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实践转向与生态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转向对生态美学的产生和发展影响特别巨大,因为生态美学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美学.由于实践包括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话语实践,而生态美学的产生使美学转向对自然生态美、社会生态美和精神生态美的实践性分析和研究.实践转向使美学由传统的形而上的非实践性美学转向形而下的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的生态美学.生态美学是对实践美学的新发展,是具有现代性和开放性的实践美学的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2.
“新实践美学”是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之争孕育出的一个由多家美学理论组成的美学流派。“新实践美学”在实质内容上并没有超出“旧实践美学”的理论思路和理论范式。“新实践美学”的理论思想具有西方美学在现代性发展行程中出现的诸种缺陷。  相似文献   

3.
实践哲学是葛兰西哲学的主要观点,这一观点与其另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文化”具有密切的关系。通过研究葛兰西的实践哲学,可以为探究实践与文化的关系提供启示。葛兰西传承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将实践与文化相融合。实践与文化的一致在于,实践与文化都是生成性的过程,都是人的本质活动和存在方式。因而实践哲学具有重要的文化任务,即夺取文化领导权和教育培养人民群众。  相似文献   

4.
季芳 《云梦学刊》2010,31(3):96-99
陈诚在《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如何中国化——兼评“新实践美学论”》一文中,主要对当前国内实践美学研究提出了以下几点质疑:一,九十年代以来的新实践美学.盲目套用西方现代理论。“是将胡塞尔的现象学、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和马克思的实践观混合形成的一种四不像。”二。新实践美学对“实践”层级的划分.将“实践”泛化。“实践的层次划分赋予了人的内在心理和精神意识以实践的功能和实践的向度,事实上是脱离的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本体论和实践观,  相似文献   

5.
高岸起 《晋阳学刊》2004,55(5):42-44
人的实践活动一方面具有客观性,另一方面具有能动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是客观性和能动性的统一。研究实践的客观性与能动性及其关系,有助于人们正确地理解实践的主体性,从而进一步提高积极的实践的主体性的活力,防止和避免消极的实践的主体性的发生,把实践的主体性建构在科学的基础上,以保证积极的实践的主体性获得充分地发挥。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实践的客观性与能动性及其关系,不仅在理论上是必要的,而且在现实上也是有价值的。对实践的客观性与能动性及其关系的分析与研究,需要大量的新成果、新事实来丰富和发展。随着实践的客观性与能动性及其关系的深入研究,整个人类的实践的主体性水平将大大地深化。  相似文献   

6.
身体人类学视角为理解凉山彝族毕摩、苏尼的身体实践与文化隐喻提供了新维度。以身体实践为基础,毕摩、苏尼形成了“毕”与“尼”的身体技艺区分。以“毕此”和“尼症”为基础的毕摩、苏尼身体区格与传承制度,是彝族传统社会结构中家支制度、血缘、根骨观念的映射。从苏尼迷狂的身体表征到以“祭”为核心的毕摩理性化身体规范的确立,是彝族原生性宗教由巫到史、由巫到礼的发展史。毕摩、苏尼身体研究取向,为回应彝学研究的理论关切与拓展中国身体人类学研究范式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新实践美学——兼与杨春时先生商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作者站在“新实践美学”的立场 ,认为在何谓实践、何谓超越、何谓生存、何谓审美这些事关美与审美的根本问题上 ,新实践美学既与李泽厚等的实践美学有别 ,又与杨春时等的后实践美学不同。新实践美学坚持“美是人对自身的确证” ,“审美活动是人借助于人化对象而与别人交流情感的活动”。  相似文献   

8.
新实践美学在继承实践美学的基础上,扬弃了实践美学的不足,它不但拓宽了实践的维度,而且把创造实践看成是美和美感产生的基础和条件,并且把在创造基础上产生的和谐与自由看成是美的最高境界.实践、创造实践到和谐与自由是新实践美学清晰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印证并指导着当代中国资本有机构成的演进。研究发现,马克思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在国内外学者的推进性研究下呈现进一步发展的新态势,同时当代中国资本有机构成已具有下列新特征:资本有机构成是缓慢上升的,其变化呈现阶段性特征,三大产业的资本有机构成有差异。实践中伴随中国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上升,其对经济发展产生的积极作用十分显著。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冲击或将对资本有机构成产生严重影响,一方面使其急剧增大,另一方面导致其分布在各地区、各行业领域严重不平衡,并形成大量的相对过剩人口。面对高新技术对中国资本有机构成带来的新挑战,需要正确引导社会对人工智能等高新科技的应用,适度培育智能化程度较低的劳动力密集型行业,优化劳动者的能力结构,合理实施反哺政策。  相似文献   

10.
王慧  盛宾 《河南社会科学》2002,10(5):161-163
本文认为,研究性阅读是一种比较高级的阅读形式,它以对阅读材料的确切理解为基础,目的是通过收集资料、整理观点、分析研究,提出新问题、新观点,建立新思想。研究性阅读具有开放性、多元性、综合性、全员性等特征,其教学实践有助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为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就开展阅读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心君同构:作为一种思想史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心君同构,是古代尤其是先秦两汉思想史存在的一种现象.所谓心,在古代思想体系中基本上有两种涵义:一是指认识器官及其"知觉"、"思虑"等认识功能及作用,即所谓"知觉灵明"之心,也即孟子所说的"心之官则思"以及荀子所说的"知觉闻见之心";一是指主体自身内在的道德本能及情感意识,即所谓"义理之心"、"本心"、"良心",最具代表性的是孟子所说的"恻隐、是非、辞让、羞恶"等"四端",也称"四心".  相似文献   

12.
“述”与“作” ,构成古代著述思想的一对范畴。“述而不作” ,不仅是一种治学态度 ,还是一种思想方法及思维方式。它所负载的 ,不仅有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 ,还有因循守旧的保守内容及崇圣为公的思想内涵。古人不敢轻易称自己著述为“作” ,这种思想的背后隐藏着两种内容 ,即圣化原创性和立言为公性。正由于此 ,古人一般都对“作”有一种敬畏心态 ,而宁愿以“述” ,即沿袭、因循的文化姿态和谦卑态度去进行著述活动。  相似文献   

13.
辩证思维·矛盾思维·和谐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辩证思维、矛盾思维、和谐思维是三个不同的概念。从逻辑上看,辩证思维是总概念,而矛盾思维、和谐思维是这个总概念下的两个子概念,是辩证思维的两大类型。从历史发展看,矛盾思维与和谐思维又是辩证思维发展中不同的历史形态。和谐思维具有矛盾对立性,矛盾思维也具有和谐统一性,这是它们作为辩证思维不同形态的共同本质。但作为辩证思维的两大形态,其中对立斗争与和谐统一的地位和价值趋向又是不同的。在和谐思维中,矛盾对立是隶属性的,而在矛盾思维中和谐统一是从属性的。在矛盾思维中,着重从矛盾出发,经过解决矛盾,在达到暂时的和谐时,又出现了新矛盾,然后又重复着从矛盾到矛盾的新的螺旋。而在和谐思维中,着重从和谐出发,经过缩小矛盾化解矛盾,达到更高的和谐,然后再开始由初步的和谐到新的更高的和谐的持续发展。一个着重从矛盾始到矛盾终,一个着重从和谐始到和谐终。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一项调查问卷,本文分析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度、责任内容、责任对象、责任披露和责任评价等内容,明确了企业社会责任的侧重性、层次性、阶段性和国家化问题,为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在我国的开展提供了针对性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5.
朱水涌这个问题的提出,起码有两个方面的必要,一是探讨文学发展规律和道路的必要。文 学与现实的关系问题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中的“情结”,从“五四”文化先驱提出“为社会写实的文学”、两个最重要文学社团关于“为人生”与“为艺术”的争论,到40年代现实主义与“主观”论的论争,从建国初期开展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以及这之后的几场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争论,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重新呼唤回归“五四”文学传统而引发的重要的现实主义的理论争鸣,文学与现实的问题一直纠缠着中国文学的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可以说,百…  相似文献   

16.
张西立 《齐鲁学刊》2001,3(4):105-110
知性思维是有限的思维,它没有能力把握事物的整体和全貌,因此需用辩证思维来把握事物的整体和全貌。辩证思维与“存在”的同一,不是抽象的同一,而是具体的同一。  相似文献   

17.
哲学对话:问题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要]本对话主要涉及两方面内容。第一是超越与超验。李泽厚认为:超越与超验相比,含义更广,在日常语言中的用法也更多。作为一个哲学术语,超越到底指什么,是不清楚的。他所讲的超验是超越经验,并认为这比较符合transcendent的原意。他强调,超验作为理性思辨的对象,是与经验无关的。杨国荣认为:人自身之“在”以及与之相关的经验对人而言具有本源的意义;“超验”无论是理性的设定或情感的对象,其意义本来只有对人才呈现。如果将“超验”与人自身之“在”截然隔绝,则常常会陷于思辨的幻觉。事实上,我们无法完全避免“以人观之”,在超验的领域(包括宗教领域)也是如此。第二是道德问题。李泽厚认为:道德的实质在于情为理所支配,道德实践是包含有痛苦的。对自觉自愿需要界定,需要作各种区分。从行为来看,首先是个人的选择;从心理上说,即由意志决定。意志不是本能,它恰恰是人类理性的东西,动物就没有这种理性决定。在他看来,道德成为自然体现了审美的价值,他认为美是更高的价值。杨国荣则从道德实践的角度谈自觉、自愿与自然的统一,认为自觉、自愿,亚里士多德与冯契等都已讲过,他在此之上进而提出自然。在他看来,一个理想的道德行为应该表现为这三者的统一;唯有在这种形态之下,道德行为才是完满或完善的。尽管在现实中,未必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达到这一境界,但它至少可以成为道德涵养、道德实践的范导性目标。  相似文献   

18.
刘敬东 《学术研究》2002,(11):11-13
思维方式的重大转变必然带来时代的根本变革 ;邓小平“三个有利于”的现实精神 ,是打通本质型思维方式和功能性思维方式之间的通道的有力武器 ;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不断转换思维方式的强大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19.
邬焜 《学术界》2002,(2):60-91
本文讨论了古代哲学和经典物理学以实体概念所阐释的物质范畴与现代科学与哲学以客观实在概念所阐释的物质范畴之间的区别 ,并按照古代哲学和经典科学所坚持的物质、能量二分法的原则对物质思维、能量思维和信息思维进行了具体的规定和阐释。在此基础上 ,本文从古代哲学、经典物理学和现代科学的多重维度上探讨了人类物质思维、能量思维、信息思维发展的历史进程 ,通过这些探讨具体描绘出了人类科学思维方式的三次大的飞跃。  相似文献   

20.
蓝方 《琼州学院学报》2009,16(4):133-135
本文从思维的层面对隐喻进行定义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