收藏珍品,形成了一种饶有意趣的扇文化。  相似文献   

18.
林云帆 《职业》2006,(4):9-10
“宠物不得入内”让人怜小时候,我家里养了一只叫“将军”的英国卷毛狮子狗, 小家伙特别忠诚,每天下午放学时,“将军”总是坐在门口等待着我的归来,我的童年也因这只可爱乖巧的宠物狗而充满快乐。 2002年,我从旅游学校毕业后,和几个同学一起到北京闯荡,不久进了海淀区一家五星级宾馆当礼仪小姐。一天, 在北影厂工作的表姐来我的住处玩,她带来的一只纯种博美, 诱发了我的宠物情结,后来我有了自己的西施犬。  相似文献   

19.
有这样一个故事:日本江户末期,有一位大画家叫谷文晁,他成名前生活清苦,门庭冷落。经过一番思考后,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好主意。在除夕的那天晚上,他带着1000把扇子出去了。事前,他在扇子上画上了富士山和财神。走到没人的地方,他就把扇子丢在路上,这样,丢遍了大街小巷。第二天是元旦,行人出门一见地上的扇子,马上捡起来,打开一看,上面画的是带来好运的图画,都非常高兴。于是,每个拾到扇子的行人都把这件事告诉亲戚朋友,并把他们带到谷文晁的店里买画。谷文晁应接不暇,从此生意兴隆。后来,不少人投到他的门下,成为他的…  相似文献   

20.
“黄黄”仪态万方,“旺旺”活泼乖巧,“花花”慵懒安详一一这就是我家“桃园三结义”的全部“阵容”!“桃园三结义”者,乃吾舍下三只宠物也:“黄黄”是朋友从河北抱来的当地名禽“三黄鸡”,因其名“三黄”,故称“黄黄”;“旺旺”是从朋友家中抱来的一只小狗,整天汪汪不止,故名“旺旺”:“花花”是邻居送来的一只小猫,全身毛色五花相杂,故名“花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