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对于肖邦《g小调叙事曲》的曲式结构,一直存有不同看法。通过对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分析,可以认为混合曲式的观点更符合《g小调叙事曲》本来面貌。肖邦之所以不完全遵从传统曲式结构,要从《g小调叙事曲》开始做曲式上突破和综合运用是因为他题材和内容创新的需要,也是肖邦个人审美风格上的一种完美选择。它真正的开创意义在于将音乐作品的戏剧性内容发展到前所未有的深度,并实现了对已有曲式的突破和综合运用。  相似文献   

2.
《江西社会科学》2015,(9):249-252
文化人类学与音乐具有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在音乐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研究方面,文化人类学的审视角度和研究方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理论和方法,可以很好地阐释音乐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两大特征。文化人类学对音乐的未来发展也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摆脱纯粹意识的形而上学特性,从现实的、身体的角度透视意识是后现代思想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从现实的、身体的角度探讨意识和审美,是将纯粹意识和审美与人类现实生存状态联系起来,为意识和审美找出现实的、实证的依据,特别是为最高审美范畴找到一定的科学性根据,并且在实证和纯粹审美范畴之间的整体探索中,重新审视、解释传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范畴,进而使得审美范畴和整个审美观念实证化、科学化。  相似文献   

4.
作为承载主题意蕴的文学语言来说,其审美的特性,是一种高级的组合方式和物化过程。从美学的角度对文学言语的功能加以审视,阐析文学语言的审美表现,这对于读写能力的提高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长短句体曲调产生有原创和由齐言体转化两种形式,曲体文学曲调的产生也同样具有两种形式,但与其他音乐文体的长短句体曲调的产生相比,曲体文学的曲调后源性多于原创性.曲调流传有着因乐配词和因词配乐这两种形式,由于流传形式的不同,曲调的曲体变异的程度与方式也有异.  相似文献   

6.
以立体主义、未来主义以及抽象派等为主要代表的现代主义,其审美形态不是传统的“再现美”而是“表现美”,它是依据艺术家内在的审美感觉逻辑创造,一种具有独立自足的形式有机体的美,这种审美体验昭示出现代城市大众已抛弃了有距离观赏、品味的传统审美习惯,而按照新奇、轰动、同步、渴望行动来组织社会和审美反应;在现象学层面上,从图像表象角度审视现代主义的图像意识内涵,不仅可以深化对现代主义艺术审美内涵的理解,而且还能够揭橥它们为什么采用复合视点法的缘由.  相似文献   

7.
钟涛 《中州学刊》2001,23(6):65-69
探讨元曲的形成,首先要注意元曲曲体的形成。在促成元曲形成的诸因素中,不仅应当重视传统诗词和音乐的影响,更应注意时调新声的作用。文人的参与和艺术消费者的需求,是元曲形成的催化剂,艺人歌妓是元曲艺术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桥梁。  相似文献   

8.
社会理论语境中的审美现代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集中从社会理论角度探讨了审美现代性问题,通过现代性的总体性到地方性概念辨析,进入启蒙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的张力结构。文章强调社会理论对美学研究的新思路,改变美学研究传统的经院化和抽象化的局限,凸现审美现代性思考的价值论立场和反思态度。  相似文献   

9.
李新亮 《兰州学刊》2010,(10):146-149
现代小说与传统小说的重大区别是更加关注小说形式的探索。借鉴其他艺术门类的手法成为现代小说形式实验的重要手段。音乐作为与文学相邻的艺术形式,这就给小说与音乐的联姻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支持。现代小说主要通过借鉴音乐节奏、音乐曲式和音乐旋律来实现小说文本的音乐性,具体地说,音乐节奏体现在小说语言的声音层面,音乐曲式体现在小说的结构安排上,音乐旋律则主要体现在小说的意境营造上。现代小说的音乐性是小说文体形式的一次重要变革,它扭转了长期以来小说作为散文体仅注重文学语言的语义层面而轻视语音层面的创作实践,丰富了小说语言的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10.
文学本身是丰富而复杂的,如果我们一味将文学视作封闭的审美系统来审视,必然会切断文学与社会历史文化的联系,导致视域的狭窄化和批评的浅表化。而从文化角度切入文学研究的文化批评所具有的自身优势,正好可以弥补纯粹审美批评的不足。文化批评可以也应该成为文学批评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11.
张霞 《云梦学刊》2006,27(3):109-110
广东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中极富艺术特色的地方乐种,陈培勋作为一个有着深厚广东音乐素养的作曲家,其改编的5首广东音乐钢琴曲,已经成为了广为流传的经典之作。其中富有代表性的《双飞蝴蝶主题变奏曲》,在作品的曲式结构、音乐风格、演奏特色等方面颇具个性,从中可见陈培勋的钢琴改编作品之一斑。  相似文献   

12.
文学史上的"词曲递变"问题由于年代久远、线索断裂错综而遗留并因20世纪"进化论文学史观"强势书写而遮蔽。"词曲递变"是宋、金对峙时期在南(南宋)、北(金)两个路向上多元发生的,并非线性的进化,即在词曲递变的总趋势下,有着南、北两个独立的路径,其过程与内涵并不等同于因王朝更替元曲对宋词的代兴。南、北音乐文艺和歌舞艺术系统的差异和分立,以及"近世文化"的"宋型"和"金型"之别,决定了"词曲递变"在南、北两个独立的路向发生。"词曲递变"的内涵可以表述为:南宋与金朝对峙时期,北宋以降由士人文化和市民文化雅俗二维构型的"近世文化",其二维结构中的雅俗文化已经发生动态消长——文化权力下移、勃兴的市民俗文化日益改变着原先二维结构中的不平衡的弱势地位,并由此导致了社会心理和审美趣尚、审美心理的进一步的"世俗化转向",在此意义上"词曲递变"就是新一轮的"雅俗递变";而作为直接动力的音乐文化传统的嬗变决定了词体文学和曲体文学音乐文艺中心地位的变化及其文体功能迁变——伴随曲体文学和词体文学的音乐文艺中心地位的易位,由词体到所谓"散曲"是抒情性、抒情功能向抒情、叙事功能的迁变,由词体到所谓"剧曲"是由抒情性向表演性的迁变。辨析"唐曲...  相似文献   

13.
作为最具冲击力、最具有时代意义的音乐流派,中国当代大众音乐蕴含着独特的审美趋向与审美价值,并逐渐发展成为了主流音乐,在大众文化的整体架构上占得了一席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地位。然而,作为一种新生的音乐文化形式、他也存在一些不足或缺陷。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客观的角度分析中国当代大众音乐文化的审美特征,吸取其中至真、至善、至美的部分,摈弃其低俗、肤浅的部分。建议:加强对中国当代大众音乐的理论研究;要高度重视其社会效应;不可忽视其某些方面的负面影响;学校音乐教育要主动地将其引入校园。  相似文献   

14.
审美教育的当代意义及其运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社会转型期大众审美文化向经典美学与院校传统审美教育提出的时代挑战入手,以文化批判眼光重新审视现实的和历史的经验,从而导向施体与受体审美心理的当代重构。个中既有对“大德育论”与艺术技能主义的认识论辩证,更有运作上的具体举措,作者还特别提出从审美教育走向审美化教育的主张,对当前的民间行为和政府行为都不无建设性意义。  相似文献   

15.
马春生 《阴山学刊》2007,20(1):50-54
交响乐是音乐艺术中最为复杂,也是最具特殊魅力的艺术形式。18世纪末、19世纪初,交响乐达到了它的成熟时期。交响乐是按照奏鸣曲的曲式原则创作而成的管弦乐套曲。在交响乐的审美过程中,要把握它的艺术风格,从而步入交响圣殿,获得极大的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16.
夏海蕾  雷琼 《理论界》2006,(7):220-221
由于音乐艺术的审美价值和非语义性的特性,意境同样作为一个重要的概念出现在音乐审美中。意境在音乐审美中的重要作用和独特含义使它在音乐美学中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研究范畴,本文探讨了意境这个传统美学概念在音乐美学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任红军 《学术探索》2013,(12):134-137
传统民歌是我国民族宝贵的文化资源。珠江上游传统民歌因其独特的地缘性,历经数千年,与生活在这片神奇土地上的各族儿女和谐共生,并在历史的传承与文化的碰撞交融中形成了多元并存的文化艺术形态。从人类学特别是音乐人类学的角度考量珠江上游传统民歌的文化内涵,将珠江上游传统民歌研究纳入体系化、长期性、多角度、跨视角的研究中,实现尽量客观的审视这种文化形态的目的,从而为发展珠江上游的文化艺术,提供人文观照。  相似文献   

18.
传统音乐是每个国家都具备的文化元素之一,透过学习和传承传统音乐,可以有效继承和发展自身的本土文化;然而传统音乐在学校课程中面对多方困难和挑战,亚洲各国多以西方音乐作为学校音乐课程的主导,传统音乐则被边缘化。本文先审视传统音乐在当代音乐环境中面临的困境,再介绍一个全面了解音乐传统的理论架构,从而了解不同的音乐传统的独特性和价值,提出音乐文化并无高低之分,并寄语有关当局重新审视本土传统音乐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价值和地位。  相似文献   

19.
流行歌曲在近年出现了新的走向,即在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对接,具体表现为:继承传统的曲式结构,继承民谣风格的形式,继承古典诗歌的灵气。  相似文献   

20.
编辑审美心态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辑审美心态探微曾奕禅,曾红灵编辑在其工作实践的整个过程中都有一定的心理活动,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审视这一客观存在的事实,揭示和总结出蕴藏其间的规律和特点,已为人们所重视并做了许多实际的工作,但专就编辑的审美心态这一问题深入进行探讨的论著至今还不多见,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