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汉王朝的"三绝三通"西域,虽然是东汉与北匈奴军事较量的结果,然而其与"羌祸"也有着密切的关联.正是由于河西、湟中、陇右的羌族起义,直接影响了东汉王朝对西域的经营."羌祸"对东汉王朝"三绝三通"西域的影响,深刻揭示了西域与河西、湟中、陇右的战略关系.  相似文献   

2.
丝绸之路陇右南道形成于春秋时期,战国晚期至西汉初年获得初步发展。西汉时期,在原有西行道路的基础上,开辟了一条经张川、秦安、静宁、通渭、定西、榆中至兰州西固渡黄河通青海或河西的官道,称为陇右南道东段北线。东汉以后,随着行政中心南移、沿线人口减少和自然环境的劣化以及畜牧经济的发展,北线逐渐衰落,而经清水、天水、甘谷、陇西、渭源、临洮、临夏入青海的南线秦州路逐渐成为西行主干道。至唐代、北宋,陇右南道甘肃东段南线更加繁荣。但由于受区域政治形势的影响,唐代陇右南道东段北线与南线个别路段走向发生了改变。北宋以后,陇右南道秦州路趋于衰落,逐渐被由关中西入平凉,翻越六盘山至隆德、静宁、会宁,再翻越华家岭,经定西至兰州的新线路取代。  相似文献   

3.
"特蕃"考     
“特蕃”是敦煌文书对公元9~10世纪间吐蕃在河西及陇右地区的统治结束后的百余年的一个时代的专称。公元9世纪中期至10世纪后期,以敦煌为中心的陇右地区广泛使用吐蕃文,吐蕃赞普形象重新在敦煌石窟大量出现,说明吐蕃文化对这一地区的影响和渗透、当时的统治者们对吐蕃影响的利用,以及吐蕃对中华民族社会进步发展的贡献都相当深远。  相似文献   

4.
隋朝时期,陇右河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和频繁交流的地方。闻名中外的丝绸之路,联系着隋朝与西域中亚四十多个国家,而富饶的物产和先进的文化,更吸引边疆各少数民族上层统治者来这里角逐。隋朝政府对西部边疆的经营,就是围绕它与突厥、吐谷浑的关系,打通中西交通路线,发展陇右生产等方面展开的。一、隋对突厥的“离强合弱,远交近攻”政策突厥本西方小国,姓阿史那氏,世居金山之南,为柔然铁工。北魏末,土门为酋  相似文献   

5.
丝绸之路陇右段粟特人踪迹钩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古时期,中亚粟特人沿着丝绸之路不断东来入华。学界对东迁粟特人及其后裔的聚落分布做过系统梳理,但对陇右段粟特人考论不多,造成了丝绸之路粟特聚落分布在研究上的断裂缺环。陇右东去关中,西通河西、青海,南下蜀中,北达宁夏,是交通枢纽之地,也是粟特人流动经行的必由之所。传世史籍、出土墓志、墓葬文物、石窟题记、敦煌文献及其他各种文物中保留了一些陇右地区粟特人的相关信息,反映出他们在天水、陇西、兰州、河州、成州、西平、廓州等地的聚落分布与生活状况。在这些地方,粟特人及其后裔或定居或经行,或贸易或任官,甚至形成军事武装聚落,也形成了陇西米氏、西平曹氏等郡望,他们成为陇右民众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根据文献记载,聚居于今日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之裕固族,是公元九世纪中叶至十一世纪二十年代活跃于我国整个河西走廊地区并建立过地方政权的河西回鹘的后裔。在河西回鹘立国的一个半世纪里,回鹘人同汉族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和北宋政权,有着亲密友好的关系,也同当时在我国宁夏地区立国的西夏、在华北和蒙古建国的辽国,发生过密切的政治经济关系。据新旧唐书记载,河西回鹘是公元840年回鹘汗国(647—840)灭亡后,从我国蒙古地区迁去的。唐朝自安史之乱以后,河西陇右地区一直为吐蕃农奴主所盘踞,所以当时迁至河西地区的回鹘,新旧唐书又说是“奔吐蕃”。回鹘汗国灭亡后,一部分回鹘人之所以迁往河西,当然是有其历史上和地理上的原因的。早在公元一世纪初叶匈奴国家崩溃之时,漠北的丁零人(回鹘族的先民),就大批“亡  相似文献   

7.
诗歌的继承关系不仅是艺术形式和创作方法的继承,同时也包括内容的继承。安史之乱后,唐朝失去了陇右、河西和湟水流域,收复河湟是中唐爱国诗人的重要题材。靖康之变,南宋失去淮河以北广大领土,收复中原是南宋爱国诗的重要内容之一,南宋诗人借鉴唐人,继承和发展了爱国诗词。  相似文献   

8.
诗歌的继承关系不仅是艺术形式和创作方法的继承,同时也包括内容的继承.安史之乱后,唐朝失去了陇右、河西和湟水流域,收复河湟是中唐爱国诗人的重要题材.靖康之变,南宋失去淮河以北广大领土,收复中原是南宋爱国诗的重要内容之一,南宋诗人借鉴唐人,继承和发展了爱国诗词。  相似文献   

9.
边塞地域考     
从历史文化视野考察"边塞"的概念及其特指地域,至今没有一个准确且恰当的阐释."边塞"词源所指向的地域主要包括河套及河西走廊在内的西北地区;唐代边塞诗词所阐释的边塞地域涵盖了除陕西以外的西北地区,延伸至安息四镇,这恰与唐时的陇右道行政辖区大致吻合.从历史地理所体现出的中国古代疆域变化特征来看,"边塞"就是要塞遍布且军事、经济战略地位极其高的陇山(陕、甘交界的华亭一带)以西的西北地区(包括河套地区),这也与唐代的陇右道行政辖区重合.  相似文献   

10.
在近千年的发展历程中,陇右地区积淀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地域风采和文化个性,加之"丝绸之路"的开通为陇右地区打开了东西门户,以及唐前陇右地区相对稳定的政治文化环境等等,促进了唐代陇右文学的繁荣和发展。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的交流及丝绸之路上流动的东西方文化碰撞,为唐代陇右文学提供了丰富的底色、肥沃的土壤。唐代陇右文学在先秦魏晋南北朝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呈现出胡汉交汇,理性与感性融合的特征。陇右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及地域风情,无疑为唐代陇右文学注入了刚性之美,使其呈现出独特的"北国风味"。  相似文献   

11.
陇右曾产生了一大批杰出作家和著名作品,陇右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相较于其卓越贡献而言,学界对陇右文学的研究则显得不够,尤其对唐以后作家、作品的研究更是如此。我们应从陇右文学的实际出发.对其应有价值进行深入挖掘。  相似文献   

12.
四川唐代贡品述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川唐代贡品述略龚元建四川自古以来号称“天府”,物产富饶。至唐代“国家富有巴蜀,是天府之藏。自陇右及河西诸州军国所资,邮驿所给,商旅莫不皆取干蜀。又京都府库,岁月珍贡,尚在其外。” ̄[1]唐代四川许多土特产是作为珍品上贡中央政府的,对这些贡品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在敦煌石室遗书中发现了唐代著名诗人高适的佚诗《自武威赴临洮渴大夫不及因书即事寄河西陇右幕下诸公》一诗,本文对这首佚诗作了研究与剖析。论定本诗融铸于时代精神,表现了盛唐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爱国主义是贯穿本诗的一个重要内涵。并与《燕歌行》及岑参边塞诗进行比较、考察了本诗在艺术上有质朴自然等特点。  相似文献   

14.
由于受历史等因素影响,西夏和吐蕃关系密切,党项人在内迁前就开始接触佛教,并有自己的僧人,党项与吐蕃僧人时常交往。安史之乱爆发,吐蕃加紧对外扩张,占领河西陇右地区,对河西实行近百年的统治,吐蕃崇佛政策对本民族和役属部落都有很大影响,对河西地区佛教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受朗达玛灭佛影响,佛教在藏区沉寂了近百年时间,但在河西地区依然兴盛,毁佛事件未波及到此地。10世纪末佛教在藏地再次兴起,藏传佛教后弘期开始,不同教派陆续形成。这时内迁党项部族也日益强大,11世纪初建立西夏国,双方僧人、佛事交流频繁,西夏境内有大量不同教派吐蕃僧人活动。西夏效仿中原和吐蕃僧人的封号制度,建立了自己较完备的僧人封号体系,任用吐蕃、天竺高僧担任帝师、国师之职,总领全国佛教事务,充任功德司正,并参与佛经的译释和校勘等工作,藏传佛教的大手印和道果等教法对西夏都有一定影响,藏传佛教在西夏得到了很大发展。  相似文献   

15.
公元七五九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是杜甫一生最困苦的一年,也是他诗歌创作取得辉煌成就的一年。继《三吏》、《三别》之后,杜甫又创作了独具特色的陇右诗作。诗人在饱经战乱、颠沛流离、间关秦陇之际,挥如椽巨笔,蘸满腔激情,写下了诸如《秦州杂咏二十首》、《同谷七歌》、《陇右纪行诗》等大量脍炙人口,传之不朽的陇右诗作,从而开拓了他诗歌创作的新领域,正如冯至先生在《杜甫传》中指出的:“在杜甫的一生,七五九年是他最艰苦的一年,可是他这一年的创作,尤其是‘三吏’‘三别’以及陇右的一部分诗,却达到最高的成就”。可以说,没有陇右之行,就没有陇右诗作,也就没有他在成都乃至晚年在夔州等地的光辉诗篇。因而,陇右诗作是诗人前期和后期诗歌创作的  相似文献   

16.
隗嚣统率的陇右集团,在两汉之际显赫一时,具有相当大的政治、军事势力.其最终归于失败,有着众多因素.从陇右集团领袖隗嚣的个人性格来分析其对陇右集团失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由于陇右文化的影响,陇右唐人小说中的道、佛、儒思想表现各不相同。相对而言,其中的道家思想表现较多,影响力更大。对于道家思想,小说或借神仙灵怪来表现社会生活,或宣扬道教的神仙道术,或表现对神仙的向往和对自由的渴望,或用奇幻的构思为其增添色彩。其次,佛家思想的色空观念、因果报应、业报轮回等在陇右唐人小说中也表现突出。另外,尊儒思想亦是陇右唐人小说的一大特色,文中或表现仁义思想,或对孝行和贞节加以歌颂和赞美,或表现出对女性的同情。  相似文献   

18.
淝水战役后,前秦统治土崩瓦解,吕光割据凉州建号称王。针对当时河陇政局演变及关陇列国争霸的现实,吕氏统治集团制定以河西为根本南下经营陇右的战略决策,并通过设置秦州刺史具体负责征伐西秦的军政事务。考察吕纂、没奕于任职秦州刺史及相关情况,从政治制度史的视角重新审视后凉西秦“河南之战”问题,有益于从整体上把握淝水之战后河陇政局演变线索,从而推动五凉政权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牛运震为清代乾隆年间山左著名学者、诗人.他博通经史,精于考证,工诗能文,著作丰厚.牛运震曾长年在陇右为官讲学,勤政爱民,廉洁奉公,政绩卓著.他还兴办学校,培养士人,提倡风雅,推动了陇右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兴盛.牛运震在陇右期间,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作,歌颂陇右河山,悯念生民疾苦,融齐鲁之博雅与北地之雄浑为一体,在清代诗坛独树一帜,值得学界重视.  相似文献   

20.
张澍的生平及其著述——为敦煌学研究贡一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张澍,《清史稿·文苑传》有传①,仅寥寥二百二十余字,远不足以穹其底蕴。余寄居陇右,忽忽已二十又三年,循亭林顾氏“采山之铜”之义,于关陇文献每有涉猎,深感对于张氏应该有所发扬。盖第一、敦煌之学,为当代中外学者所艳称、所乐道,而欲究敦煌之学,须先明敦煌之学之背景与基础,即所谓“河西之学”者是。所谓“河西之学”,包括四郡、五凉、三秦与一夏,而以“五凉”为最根本。而张澍于二十八岁主讲兰山书院时,即曾成《五凉旧闻》四十卷,其自序谓“自汉武开闢,刺史宣化,名贤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